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发展的策略

2020-10-20张瑞萍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分母分子分数

张瑞萍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具备发问的能力,掌握发问的时机,进而大胆进行质疑,表达自己的关注点,敢于质疑,发展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成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发问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的现象。低年级活激好动,中年级乐于表达,高年级沉默内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敢于提问,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教育好学生,在课堂上杜绝喝倒彩与唏嘘的现象,让学生敢于说,敢于提问,鼓励学生,不要顾忌同伴的否定,不要顾虑老师会责备。其次,引导学生大胆说,让学生学会合理、充分地说,引提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最后,在同学不太爱说的时候,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学会发现问题,习惯提出问题。中等难度的题目与同桌说,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并形成汇报的习惯,让学生敢说。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当学生回答错误,教师有赞许和鼓励的眼神,同学有关爱、帮助的目光,学生就敢直面问题,表达观点,袒露想法。

2.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数学的提问,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有一定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素材呈现,才能让学生乐于提问。如一年级教学“几加几”,通过课件出示:一条小溪中有10条鱼,游走了3条,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现在有7条,游走了3条。原来有多少条?生:原来有10条,游走了3条,现小溪中还有几条鱼?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对“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进行预习,新课教学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呢?正是有了前期的辅垫,学生说“我想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年月日是怎么来的?”“年月日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有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相關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可以是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可以是操作式的情境,还可以创设悬念,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总之,创设好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提问。

3.留有空间,让学生有问可提

数学课堂,以思维见长。如何让学生有问可提,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分析教材、准确把握学生认知起点,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设置好问题的难度。给学生留足提问的空间。必须清楚一堂课的生长点是什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

如六年级“认识比”的教学,教师呈现了这样一道题:A是原图,请问B、C、 D中哪个图形与A图最像?在学生自主解决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与它的面积有关?与图形的周长有关?与图形的长与宽有关?

正是教师对学情有了准确的把握,把四张图都设置在方格纸上,学生自然会根据已学的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正是因为有了格子图,所提的问题得以继续研究,自然地引出比的教学。

只有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留有提问的空间,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培养意识,让学生质疑问难

在数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还得让学生具备问题的意识,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中的问题,会用质疑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讲解、书本的解题方法与结论。要使学生“生疑”“发问”,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互动、平等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不仅敢问、乐问,还要善问,引导学生去质疑:书本上为什么这么做?不这样做行不行?不这么做还可以怎样做?领着学生多思考,多问几个什么?

以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为例,完成例题教学时,大多数同学得出

了这样的结论:==,相当于整数的除法,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既然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大小不变,那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分数大小会不会改变?生1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的分子、分母同时加6得到,而=,=。可以看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会改变;生2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的分子加上6,分母应该加多少大小才能不变呢?==,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分子3到9,扩大到原来的3倍,  要使分数值不变,分母也要扩大到原来的3倍,是 ,分母加上24,分数的大小不变。

5.创建机会,让学生辩证提问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越难越好。以统计教学为例,如《2011年上海市、悉尼市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在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上海的十一月与十二月的平均气温相差多少?还有的学生提出某月上海的平均气温与悉尼相差多少?这样的简单的问题,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只是运用了二年级的知识解决了一个“稚嫩”的问题,对思维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和监管,对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引导和梳理,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机械重复,流于形式。不是说问题越多越好,越难越好,或者说越简单越好,问题不能解决,形同虚设;漫无边际、过难的题目只会增添学生的苦恼;简单的问题,容易变成低水平的重复,使学生变得功利,懒于动脑。

猜你喜欢

分母分子分数
走出引力与斥力的误区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找回“丢弃”的分母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对比学习“分子”和“原子”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臭氧分子如是说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