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生活区公共微空间的更新改造
2020-10-20吕浩然马欣秀郭杰蜜陈蕾
吕浩然 马欣秀 郭杰蜜 陈蕾
摘 要:高校校园不仅是学生和老师的学习工作场所,它还是一种精神寄托,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校园公共微空间的更新也需要跟随高校建设的脚步。文章主要通过对南华大学红湘校区生活区微空间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改造策略。
关键词:高校校园;公共微空间;更新改造;人性化;失落空间;生态理念
1引言
随着各地高校人数的扩招,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当今高校的传统校园由于未跟上快节奏发展下校园更新建设的步伐,导致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上产生了许多“失落空间”,许多空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本文研究的高校校园公共微空间,就是指基于高校发展及人们的精神需求,需要更新改造的一系列公共空间,它并不以单一空间形式和固定尺度存在,而是与人们的交往活动行为直接相关的,是高校中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平时生活及活动交往的场所。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南华大学红湘校区的生活区公共微空间为例,针对大部分高校校园都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更新改造策略,为高校校园生活区公共微空间更新改造提供参考和思路。
2 南华大学红湘校区生活区公共微空间现状
南华大学红湘校区生活区公共微空间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不能满足生活需求,缺少人文情怀,缺少无障碍设施,开放空间失落,植物景观单一等等。
2.1 馨园
馨园(如图一)是由1986年医学院毕业学生捐赠所建造,包含了极强的人文因素,能让同学们体会到一种传承感。且场地内部高差变化处设有无障碍通道,可供残疾人和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使用。场地靠近住宿生活区,场地虽小但辐射范围广,是学生及家属区人员休闲的好去处,因此需要满足附近同学及家属区人员的休憩交流以及晾晒衣物的需求。
存在问题:馨园南北两部分由于人员的穿行及设计分区的不合理造成了极大地冷热对比,使得空间部分失落;场地内存在大面积铺地,聚集了许多滑板爱好者的同时也使得场地内植物种类单一,对生态理念的注入不够到位,没有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2.2 南校家属区
南校家属区的公共微空间紧邻家属区,是教职工及其家属日常休闲的去处。各种健身器材的布置满足了各种人群的使用需求。
存在问题:各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损坏严重,且部分设施放置位置不合理,环境协调性差,舒适度不够,缺乏人性化设计;附近老年人居多,但是缺乏无障碍设计,且场地铺砖损坏严重,使老年人行动不便;区域内休息场所不够,如长椅、石凳等配套设施数量达不到要求,使得老年人不便久留。
2.3 西山公园
西山公园(如图二)靠近南校住宿区,由荒废的山头改造成了现在的公园,但是公园内大面积场地,除了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无人使用。
存在问题:设计没有关注使用人群的生活及精神需求,景观环境与使用者少有互动,形成仅仅只能远观的空洞景观,使得空间冷漠,缺乏亲和力和归属感;空间功能分区不合理,造成空间功能架空,缺乏人气,降低了空间的使用频率,形成未被充分利用且衰废的失落空间。
3 生活区公共微空间更新改造策略
3.1 人性化设计
校园生活区公共空间内景观环境及活动广场的设计提供给师生课余的活动去处及放松娱乐之处,使用者都希望在一个舒适、宜人、能够陶冶情操的公共空间里散步驻足,进行交流活动。但是如果空间缺乏人性化,没有了人文情怀,就很难使使用者感到宜人,难以得到使用者的认同感。因此,在校园生活区公共微空间更新探索时要注重使用人群的生活及精神需求,考虑校园的人文情怀及历史。(如图三)对馨园的改造设计,保留了医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树木,包含了极强的人文情怀。
3.2 公共微空间适老性
高校校园内生活区公共微空间一般都靠近住宿区,而家属楼则会有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因此生活区公共微空间要考虑适老性的基本要素。调查发现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一般以交友聊天为目的,兼具棋牌锻炼的活动行为,活动时间较长。因此微空间的改造需要考虑设置足够的休息桌椅、可以遮雨的亭子等,且老年人行动缓慢,要兼顾无障碍设置,同时复杂的地形和景观会影响老年人的正常活动。
3.3 活泛校园失落空间
传统校园的规划使用上产生了许多“失落空间”,由于快节奏的发展使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公共空间较为单一。激发校园失落空间的活力主要依据于使用者的各种行为活动,而生活区的行为活动包括交流、晨读、小型运动、社团活动、晾晒等等,要激发生活区公共微空间的活力,既要根据使用者不同的活动需求设计相应的功能,又要形成一定的边界感,让使用者在这里驻留。(如图三、图四)馨园的改造设计融入了社团文化,同时对其进行有序的空间分隔,使这里既有适合多人交流的聚合性场所,也有便于少数人阅读、休憩的静谧空间,更有适合轮滑社成员活动的场地。
3.4 植物景觀多样性
校园环境就是一个有生命的循环系统,高校校园的微空间也要体现一个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理念与微空间相融合,将人造绿景与自然的生态环境相融合。为了创造生态校园,让使用者仿佛身处大自然当中,公共微空间的改造首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景观合理搭配,既能满足使用者的观赏需求,又能创造生态和谐的校园环境。
4 结语
此次研究通过文献案例研究、实例分析、横向对比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以南华大学性、活泛校园失落空间、植物景观多样性四个方面为高校校园生活区公共微空间的更新改造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但是不同的校园环境类型和问题各不相同,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金俊,齐康,白鹭飞,沈骁茜.基于宜居目标的旧城区微空间适老性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市新街口街道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03):91-95.
[2]王岩.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理念的注入模式分析[J].林业经济,2019,41(06):31-33.
[3]于辉,白鸽,隋昕芥,肖嘉铭.文化生态视域下旧城区微空间生长模式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07):73-74.
课题来源:南华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
课题编号:2018XJXZ428
课题名称:基于生态理念下高校校园公共微空间的更新探索——以南华大学红湘校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