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发展探析

2020-10-20田永涛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创产业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特征

田永涛

摘 要:教育应以人为本,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进一步探讨课堂教学、师资力量、教学方式、课堂生态的创新具有现实的未来战略意义。视觉文化传播形态日益呈现数字化发展,如何进行数字媒体教育中的正确改进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国内数字媒体教育发展现状,分享关于数字媒体教育从“理论—实践—理论”反复论证的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特征;教育创新;文创产业

每一项学科和每一个专业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出现和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受未来发展趋势的指引。而数字媒体艺术就是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新旧媒体的更新迭代,而愈发展现出蓬勃生命力的一个交叉学科领域。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媒体传播革命的传递者、表达者,更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数字媒体艺术已参与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数字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艺术的数字化,于是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应运而生。

一、中国数字媒体教育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IT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校陆续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未来五年将是数字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据有关部门统计,人才缺口达到60万。但就在前两年仍然经常出现当企业需求数字媒体人才时,学生临时去上技术的强化班或补充相关知识的现象,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还有很多连接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能力的缺口存在。强化班一方面确实补充了数字教育的多层次需求,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不足:参加强化班的学生一是艺术审美相关基础不扎实,缺少美感;二是技术实现度不高,表达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虽然近年我国高校的相关专业大量招生,但实际上,由于之前的应试教育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漠视,大量的教育资源仍然处于半闲置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久以来的重理轻文,艺术学生的边缘化,使得很多学生要么缺少艺术创造力,要么缺少科学技术的学习。有些高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繁杂,非专业课比重大,专业课针对性不强,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相当多的学校追求大而全的学科建设方针,奉行平均主义,缺少学科特色教育。因而多层次教育和分段教学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高校在招收数字媒体专业学生时,对其审美和技术基础要综合考量,选拨真正适合这门课程及未来发展的人才。只有保证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含金量”,才能保证人才输出后的生产力转化。高品质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发展数字媒体产业,积极开拓产业链,加快发展核心产业链环节是行业生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的技术优势:5G时代的到来,以及AI出色的数据搜索与处理能力,让媒体艺术的创新和传播又有了新的可能和空间,可建设“虚拟教学助理”平台,实现精准个性化教学,将因材施教落实到位。在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总结,对不同学生的困惑进行针对性的答疑与知识点推送,充分运用“微时代”的便利,及时互动,提高学生知识素养和认知能力。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要借助数字媒体艺术的“东风”,更广泛深入地和世界各国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交流借鉴,打通全产业链,使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全方位发展,加大衍生品开发力度,拓展其广度、深度、新颖度。二要建立完善的数字媒体艺术质量评价体系。好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引导和提高创作审美境界和艺术科技修养。三要进一步挖掘品牌文化和数字媒体艺术的交叉和融合,树立机能完整高效的创意生态链,充分解读中国特有的文化,寻找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契合点,创作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

二、数字媒体的跨界特性

感性的艺术与理性的人工智能相遇,科技与艺术相互成就。

数字发展的领域从2D到3D、从互动界面到内容的综合性表现形式,其本质是把科学和艺术充分融合,培养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学生的复合型创作思维、艺术品鉴、艺术批判、动手实践能力等。体验、参与跨学科思维、跨学科互动,多元知识储备。

观众融入到作品中,成为其构成的一分子,这时观众就是不断将作品改良完善的“设计者”。这让观众和设计者有跨界的思考角度,从而激发更多的“点子”和实现手法。建议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跨学科思维培养和跨学科工作,每项专业不是孤立存在的,看似不同的两个专业有其共同基础和契合点,当相遇在一起就有了奇妙的反应,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既独特又和谐的共同主题,只是思考角度和表现方法不同。

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在跨学科工作中紧密合作,互动交流,相互启发,开拓思维边界,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会极大调动学生的潜力和主动性。在创作过程中老师要更准确地观察学生的特点,从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到最好的自己,大大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老师的教学更加灵活和自我要求更加精进,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和学术氛围。

适当地打破传统结构的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又能打开学生艺术创作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恰恰是未来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宝贵能力。同时在艺术教育中促使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生活体验等,创作出有现实意义、有生命力的经典作品。引领和带动视觉文化质量的提高,提供丰富全面的教育营养才能让学生直接打通“技术+艺术”血脉,在社会生活中顺利转化和对接,从而健康发展。归根结底,技術和艺术兼具的综合人才更受欢迎。

三、数字媒体教育的创新和行业特点

第一,数字媒体技术给媒体艺术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拓展了艺术多元化的道路,从内涵深度到作品展示,参与的元素也越来越多,从基本的声、光、电,到人工智能等融了进来,制作过程和具体含义延伸了,因此它鞭策授课教师掌握与时俱进的时代技术,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使学生获得灵感。

第二,基于技术但却超越技术,也就是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自身所无法实现的内容。这样的视觉设计过程的变革,对于教师全面把握学生应用计算机从创造图像到创造视觉世界的过程进度,有了更有效和量化的标准依据,从而更精准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教学参考,让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能对自己的专业面进行探究,同时使学生在数字影响的实际应用领域和创新艺术创作中发挥独特的主观创造力。

第三,教授学生形成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培养学生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新创造手法和新观念。

四、数字媒体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和应用价值

第一,开发艺术与数字媒体跨界交流合作,把“作业”变成“开发”,把教室变成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实践教学为核心,从“课堂教育”转变为“市场、科研、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仿真基地,举办“workshop”等学生工作坊,扩展设计创意,为新的教学生态注入更多名企和名家的实战经验,为艺术设计教育注入多元文化、国学文化,设计拥有国际环境创意理念,同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中华数字教育模式。可以邀请数字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和专业人士带着实践项目与学生共同完成制作,使参与性和实践性增强,让学生把所学到的技术和艺术都运用到集体创作中去,同时了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更实际的能力要求。

第二,未来数字教育发展重心:注重综合应用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培养。扎实的基本功(例如手绘技能、原创性和主动思考力等)和广博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都是为巧妙地“融汇贯通”搞创作而准备,也就是做到“眼到、手到、脑子到”。而成功的课题创作又是成功“工作项目”的敲门砖,最终是为步入社会而储备强大的精神财富,做到自然的无缝对接,避免学生进入社会后不知所措。因此提前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抽象、联想以及过渡到形象思维的创意能力,实现了认识飞跃,发展了智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复合型一专多能人才的孵化是教育的重心之一。

第三,数字媒体艺术与普通的艺术课程不同,数字媒体教学紧紧以市场为向导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数字媒体人才,建立 “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虚拟化互联网和工作室实现教学辅助,将自己身边的互联网设备作为传播媒介,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市场需求,为将来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应用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艺术大国的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争奇斗艳,在经济价值和国家形象方面都作出很大贡献。我国的文创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这张文化名片越来越发挥出外交和经济“软实力”,“软实力”最核心的是有吸引力的价值观,不是表象的一些视觉符号,而是其背后的价值观念,这才是根本。博采众长,将本土文化植入新媒体,让数字艺术增加人文关怀和民族魅力,可以更好地借鉴一些世界上成功的经验,在已有的探索和认知上更上一层楼。因此,学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要加强学生在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文化、经济价值转化等方面的培养和深入学习。

五、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化、

沉浸性和超越时空性

首先,艺术的灵魂是创造,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意能力是数字媒体教育的重中之重。技术代替不了人的创造性思维,认识数字媒体艺术不能只认识到数字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握其艺术性和审美特性。有些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一味依赖软件和技术,丢失了自我创新意识和灵感呈现,作品“匠气”。这是艺术家和教师在对数字媒体艺术特征进行把握和传授时值得注意的。当数字性更好地表现了艺术性和审美意识时,才是真正地提升了大众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其次,数字媒体艺术还具有沉浸性与互动性,使人们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拓宽了思想范围。有时利用虚拟手段表现现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项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一个创作思路的改变或是一个新效果的应用就能出现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官和认知体验,因此正确应用数字媒体艺术,巧妙吸收传统艺术的美学特性,是可以深刻影響传统艺术的呈现形式的。例如人机交互参与,这种双向的参与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支持。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注重审美特征和技术把握的齐头并进,才能提升进步。

六、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近年,我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战略目标提上日程。作为文化产业链中的新兴行业——数字媒体艺术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之一。

第一,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相关,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力军。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明显高于普通产品,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最新的承接信息和科技的艺术载体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数字媒体艺术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极大地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涉及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

第三,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做到分工明确。开发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平台,结合地域鲜明特色,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特点,打造具有中国数字媒体文化基因的创新作品。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教育的发展。这两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镜子,可以为教育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在高校教育中,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将教育和文创产业项目融合,进行反复论证,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从而使得学生学成毕业后,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要求。

七、结语

数字媒体发展趋势表明,中国数字媒体要想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要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这片沃土,汲取丰富的营养,结合本土精神大胆改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要避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可以融合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最新的科学实践,从创意思维、教学模式、人文修养、专业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助力。“量体裁衣”,发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其形成扎实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应对时代变化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创意设计,打造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品牌更是被时代赋予了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良好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我们须尽快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创造更多的国际品牌。

参考文献:

[1]高聪毅.“微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创新[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冯俏俏,黄文卿,贾亦男.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J].艺术研究,2012(2).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法国兰斯高等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文创产业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特征
关于博物馆文创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和对策
基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
基于文创产业发展的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