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流动制度效果促进教育师资均衡
2020-10-20王林源尚红艳
王林源 尚红艳
在201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提出要“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在促进人才社会性流动问题上“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中,提到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均衡,在教育均衡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就是师资均衡。近几年,我国一直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在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推动措施,各地方为了更好地利用人才的流动实现教育均衡也出台了适宜当地发展的政策。
1.教育均衡的社会背景
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在权利资源配置均衡和教育质量均衡,包括了各个学校在师资水平(师资质量、师生配比、师资结构等)、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及教学质量等多方面的整体性均衡发展【2】。根据相关学者研究指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分为三个层次: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在某一区域内的城乡间发展的不均衡;同一区域内校际间发展的不均衡【3】。
教育均衡的重点是师资的均衡,教师流动制度是促进师资均衡实现的重要手段。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建立教师转任交流制度”是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文件中【4】。并且国家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并且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5】”为了落实《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实现义务教育在城乡均衡发展的要求,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2013年初启动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涉及到了公共教育经费、学校基础设施、师资等多维度对教育均衡的评判标准。本文主要针对师资均衡问题进行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法规条例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教师交流的机制,我国各地区也将教师流动整理进《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除地区法规制度之下,各学校还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与教师交流相关的配套措施及教师评估普升等管理制度。各地在尝试建立各种教师流动制度过程中,推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置,起到了对区域内教育教师资源的差距缩小,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我们也开始反思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更多得是研究制度优化的可能性,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改进路径,对教师流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方教师流动机制文件落实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教师为了达到晋升职称、评特级教师、评优、评奖等目的,将去农村支教、在弱势学校交流的经历作为“镀金”的过程,加剧了去农村支教名额的恶性竞争。许多优秀教师的“被迫”流动,在为激发其在交流过程中的内驱力的时段,流动教师对实际教育教学力量的贡献并未达到流动机制所期待的最优效果,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促进未达到最优效果。
2.师资配置和教师流动现状分析
根据以往对区域内师资配置均衡等情况分析的研究文献中,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还存在数量上农村学校教职工队伍还存在较大缺口,教师学科结构仍有不合理的问题,优质教师资源城乡配置还不均衡还是突出问题,高学历教师更多聚集在城区学校,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效果不明显【2】。本文以某地区域内教师情况为例,来分析教师配置和近年教师流动比例情况。
根据某地教育部门2019年统计数据,市教育部门办学教职工8.9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25万人,专任教师占比92.49%;民办学校教职工4.0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04万人,专任教师占比50.25%。2019年某地在校中小学生共计141.16万人,师生比例约为1:10.88,高于国家标准。从整体师生配比来看,某地的师生比例是可以满足当地需求的。但根据向在职专职教师调查,在学校内的教师学科结构仍然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倡导五育并举、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教改过程中,发现信息、美术、音乐和体育教师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较为薄弱地区,该现象格外明显。
2.1 教师学历情况
某地区域内市教育部门办学学校2019年专任教师8.25万人,研究生学历3780人,占比4.58%,本科學历6.19万人,占比75.08%;其中市区专任教师2.02万人,研究生生1864人,占比9.22%,本科学历1.63万人,占比80.55%;其他区县专任教师6.23万人,研究生1916人,占比3.08%,本科4.57万人,占比73.32%。从数据上来看,可以发现市县教师学历水平相差较大,高学历教师主要聚集在主城区。一方面是人才聚集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优质学校在聘用教师时,提高了选人用人标准,形成了好学校招好老师,好老师教好学生,好学生去好学校的良性循环,但也在无形中加剧了优质学校的竞争,加剧了薄弱学校的劣势趋向。
2.2 交流教师数量
2018年教师交流数2.92千人,占2018年教职工(12.81万人)比例22.79%;2019年教师交流数2.37千人,占2019年教职工(12.98)比例18.26%。从教师流动数量和流动教师比例上来说,2019年均要低于2018年。根据向在职专职教师调查,既是流动制度不断完善对流动教师有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标准,也是部分教师决定从自身意愿出发,放弃通过参与教师流动项目来获取晋升、评优等利益,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现象。
3.优化教师流动的对策及建议
制定教师流动政策的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区域内教育师资水平的均衡发展,合理化教师的资源配置。国外许多国家也都根据本国国情有着相应的制度措施。新加坡教师的职后终身教育体系;日本教师的轮岗制以及特殊津贴制;法国教师统一分配政策和教育立法政以及美国为推进教育均衡而制定教育专项经费,都是促进教育均衡的有效手段【6】。
通过对国外经验的学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县域内需求的教师流动机制和相关配套措施。扎实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着力缩小县市区域内教育师资差距,优化县域内的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并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对薄弱学科加强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薄弱地区和弱势学校薄弱学科的师资配置。
3.1 加强交流教师师德教育
有研究者在调研教师、校长交流教师流动制度的目的时,教师进行交流的目的主要是迫于外在因素而不是发自内在的精神要求,对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性目标感悟很少【7】。从长期来看,这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新时代对教师的朴素要求,还是消除教师流动制度的“功利化”的有力保障。让教师流动所获得的外在回报成为了教师进行流动的良性动力,就必须激发教师流动的内驱力,激发教师参流动的自我能动性。一方面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在唤醒教师的教育情结的同时,用制度激励优秀教师多进行交流,在交流期间坚守教育情怀,认真对待交流教学任务,带动身边有志教师。另一方面,要针对流动的教师的现实情况,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机会,让流动教师避免在交流过程中与原发展速度出现落差,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避免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交流体制形成抗拒心理。同时也为有交流意愿的教师提供了解交流真实情况的机会,为教师流动机制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3.2 人性化管理教师流动
合理有效的教师流动秩序一定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这也是教师积极参与流动制度的必要前提条件。教师流动制度的公正与否取决于在流动过程中流动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分配是否合理,尤其是在国家政策向流动教师大力倾斜的情况下,不仅要给足教师的需求,还要给好。教师流动制度的人性化取决于在流动制度中的流动主体也就是流动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是否分配合理。
以人为本的制度理念,从流动教师主体的需求出发完善流动制度,将教师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要落实到位。让教师在流动过程有合理表达的途径,针对教师所提出的实际问题对制度进行调整和修改,对相关配套措施进行完善,既是满足当前流动教师的需求,也是服务未来的有意向的教师。提高流动教师的质量和流动制度所产生的效益,让每一个教师在流动过程中切实受益,也让每一次流动过程发挥应有的效果。
3.3 建立信息化教师流动平台
基于对我国教师选调的情况,建议针对教师流动也建立发布交流信息的数据平台。
(1)对地域内学校分类
从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师资配置、学生发展情况和学科发展情况等对地区内的学校进行信息统计和分类,梳理有需求的学校,定期对所需学科教师进行发布,为有意向的教师提供精准流动定位信息,逐步将教师流动打造为双向选择的流动平台。
(2)打造数据化交流平台
逐步打造学校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数据化手段将教师流动制度落到实处,将流动教师和流动学校信息公开化,方便教师、学校和地域进行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合理调整。同时在技术手段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区域联动,进一步扩大教师交流地域范圍,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健全教师流动体制。
(3)全程观测教师交流效果
通过数据化信息平台来观测教师交流前的意愿选择,交流中的教学教育效果,交流后的反思感悟。全过程记录教师交流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交流制度时效性。
(4)提供教师反馈信息渠道
让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取和反馈交流过程中的问题,减弱教师在流动学习中的不适应行,更快融入新学校的教学环境,提高该学校该地区的教育质量。了解教师在交流中的问题和矛盾,及时解决和处理,进一步保障教师流动管理的人性化。
(5)公开落实改进信息
公开制度改进信息是为了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及时让社会进行监督管理,促进流动制度的科学持续发展,达到教育师资均衡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20-2-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6/c1001-23560979.html
【2】苗培周,吴宝瑞.均衡化视野下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状况及优化策略———以石家庄市为例.[J].教育观察,第 3 卷 第 34 期
【3】朱家存.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成因[J].全球教育展望,2004,(2):20-23.
【4】贺心悦,谢延龙.教师流动制度:困境与出路[J].教育导刊,2015(02):20-23.
【5】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20-2-22.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6】温军超.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英语教师流失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134-136.
【7】焦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敦煌市教师流动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03):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