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小古文特点 精选策略促思维发展
2020-10-20林莉
林莉
【内容摘要】小古文篇幅虽短小,但意蕴深厚,为学生思维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可根据其文本的特点,通过多层次朗读、类比迁移、巧抓空白,引领学生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古文 言语深度 思维能力
统编教材引入了多篇小古文,其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精炼,意蕴深刻,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言语思维特质,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小古文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挖掘思维发展的支点,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多层朗读,体验言语深度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小古文语言凝练,意蕴深厚。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大意,感知文本的意蕴,需要在小古文的学习中,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大量的“读”,在读的纵深过程中可有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言语深处。
如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读通句子,以此对小古文的言语特点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读准停顿,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大意,而且在一次次练读中,学生读出了韵律,内化了小古文的语言节奏特点。经此整体初读,学生凭己之力已能粗知文本大意,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读,边读边想象“群儿戏于庭”的场面,以及“一儿”跌水后,群儿的不同表现的具体情境,感受司马光的智慧。而后,再出示《司马光》的现代文的故事文本,和小古文进行对比读,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更形象的认知,对小古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多层次的“读”中,将文本读准、读通、读懂,并初步习得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更深处。
二、类比迁移,走进文本深处
同类别的课文,存在共同的特征,教学的方法也有共通之处。小古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寻找不同文本中的知识点的内在的联结点,将之前掌握的学习的方法和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于相类似的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应用中领悟文本的内涵的同时发现知识、技巧间的内在的联系,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小古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思维品质。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同是写人的三年级的小古文《司马光》一课的学习方法:读准停顿、读通课文——联系插图和生活实际理解故事大意——聚焦画面感受司马光的机智——想象画面讲一讲这个故事。然后,安排学生借鉴学法,自主学习:先读通课文,接着结合注释和其他方法尝试理解文本了解故事内容,然后聚焦画面想想王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了深入文本走了几个来回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文意了解了故事内容,对于王戎聪慧、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物形象也就了然于胸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以前学过的写人的小古文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地迁移,提高了学习小古文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小古文中,“之”“其”这两个文言虚词比较常出现,在文本中理解这类虚词可联系日常所接触的带有“之”或“其”的成语进行类比,在发现意思和用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中进行发散思维,在迁移中理解和学会运用。如:《铁杵成针》中的“问之”“感其意”这里的“之”“其”为代词,可引导学生找出含有“之”“其”的现代成语,在类比分析中,发现有的并不是指代,而后再让学生理出同为代词的“求之不得”“置之度外”“其貌不扬”“身临其境”……在这样的类比迁移中学生对“之”“其”这样的代词的认识更深刻了,同时有效提升了类比思维能力。
三、巧抓空白,提升思维品质
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着独特的形式,凝练的语言与现代文相比存在诸多空白之处,择取其中凸显文本主旨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补白的练笔,可深化文本的理解,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如描写人物的小古文中存在省略了的人物心理、场景、细节等,这些地方可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结合文本语境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补充、扩充,再现人物当时的言行和周边的情景,在补白的练笔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如:四年级下册的《囊萤夜读》,文中的主人公车胤的“博学多通”“囊萤夜读”等处都留下空白之处,根据文本的主旨,择取其中的“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夜以继日”进行补白,描写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结合车胤的生活背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展开合理的想象:车胤看到夏夜的萤火虫纷飞后联想到可用练囊来装萤火虫用以照明读书的情景,他捉萤火虫、“囊萤夜读”以及“夜以继日”地勤学的一系列的行为动作、语言、内心感受,并以小练笔的形式将这些补白描写下来。在这样的补白思维与言语实践中,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具象,加深了对车胤“勤奋苦读”的品质的感受。
根据小古文文本的空白处,还可以进行剧本创作,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可让学生想象故事中王戎和诸儿的表情、动作、神态、心理,将形象思维想象的丰满的故事再运用逻辑思维创作为剧本,而后根据剧本内容进行形象的表演,再回归到小古文文本,在对文本深化的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走了一个来回,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师要充分融合多种教学策略,将思维方法进行整合,构建小古文学习的思维网络,引领学生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王元华.百年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