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小学校园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0-10-20董延昌
董延昌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打工。因此,农村留守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样,由此带来的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留守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问题成为教师的难题。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节习惯呢?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礼仪教育;实践研究
一、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界定
(一)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定义
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指以小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小学生守则》、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养成教育”的界定,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的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公共生活准则,克服无知、粗野、愚昧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关怀一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性层面。
(二)“发展教育”的定义
培养文明行为的教育是要使受过教育的人们的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社会中公共生活的规范,以克服粗暴和无知;教育人们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
(三)“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定义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文明行为教育是指对儿童和具有特定区域特征的儿童(农村/城乡结合部)的教育活动,以形成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文明行为。
二、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礼仪象征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直到今天,好客,礼貌,敬老,敬爱年轻人的优良传统仍然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2004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因此,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节教育,教育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节习惯,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三、教育的基本内容
我们将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分解为文明的方式,卫生行为,生活行为,道德行为和学习行为。每个方面都有特定的内容和培训目标。
(一)文明礼貌的习惯
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在实践中运用,培养交际能力。礼仪是较强地规范性并富有文明内涵,需要认真指导、示范。
(二)卫生行为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可以帮助您的身体健康,而且一个干净整洁的人将极大地影响其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具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会慢慢影响其周围环境,以保持整个社会环境的清洁。
(三)生活方式
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為和习惯,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要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四)道德习惯
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人,物,国家,集体,自然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对小学生的要求,其教育目标是训练学生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学习行为习惯
主要包括对学习纪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方法等,形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策略
(一)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的作用,落实礼仪教育的内容
城乡结合部小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花园,是进行文明礼节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理想主义,道德,文化和纪律严明的社会主义后继者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不重视文明礼节教育,就会导致社会畸形甚至“道德危机”。因此,学校应加强礼节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养,使他们养成孝顺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达到良好的举止,言语,外表和精神美。
(二)使习惯自然
礼仪教育如果是一味地说教、训练,那肯定是枯燥无味的。为了很好的调动 孩子们学礼、懂礼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将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礼仪进行细化,每月设定不同的礼仪专题,充分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专栏、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宣传教育,并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教育活动,参加这样的活动确实受益匪浅。
五、结束语
文明行为和礼节的形成实际上是人文素养的体现,并且是成年后儿童在社交中的必要生活质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文明和有礼貌的习惯不应从表面上视为使用了一些文明的表述,表达几种文明的礼貌习惯。为了使文明礼貌习惯的意识内化到孩子的心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要全面有效地开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