APP下载

浅谈在舞蹈编创中人物形象的特性及塑造

2020-10-20刘倪翚

广告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舞蹈编创人物形象

刘倪翚

摘要:中国古典舞一路走过的漫长路程是秉承继承与发展的创新观念从而孕育出在新时期背景下一批批新鲜、有活力的新时代、新舞剧作品。历经历史长河的积淀,有些舞剧中的元素如同阳光下的浮冰,已然化成海水,而有些元素是逐渐形成冰山,正在海面露出一角。本文拜读了于平院长的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并从第一二单元当代中国十大古典舞剧与新古典舞剧述评进行刨析与思考。

关键词:古典舞剧;舞蹈编创;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典型性”的塑造

笔者通读阅读大量书籍获得理论性知识的积累,文字的力量引发了笔者对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呈现开始一系列的思考,并且感悟颇深。引用书本中两大理论依据:中国古典舞剧的舞剧语言创作其一:创作动机的根来源于“戏曲舞蹈”作为中国古典舞为语言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最经常使用的表情达意的手段。其二:从舞剧人物的性格塑造出发编创舞蹈主题动作,主张开掘舞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实现舞蹈语言的变革创新。

笔者从舞蹈创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古典舞剧《孔子》这部作品,对编导对于人物形象“典型性”的特性及塑造进行分析与探究。

二、传统意识融入人物形象的“现代性”

以舞剧《孔子》为例,“孔子”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如何编创符合该人物气质的肢体表达,用舞蹈的语汇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既要符合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要兼顾民族特色与国际化。塑造古典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基于立足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战略眼光。在舞蹈的设计与编排上,编导不断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延伸、再创造。通读历史文化,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论知识是实践发展的基础,奠定了是否能够使其作品宣扬大众至留传于世世代代。精准地定位当下老百姓能欣赏和接受的舞蹈样式、语汇及表达的方式与方法。

如何使一个舞剧作品能够成为观众喜闻乐见,而同时不失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舞蹈艺术,并且能让广大观众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能够认同艺术的价值并且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浓烈民族意识。首先:艺术的审美存在一个“共识”的维度,从宏观方向的把握与引导来看,要做到把观众的审美往上带,还要做到编导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让观众看懂,不能造成无病呻吟的形式,例:曾在一篇访谈报告中,采访舞剧《孔子》的编导:孔德辛,她谈到:曾在舞剧中有一段特别好看的傩舞,网上还出现很多粉丝问道:为何以前还能看到的舞段,现在没有了,她解释道:舞段再好看,如果脱离全剧就是多余。从此能够看出编导所有的创作都是为整部剧所服务,以刻画人物形象与肢体形态作为出发点,融入与整部剧情的情节穿插接连,人物与人物之间,舞段与舞段之间,幕与幕之间,编导坚持以人物之本去深挖剧中的动人之处与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不脱离大众审美的价值观与当下艺术的发展模式,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观众的审美为中心,以此作为落脚点。

笔者认为:舞剧《孔子》是在传统文化的意识形式中融入现代的思想观念与表现形式,编导从该人物所经历的整个人生、家庭背景等一系列的素材去加以分析、揣摩、直至排演舞剧时更进一步的进入深刻的实践操作,更好的去刻画人物形象。使其圣人的男子形象更为突出。年轻编导——孔德辛作为孔子的第77代传人,所编创的舞剧不仅代表着一个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其中还蕴涵了她对于家族的宝贵情怀,是光荣地、艰巨地、并厚重的一种使命感。

三、人物形象的“可舞性”与“时代性”

舞蹈本为动态艺术,《孔子》作为一部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展現中华风韵的舞剧,如何将“孔子”这个人物生动的用古典的舞蹈语汇表现出来,并且让他放置于时代、国家和自然等环境中,用舞者的肢体语言表达孔子的喜怒哀乐,从这四个方面情感的交织去编创属于该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古典舞蹈语言,加上丰富的音乐旋律和舞台意象呈现出孔子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展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人格魅力、精神特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该舞剧的“时代性”以《孔子》的群舞舞段为例,其中的“采薇”舞段在各大网络上大火,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大家都开始自发学习该舞段的舞蹈,有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工作岗位、小到6岁的少儿、老到70岁的老人,热爱与舞蹈艺术的大家都争相模仿齐舞舞段。该舞段之所以传播之广应归功于它颇具当代感的写意表达。创作手法不再是封建守旧,则是更加当代、写意、并不注重重复原当时的场景,而是利用当代创编手法重新刻画“采薇”舞蹈的这一意象。将原诗中的花朵形象提炼出来,编创其古典舞的动作语汇,扩展成群舞大舞段,虽未见原诗中的故事,却能从舞者婀娜多姿的舞姿造型等形态去体会“采薇”舞的意境之美。从中可见编导的功力高深之处。

其音乐的选取也十分符合当下时代的审美风格。其中蕴含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音乐元素,同时融入了悠扬的歌声,不仅是从音乐还是舞蹈都把中国古代女性柔美的美人形象展现地淋漓尽致。让人沉醉于温柔乡中。当音乐响起时、清缭的歌声直接把人们带入了古代时期的场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时、新媒体技术为舞蹈的广为传播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将优秀的艺术传递给观众,让更多无法在现场观看舞剧的观众也能够得到艺术的熏陶。了解舞蹈、认识舞蹈。将自身融入舞蹈艺术之中。该舞段的成功,不仅是将诗歌的内容舞尽、更是要舞出我们当下所处时代的一种风范,当我们所处的“当下”变为后世的“传统”我们可以骄傲且毫不犹豫地说我们的作品中深深地携刻着我们时代的痕迹,舞者的舞动中,饱含了中华文明5千年文化的积淀,同时也意味着高水准的专业舞蹈艺术不仅可以进入群众视线,还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甚至还会有群众喜欢上舞蹈,这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上升了一个高度的空间。

舞剧创作的“独特性”是艺术应有的气质、不应为符合大众审美的口味而改变编导原有的创作构思与表现手法。独特性包涵了不同方向与方面的独道与特点。从初处立意、结构入微、语汇动作融细、舞美道具多义、等这些方面来呈现出舞剧中的特殊形式。如何将传统古典舞蹈动作在舞剧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编导可从动作元素、舞段设计、人物情感、队形编排、服装设计、舞美设计、等方面对其进行创作与整合,古典舞是圆的艺术、也是刚柔并济的艺术,古典舞剧是讲中国故事的艺术、是舞者外部的技法范畴与表演内涵的有机结合,体现着中国古典舞精神和肢体所追寻的核心。以及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气势所在。彰显古典舞剧的一种包容之态。

四、编创中的感与思

舞蹈创作是一种艺术行为,要想创新,必须有独树一帜的创作灵感,这种创作灵感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一个舞蹈作品是否具有艺术魅力,取决于作品内容是否具有新意,具有创新意识。同时、历史是构建个体生命存在的重要维度与信息支撑,也正是由于个人生命历史维度的存在,才有了继承与发展的创新。编导将其自身融入至舞剧之中的人物。例如:孔德辛导演的《驼道》、在舞剧中她将民族意识、自然神性与个人体验相结合、编创其舞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构建了一个独特、跨时空、丰富的散文诗般的舞蹈语汇空间。

世间万物、历史进程、善与恶、正与邪、美与丑、都是对立统一的,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守住自身的内心,心中不变的信仰、编创出符合当下中国人民的故事,才能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氛围与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与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 当代中国十大古典舞剧述评(上)[J]. 于平.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6(01)

[2] 舞剧的舞蹈思维──评介《倾国倾城》[J]. 谢明. 舞蹈. 1996(04)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舞蹈编创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舞蹈编创中音乐的重要性
情之所至,舞之于形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浅谈三人舞《恋》的创编分析
试论舞蹈中道具与情感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