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20-10-20刘波

三峡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慈航诗歌史昌耀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似乎被西部诗歌标签化了,其文本价值至今还未被深入挖掘。虽然以他作为代表的新边塞诗群也获得了某种文学史命名上的合法性,但这并不足以涵括昌耀作为独特诗人的全部价值。他不仅在诗歌切入地域文化上做出了表率,更重要的是,他对于现代诗歌文体的更新,也在与精神的互文性上构成了新的创造体系。评论家耿占春强调昌耀的独特意义在于:“很少有人像他的诗篇那样在个人的命运中吸纳了民族的历史命运,在个人的经验中集中了如此之复杂的历史经验与集体记忆。他诗篇中的经验内涵承受着沉重的历史负荷与集体记忆,而他的诗歌想像力、他的修辞学幻象和象征主义,既是与这样的历史负荷相一致的对应物,又是修正与转换这种历史负荷的方法,他的诗歌因此而被理解为比记录单纯的个人困境更为深入的一种转换困境的方法。”此当为中肯之论,也是对昌耀及其诗歌的一种“再发现”。今年适值昌耀去世2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诗人,本栏目特邀几位青年学者立足于新的时代语境,从不同角度来解读昌耀其人其诗。

作为一篇综论性质的文章,宋宁刚的《“强男子”“夜行在西部高原”——论昌耀及其诗歌》从昌耀早年诗歌写作入手,结合他从南到北的人生经历,以他对西部高原的热爱确证了诗人在诗歌中的觉醒。昌耀从地域文化的创造中延展出了更为广博的生命之爱,不同于当时那些合唱式政治抒情诗人的地方在于,他在同样宏大的集体主义书写中渗透了个人冥想式的生命感知,这让其诗歌摆脱了口号式的宣傳,显得更为深邃、内敛,也更具力量感。诗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深入到了西部高原,这些边地风情和文明已经内化成了他写作的美学气质,甚至是修辞上的方法论,多重影响让他的诗歌透出了“雄浑之美”。宋宁刚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昌耀诗歌不仅在意象选择上是高原式的,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是高原式的,这些构成了他最为独特的诗歌审美范式。在这一层面上考察昌耀其人其诗,也才更具及物性和有效性。

周昕旸、刘波的《论昌耀长诗<慈航>的形式建构》一文,选取昌耀复出之后根据其西部生活经历创作的“流放四部曲”之一的《慈航》,以文本细读法对其作了体验性解读。文章虽是从整体上研究《慈航》,但侧重于对长诗形式建构的解析,分别从形式的陌生化、对称性和程式性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昌耀诗歌在手法上的创新价值。而对于读者的接受来说,这三方面体现在长诗的具体创作实践中,则是融情构景多重聚焦、环环相扣的章节设计和反复出现但各具职能的诗节使用,这些实践表征综合性地指涉了长诗所传达的意蕴和诗性的升华。通过作者对《慈航》形式建构的层层解析,我们能够从中捕捉到诗人对诗歌节奏超凡的控制能力和对结构整饬性的严格把控,这对于更全面地理解昌耀的诗歌创作也是一种参照和镜像。

与前面两篇本体研究文章不同的是,张颖的《昌耀年谱(1985-1989)》是从史料角度对昌耀1985至1989年间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以编年形式作了全面梳理,这种资料爬梳与本体研究构成了一种互补的格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昌耀的诗歌创作面临困境,他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调整和转型,但他并未像很多诗人那样追求形式上的先锋,而是谨慎地在审美观念上进行内在“革命”。之所以选择1985至1989这五年时间作详尽梳理,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于昌耀此时所遭遇的各种外部纠葛和内心压力,这些让他对自己的诗歌写作进行了深度反思,外加诗人骆一禾与诗评家叶橹对其诗歌创作的评论,都促使他建构了自己不同于当时诗人们所热衷的日常经验书写,而是重塑了更为宏阔的“大诗歌观”。昌耀在这一时期的变化与转型,对于诗人自己来说是其整体创作历程中的转折节点,而对于整个当代诗歌史来说,则又构成了更为丰富的个体话语和人文风景。

新世纪以来,对昌耀其人其诗的评论和研究虽一直在进行中,但相对于他在诗歌创作体量与独特风格上所达到的价值和高度,研究成果仍然显得不足且单一化。因此,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能够参与进来,对这位西部诗人作更为全面立体的研究,以丰富当代诗歌史的向度和内涵。

刘波(1978-),男,湖北荆门人,文学博士,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慈航诗歌史昌耀
昌耀对燎原的永别和托付
夜晚的巴黎
作为传记的昌耀诗歌
昌耀
慈航普度
论昌耀长诗《慈航》的形式建构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诗与乐的关系及诗乐创作
仁者
海航的持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