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理解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0-10-20马英

数码设计 2020年9期
关键词:数学理解小学数学策略

马英

摘要:数学理解贯穿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现实中,小学生机械的记忆导致数学知识成为死知识,想促进小学生习得活性知识,就必须改善其数学理解的方式和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理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9-0273-01

1 梳理数学大概念,促成整合性教学

大概念可以是更高层次的概念,处于中心位置的核心概念,也可以是深层次的本质概念。就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而言,其实大概念可以理解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加法和乘法的转换也包含了简化的思想,对数字的理解,数字的生成和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计数的需要。在教学理念的设计上,要突破现有的以段、章、节为单位的数学教学过程。相反,我们应该通读这些数学内容,用一些共同的主题或问题重新编排内容,把有共同思想或来源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使数学变成“树学”,使学生逐步了解完整的数学关系。

1.1按數学思想设计教学。按照数学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不意味着把含有相同数学思想的内容集中起来教给孩子们。它是在一定观念下与现有教材形成对教材的分析和整理,突出对思维方法的学习和理解。由于现有教材阶段编排的特点,不能完全表达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即使是低端的,也只是一种尝试。教师要勤于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使具体知识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清晰具体,逐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对数学思维的理解。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渗透一种“变而不变”的思想。在教学中,学生要理解“变而不变”的本质,局部变化,整体不变;暂时变化,结果不变。例如,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猜数游戏”中,经常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数字来集合6,这是为了传达“变而不变”的思想。2和4是6,3和3也是6,4和2也是6。虽然这两部分的数量在变化,但总数始终是6。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变化的核心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1.2从实践活动体会数学的意义。以具体的实践活动为主题,梳理所需知识,在实践中深化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意义。陈重穆、宋乃庆在《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文中说,“形式淡化”不是不注重概念,而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事实某些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应,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的产物。但时至今日,这些丰富的知识成果已成为一句简单的句子,失去了原貌。这就是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创造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和数学思想付诸实践,让学生在学生抽象的动手操作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但它比具体的事实更一般、更抽象。

2 加强数学符号的渗透

数学语言是符号的载体,它帮助学生连接新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语言贯穿于数学理解的全过程,可以说是数学理解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渗透数学语言教学,逐步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数学抽象。书面语不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在教师应注重符号语言。

2.1树立正确的数学符号观念。数学符号是一种内涵高度概括、表达形式高度浓缩的科学语言。它还具有工具性和思维方式的属性。数学符号的意义在于使绝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具有具体的形式,使具有一般意义的推理计算和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够以直观简洁的形式表达出来。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使用符号来表达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符号的使用可以用于计算和推理,并利用数学符号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然而,数学符号的概念不仅如此,还蕴含着学生在数学符号化和造型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带有个人情感色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逐步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到数学语言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逐步解决问题,用课本和老师来解决问题,最后创造出一种恰当、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只有从心底里认识到符号、模型、图形等语言对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才能与教师合作,不断开展数学活动,更好地理解数学。

2.2从实际问题引入数学符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依靠真实的对象和直观的对象,这意味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解释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的基础上。此外,数学语言所蕴含的符号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意义上,与人类发展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小学初中阶段,通过绑绳记录事件,介绍数学符号的重要性和价值;小学高段则根据具体问题,用方程式解决生活问题。这一系列的安排无疑是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为对于数学符号不仅要理解,而且要能够应用。用数学符号表达数学对象、表达数量关系或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性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根据教材(生活的现实)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发现的过程中,逐渐从理解数学符号,到能够操作数学符号进行运算和推测,最后学会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思考。从被动到主动,学生可以避开无用的数学理论。数学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无论什么样的发展变化,数学最终都会回归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只有学生经历了数学从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变,在问题间的相互作用之后,他们运用符号语言解决问题,才真正完成了小学生的数学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打破教学舒适圈,努力树立对数学学科和数学课程的新认识,通过反复强调学生的外在成就,深入到内在根源中去,从而促进小学生的数学理解。

参考文献:

[1]骆玉凤,于波.《小学生数学问题理解的过程及教学启示》[J].教学研究,2018.01

猜你喜欢

数学理解小学数学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