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究

2020-10-20计鹏飞

数码设计 2020年9期
关键词:应用策略高中物理信息技术

计鹏飞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各个领域,高中物理概念抽象深奥、理解难度大,困扰着许多教师和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能将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和实验模拟显示,使枯燥的高中物理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基于此本文就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开展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9-0248-01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并在整个现代教学体系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全面推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难懂,常常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茫然不知所措,长此以往会对物理学习产生排斥心理[1]。然而,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因听不懂教师讲的内容而对物理失去兴趣。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物理应试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中物理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在讲解“平抛运动”相关知识点时,教科书运用“频闪照相”方法进行讲解。但静态图片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平抛运动的整个动态过程,学生对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认识模糊,无法激发探究的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平抛运动模型,模拟落物的运动轨迹,采用“慢放”方法让学生对球进行应力分析。动态模拟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简化了难懂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平抛运动相关知识。建立物理动态模型可以有效地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深入挖掘知识的本质,提高探究欲望。再如,在讲解“机械波”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水波视频和地震波视频,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此外,在讲解“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国首次原子弹试爆试验的视频,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引入教材中有关原子核的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直观展示,从感性教学转为理性教学,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

2 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示教学难点

物理课程存在许多教学难点,由于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仅靠口述讲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能充分吸收全部知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的图形与动画软件能够直观展示物理知识的难点,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缺点[2]。

例如,在讲解“机械能守恒”相关知识点时,讲解难点在于空气摩擦不能证明机械能守恒。此时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软件制作动画实验,用鼠标将球拉到一定高度释放,让球摆动约10秒。这时学生们发现小球每次摆动的幅度是一样的,不会受空气摩擦的影响而越来越小,而且可以实现“永久”摆动模式。在小球单摆经过的地方,可以添加辅助线绘制小球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信息技术使学生对“机械能守恒”有了直观的理解,实现了思维定式的突破,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真实,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 运用信息技术融入微课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是一门探究性学科,仅靠课堂的45分钟时间是不够的,而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都没有独立学习的习惯[3]。在课堂上学生只是基于教师的解释学习知识,缺少更深入的研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视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物理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验,实验不仅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很难处理数据。因此,许多教师选择只依靠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一章的知识。然而,微课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微课视频记,在课堂上利用五分钟为学生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不仅直观的理解实验现象,还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观看视频来巩固实验。

4 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常用的实验形式,教师不仅要注重演示实验的质量,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使实验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设备的摆放,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的观察实验,并配合讲解,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积极思考问题,确保课堂演示成功。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满足上述要求。但由于传统的实验手段、课堂时间的限制和仪器移动的困难性,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许多实验不容易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物理实验步骤在多媒体上动态显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还能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记忆[5]。

例如,在讲解液体扩散现象时,蓝色硫酸铜溶液和无色清水的混合过程一般需要30天左右。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用图片来讲解,这种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仅仅依靠几张图片不能给学生视觉冲击,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下,教师可以录下整个实验过程,然后以快进的方式播放,学生们就能看到两种液体的混合过程,并且扩散现象明显,易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高中物理知識较为抽象,学生的理解往往会存在偏差,无法深入理解物理想象,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优化物理课堂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推动高中物理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孔令平.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课堂导入探究[J].科学咨询,2020,(32):234.

[2]韦永启.运用信息技术让高中物理课堂更精彩[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7):166.

[3]国秀龙,张丽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J].科技视界,2020,(16):173-174.

[4]张奇.高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整合思考[J].科技视界,2020,(14):131-133.

[5]张月祥.高中物理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探究[J].江西教育,2020,(9):31-32.

猜你喜欢

应用策略高中物理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