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中“儿童诗”的妙处
2020-10-20赵云飞
赵云飞
摘 要: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诗歌中,涉及或描摹儿童生活的“儿童诗”别有妙处。它们反映的是儿童熟悉的生活,最能引起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天真的性情、自在的心灵和淳朴的品格等在这些诗歌中展示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藝术上的圆熟则体现着古典诗歌非凡的成就。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诗妙处 激发阅读热情 展示童真魅力 领会高超诗艺
学习与钻研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是永远也离不开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与钻研的,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从接受学校教育那天起就让他们得到古典诗歌的熏陶和浸渍,尽可能地培养起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是我们的教材编撰者尤其是小学教材的编撰者应该格外注意的事情。
从现行人教版小学教材对古典诗歌篇目的选择与运用来看,除了六年级上册是在综合性学习“诗海拾贝”中选四首和六年级下册在“古诗词背诵”中选十首作为学生自修材料之外,各册都安排了至少四首古诗词在讲读课文中(一年级上册没有),且多选唐宋名家脍炙人口之绝句作品。笔者以为其中最佳者,是那些涉及或描摹儿童生活的诗作,我把它们称作“儿童诗”:
清·袁枚《所见》、高鼎《村居》(一年级下册)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年级上册)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年级下册)
宋·叶绍翁《夜书所见》(三年级上册)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四年级下册)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宋·杨万里《舟过仁安》
唐·吕岩《牧童》(五年级下册)
其中,袁枚《所见》、吕岩《牧童》两首为写人之诗,主人公都是“牧童”,杨万里《舟过仁安》也可以认为是写人之诗,而主人公是作者行舟之上偶见的二“小童”;高鼎《村居》、叶绍翁《夜书所见》、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绝句三首为写景之诗,且在结构上都是前一联写自然之景,后一联写在前一联所展示的背景之下的“儿童”活动;贺知章《回乡偶书》为叙事诗,“儿童”的出现是作者归乡的一个小插曲;辛弃疾的词和范成大的诗都涉及乡村的劳动与生活场面,儿童是这一生活场景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人物。
这些“儿童诗”的妙处,首先在于它们反映的是儿童熟悉的生活,最能引起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小孩儿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他们的理解能力更是有限的。要是让他们去读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去读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去读纳兰容若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他们怎么能够理解李白的物我两忘、西湖的淡妆浓抹、纳兰容若的“故园无此声”呢。但跟他们谈起《所见》所描述的牧童捕蝉,《宿新市徐公店》所描述的扑蝶,《夜书所见》所描述的挑促织,《清平乐·村居》所描述的卧剥莲蓬,《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所描述的种瓜,乡村儿童必然能想到自己生活中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在古人的诗作中体验自己的生活,而城里孩子也必然会像“迅哥儿”遇见闰土那般,被自己从未曾知晓的“这许多新鲜事”所打动,而向往乡村那么浪漫有趣的生活——这不正是这些诗的作者作诗当时的心境么?至于《村居》所描述的放风筝,如今也是城里小孩阳春风和之时所热衷的游戏了。孩子们能够在创作时代遥远的古诗中读出如此贴近自己生活的情景与人物,然后产生出对古典诗歌最感性的热爱,想必是可能的。
天真的性情、自在的心灵和淳朴的品格,还有最精灵古怪不带一点狡黠的智慧等等,这些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体现得淋漓极致的成人们求而不得的东西,也在这些诗歌中展示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辛弃疾笔下的“小儿无赖”“卧剥莲蓬”,那般的自在天真;贺知章笔下的“相见不相识”的“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此的活泼调皮;袁枚笔下的“牧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其专注凝神一点不让庄子笔下的佝偻丈人;吕岩笔下的“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其率真与诗意的生活也堪比悠然的陶潜;而范成大笔下的“童孙”“也傍桑阴学种瓜”,不就是中国人民最优良传统的体现与传承么。杨万里的诗号称诚斋体,活泼自然,富有谐趣。不用去寻章摘句地去引用大家学人的观点,看看这首《舟过仁安》就知道了:和风之中远远飘过来的一叶扁舟,长篙横着,短棹闲着,那两个调皮可爱的渔童,天没有下雨啊,怎么撑着伞呢?——杨万里大概思考了一阵子吧,他才明白,“不是遮头是使风”。杨万里很喜欢在诗中刻画那些稚气可爱的孩童的,《宿新市徐公店》的那个追黄蝶入菜花的儿童的慌张和无奈和这首诗中渔舟上两儿童的聪慧,都是让人过目难忘的形象。这都是最真的情感,最真的状态。明之李贽论文学倡童心说,他的本意,简单地讲就是文学应该反映最真的情感,描述一种最真的状态。而这种最真的情感、最真的状态,只有在未经尘浊污染的儿童身上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所以他用“童心”来概括他的文学主张。往大处说,这些诗歌正是李贽童心说最好的阐释。往小处说,这些儿童诗正可以反映孩童的心智,与小学生取得心灵上的契合。
最后,那些精于观察诗人将儿童的这些真生活真性情表现得纤毫毕现,艺术上也体现着古典诗歌非凡的成就,老师有咀嚼的必要,学生有品味的空间。其他的不讲,单说炼字。比方说,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喜”字自然是直抒作者胸臆的,“最”是表程度的,“最喜”二字,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体会辛弃疾心中对小儿的那份可以称之为溺爱的情感。而“无赖”二字,才真是传神之极的,虽然有“溪头卧剥莲蓬”的描述,但这两个字仍然会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一种“卧”字不能完全传达的憨态与自由。又如高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忙”“趁”二字,一下子就将儿童放学之后的对于放风筝的急切心态揭示出来了——生怕错过了东风,错过了未晚的这段时间,或者还来不及放下书,便擎着风筝迎着东风往田野间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