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方案分析
2020-10-20林俊球
林俊球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文化强国的建设,人文素养的教育在课堂中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将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价值及课堂中的不足探讨,提出更好的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的方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人文素养教育;渗透方案
引言:在课程大纲的不断调整下,初中的思想道德课程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的课堂追求唯分数论,只重视学生的理论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更尤为重要,而思想道德课程中的道德与法律教学则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将通过论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及思想道德课程上的不足,分析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案,希望能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启发。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的价值
人文素养是包含科学精神、艺术精神、文化精神、道德精神等方面的人的价值观和哲学的统一体。而在初中课堂中,对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则主要是在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两方面。
初中是人文素养最容易渗透的阶段,在课堂中教师将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通过各种活动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将其内化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而培养出具有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的人才这也和新课标下强调教学的“人文性”相一致。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存在的不足
初中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如何正确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但是现在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并无太大价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不重视这门课,填鸭式教学和理论性灌输在初中课堂中普遍存在,而教学方式单一落后,教学缺乏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
2.1 教学方式单一落后
在大多数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还是采取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通常是处于被动接受的那一方。同时课堂缺少互动,教师的提问通常是带有预设性的答案,学生自我情感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也无法进行人文内容和精神的渗透。
多媒体导入新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在很多学科中都广泛运用,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老师通常采用的还是板书教育而忽略了其他的教学工具,从而导致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也无法对一些社会现象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1]。
2.2 缺乏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这门学科较重视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老师才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追求唯分数论而忽略了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再加上社会实践经历的不足,学生在考虑实际问题时,并不能从人文角度出发,从而也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实际意义。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方案
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必须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3.1 丰富教学方式
课堂是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想要学生更好的接受人文素养的教育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首先教学方式要改变,应由原来的教师为主体逐渐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减少带有预设性的问题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师要从传统课堂的传播者变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学生也要逐渐学会自己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画来改变传统课堂过于枯燥的局面,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2]。
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每个人对于家的理解也不同,在教学《家的意味》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春运时的照片,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思考,家对于这些打工者意味着什么?在思考完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把问题延伸到家对你来说是什么?你经历过春运吗?你对春运有什么感受?中国人为何总在强调团圆年以及回家过年的重要性等问题上。
再次,教师对学生的大胆发言要采取肯定的态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积极主动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如在学习《我们的情感世界》一课中,老师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可以先分享一些不同人的情感故事,然后小组讨论选出优秀代表发言,由老师进行总结引导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2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课程内容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服务于实践,因此将课本内容延伸到生活中也是对老师的最低要求,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接的面对生活、了解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春游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将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相联系让其认识到人们改造世界的不容易。但人和自然是相辅相成的,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改造,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由此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情感的升华;相信大家都听过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老师可以在雷锋月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陪他们聊聊天,体味老人因儿女工作忙等各种原因住进养老院而无法在儿女身边享受天伦之乐的无奈,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有多久没有去看望自己家的老人,有多久没有陪伴在他们左右,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提升学生对孝道的理解[3]。
4.结束语
虽然,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式落后、教學脱离实际、课堂组织形式也过于单一。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的创新,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在彼此的交流及思想的碰撞中不断的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许艳.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以《道德与法治》为例[J]. 才智, 2017(21):75-75.
[2]薄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J]. 中华少年, 2019(9):238-238.
[3]王慧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 考试周刊, 2018(11):15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