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

2020-10-20蔡恩泽

产权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双循环主体经济

蔡恩泽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體、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审视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双循环”是基于持久战的战略性考量

放眼世界,纵观当下,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和经济发展进程的不确定性交织在一起,其中很多问题并非一时半会能解决,带有中长期的性质,因此,经济政策要作持久性应对、战略性选择。

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下行,新冠疫情肆虐,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过去。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一些西方政客为推卸自身防疫不力责任频频向我国“甩锅”,一些西方媒体丑化抹黑中国形象,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升温,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不平衡”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主要指一些地方、领域等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尚未形成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下功夫认识并加以解决。

因此,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是刻不容缓的战略性选择。

中国经济有稳定的基本面,在市场、制度和技术体制方面的独特优势,完全能进行“双循环”布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不仅“块头大”,更具抗压性,并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庞大的人口基数,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广袤的市场空间,西边不亮东边亮,回旋余地大;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体经济爆发力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格局,又赋予中国经济一定的缓冲力;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能整合多种政策工具,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及快速应对的政策创新,以应对新的情境。

眼下,内需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有这些,促成基本面稳如磐石,足以抵御大风大浪,从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中国已启动大规模“新基建”计划,中国政府再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供应链重构提供宏观政策支持。这无疑为全球产业链升级提供了动力,增强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深刻理解“双循环”的内涵

正像气血通畅决定人的健康和寿命一样,经济循环通常决定着经济的健康和发展能力。经济不能死水一潭,要有流动性,要有循环性,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立足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发挥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打通中国经济存在的“供需梗阻”,以确保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挺于世界经济之林。

但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意味着“不等不靠”,眼睛向内,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持续扩大内需,办好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过往的外向型经济,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然而,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保护主义上升的外部环境下,不能过于依赖外部市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助于应对外部风险与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与世界经济脱钩,而是要有更加明确的主体意识,带有突出的主导性、指向性和自觉性,更加积极地、创造性地建设和完善国内大循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我国唯有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内经济率先走出低谷且繁荣起来,更加重视国内大循环的建设,使国内大循环的所有网络、链条、节点更加畅通无阻,使市场、产品、人才、资本等所有资源要素的流转和配置更加科学、更有效率,才能在一个缺失稳定性、确定性的世界中谋求发展,才能更好地融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

同时,要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相互排斥,而是辩证统一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无论是国内经济循环,或是国际经济循环,都是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渗透,都是在供应链、产业链相互兼容并制约。试图以国内单循环代替国内国际双循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不可行的。

以“双循环”为引领打好持久战

此次,中央强调“持久战”,反映出中国从容应对变局的战略定力,中央部署下一步中国经济的眼光不仅着眼于2020年下半年,更放眼于“十四五”规划、乃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远景目标。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在一些国家内耗于短期选举利益争夺时,政策的长期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中国发展塑造了强大的确定性。

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表现为:未来中国经济依托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国内需求作为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在国内市场循环流通;同时,以国内经济循环为基础,运用国际分工和协作,便于国内国际经济互相促进发展。

双循环引领2020年下半年工作。下半年经济怎么干?其中市场主体的生存状态受到特别关注。企业的生存发展不能只靠纾困政策,更要提高核心竞争力。疫情的冲击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其中有挑战,更有机遇。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

双循环引领“十四五”规划制定。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党中央提出的双循环经济,极有可能是“十四五”规划顶层设计的重要逻辑。毫无悬念,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要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通盘酝筹,找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点,兼顾国内国际两种产业链、供应链,浓笔重彩制作,作为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

双循环引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远景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战略从运筹设计提出,到贯彻理解、再到落地见效,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双循环”已被提到了中长期战略高度,应该同样会被纳入2035年远景规划。

我们坚信,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用打“持久战”的耐力和定力,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中国必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猜你喜欢

双循环主体经济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何谓“主体间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