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追问,将思考引向深处
2020-10-20官敏
官敏
摘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像发出的光束,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远方。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追问,不断地发出不同方向的一束又一束的光去开启学生的思维。相机追问,将学生的表层学习引向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多元性。
关键字: 追问 时机 思维 案例
《礼记》阐述“大学之法”有四,尤以“当其可之谓时”言时机,可见时机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一堂课中某些时刻、环节对学生认识的深入、知识的转化起着关键性作用,是我们教学的重要时机,需要教师去判断并把握,相机而动,适时追问。追问是建立在提问基础之上的,学生的头脑里已荡起“涟漪”“微澜”,我们要“乘胜追击”,激活学生思维。何时是我们可追之“机”呢?”
在此,我们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要时机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展示“相机追问”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性。
1.看似无疑时追问,启动思维
宋代大儒张载曾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经过自己的怀疑、思考、辨析、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才能有所长进。然而,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常常觉得没有疑问,这就需教师“于看似无疑时”,根据我们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适时追问,将“待机”状态的学生唤醒。
初读《雨巷》时,在学生眼中“丁香姑娘”就是一个缥缈梦幻的女子,诗人描述的只是一场夭折的爱恋。我发现他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并且缺乏对知识的主动钻研,这不是没有“疑问”,而是不会“发问”,不会思考。我又追问道,“丁香花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个姑娘与丁香有什么样的关联?”“具有这美好、高洁又易逝的特点的,除了雨巷中的姑娘你还能想到什么?”“结合本诗写作背景,你觉得他要表达的纯然是爱情的迷惘吗?”这些问题从具体可感到抽象,从爱情到其他主题,从知识内容到思维方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认识到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感受到“我”热切追求理想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
2.凝绝不通时追问,激活思维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思维混沌的状态,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全班一片寂静,学生就像溪水断流了一样,脑子里空无一物。这个时候,学生也并不是毫无认知,毫无感触,只是某些要素没有打开,就像溪流狭窄处挡了一块石子,结了一层薄冰,造成学生思维的凝绝不通。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抛出问题,帮助学生搬开“石子”敲碎“薄冰”,使学生的思维之流涓涓流淌,奔向远方。
例如在探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我问道:“文中写到林冲去打酒,后面有一句‘那雪正下得紧,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学生只能揪住“紧”字强调雪大,他们的思考停留在天气的层面上无法推进。我就正面突破“搬石头”,追问道:“风大雪猛,是不是只展现天气?还能展现什么?”“在强调风雪大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事件与风雪有什么关联?”“如果景物描写是万里无云、天气晴朗,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学生在逐步思考下得出了结论:风雪在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思维停滞的时候,不可跳过,可结合顺向推演、反面假设等手段,通过追问打通凝涩之处,激活思维。
3.南辕北辙时追问,引领思考
事实上,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正确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正确思考的过程,教会学生正确的知识之余,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多元的分析角度、开放的讨论气度等。事情都可見仁见智,但知识有正误,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出现明显偏差甚至谬误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巧妙的纠偏工作,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保证思考的正确性。
我讲到《永远的蝴蝶》中樱子被汽车撞飞的一刻,“她像一只蝴蝶,轻轻地飞起,又落到地面” ,自然就问学生“为什么把樱子比作蝴蝶?”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回答:“因为蝴蝶也会飞?” “樱子”是一个单纯美好、轻灵如蝶的女子,文章用“蝴蝶”来比喻樱子,除了形象地表现她被汽车撞飞的那一刻的身形之外,还有对这个人物的美化用意。“飞”起,正是悲剧发生的那一刻。学生显然忽略了这个关键点,于是我就追问道“樱子本身也是会飞的吗?” “既然是比喻,会飞的东西很多,为什么偏偏选用蝴蝶呢?”这就指向了“蝴蝶”与“樱子”的内在联系,将学生的思维拉回了正轨。
4.山重水复时追问,深化思考
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教学重在思维的培养。老师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去探寻去觅得正确的道路。学生的自我探索固然重要,但老师在学生尝试后的关键时刻的点拨也很重要。学生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才仍不得其解,在这“山重水复”之际,适时追问就能拨云见日。
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半夜赶回家,告诉妻子他报名去大部队,妻子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有的学生说“她不愿意丈夫去,又不好意思明说”;有的学生说“她一听丈夫要抛下她离开,心中有气,‘积极是反语”;有的学生说“她就是单纯地夸她丈夫,三观正,保家卫国”……学生做了很多尝试和猜测,但是基于生活阅历的欠缺和自身个性带入,分析都容易偏于一面,没能正确全面地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在学生的思维已经跋山涉水,我认为时机已到,于是我追问,“水生嫂生活在怎样的时代?”“从她干家务、编竹席等日常,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妻子?”“丈夫的离开意味着什么?丈夫要面临什么?她又要面临什么?”这几个问题的抛出和引导分析,帮助学生从人物的基本性格、情感牵挂和现实需求等方面去较为全面的分析一个人,他们就能感受到水生嫂话语中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 “很积极”既有她的为难担心,又有她的深明大义。
追问的核心在于思维的引领和理解的推进,追问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追问既讲求技巧、方式,更要把握时机,相机而动,事半功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还要学会把握课堂发展规律,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脉搏,在适当时间、教学关键之处提问、追问,启发、引领学生思考,持续激发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保持学生对学习的高度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