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与创新策略
2020-10-20宫飞
宫飞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切实转变以往的传统灌输式教学,对小学生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改进与创新。在此,本文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开展生活化教学,让数学教学贴近实际”“运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率”这三个方面出发,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更好地开展,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体;生活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学工作应围绕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来进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对以往的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切实促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真正促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这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更好地开展数學教学。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为了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首先就要从教学工作的源头入手,即从学生入手,要将数学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地获取知识。为此,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立问题情境让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增加小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小学生自己去探索,或者通过合作产生思维方面的碰撞,从而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首先在进行了课堂导入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一些任务:(1)尝试制作一个圆柱和圆锥的模型;(2)根据自己制作的模型来观察圆柱和圆锥有几个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探究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4)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探讨怎样求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在这些任务的引导下,小学生开展一定的小组合作。在合作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圆柱的侧立面展开就是一个矩形,这个矩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而结合教材学生也能够发现圆柱体积和长方体体积计算的相同点,即“都需要底面积乘以高”。同样,小学生也可以探究出圆锥的一些特征。在这样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让数学教学贴近实际
小学数学知识和学生平时的生活紧密关联,小学生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不只是为了取得好的数学成绩,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平时的生活,掌握更多的生活本领,并且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愉悦感。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小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点的时候结合生活加强理解,也能够在面对生活问题的时候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和态度。
例如,在教学“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思考“圆”在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如汽车车轮是圆的,蒙古包呈圆形。从而,结合这样的生活现象,让去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事物要被设计成“圆”形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听教师的讲解,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去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如对于“为什么汽车车轮是圆的”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解释道:“当圆形车轮在平地上滚动时,轮轴始终处于同一高度的平面上,也就是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一致,这样乘坐的人就不会有上下颠簸的感觉。”这表明小学生真正掌握了圆的一些特点。并且通过这样联系生活,学生也可以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率
得益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十分丰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数学课堂上,针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出来,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
例如,在针对“观察物体”一课开展教学时,由于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如果教师仅仅在黑板中进行画图,会导致小学生产生一定的疑惑,难以直观地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将多媒体设备充分运用其中,将物体不同角度的图形充分展现出来。与此同时,根据自身的备课情况,教师增强和小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以及互动,把十分抽象的数学几何知识转变成形象的内容。经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
总而言之,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可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切实做好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工作,真正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使小学生打好数学这一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小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243.
[2]陶灿功.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