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思路探析
2020-10-20朱惠芳
朱惠芳
摘 要:随着城市建筑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城市地区河流逐渐减少,并且河流水质状况日益严重,使得城市河道具备的自动净化水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降低,甚至影响了城市建设质量。为此,就需提升对城市河道污染问题重视,使用适合方式进行治理。本文主要探讨河道治理的河道修复原则及修复思路。
关键词:河道治理;河流生态;修复思路
前 言
城市的快速建设与发展极大加重了地表生态环境负担,地表径流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进一步加剧河湖富营养化程度,河道水体生态系统自净修复作用明显减弱。因此,为改善城市水体方面环境问题,应在河湖治理中,采用相应措施提升河道排水能力,在相应河道修复原则指导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统筹治水,不断推进河湖治理工作,改善水体环境。
1河流生态修复原则
1.1遵循自然规律。多数河流属于天然形成,并在自然演变中形成独特形态、走势和生态系统,而这种天然形成的河流生态系统,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河流生态修复中,为保证发挥其在生态方面作用,应遵循自然规律,遵照原本存在河流形态对受损地区进行修复,逐渐恢复其生态结构,进而保证河道原生态特征,促使其生态功能快速恢复。
1.2保持地上地下河流系统联系。在河道修复治理中,为兼顾其工程功能和防洪需要,应采用各种适合生态措施,将河流及其周边天然水体联系起来,实现互通。保持水体空间方面联系,利于改善生态系统循环,既可利用河水补充地下水,又可通过地下水对河流进行补给,利于改善水体中微生物、水生动植物过度。
1.3坚持因地制宜。对城市河流进行修复中,为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应根据城市地区特点与河流生态状况,因地制宜进行修复,不可千篇一律或标准化。具体进行修复中,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修复同时,应采用不同思路,促使河流在上下游过渡和空间延续中体现差异。而在河流流经城镇中,应将其与当地特色小镇建设缝合相结合,尽可能赋予其相应文化特色。
1.4清污分流。河道污染问题一直是河流治疗中关注重点,要想做好对生态修复工作,必须是做好清污分流工作,将已经污染和未被污染水流分质处理,以此控制污染物在河道中排放量。这就应针对需要进行污水排放工厂单位修建专门污水排水管,并根据排污口治理工程,做好限制直接向河道排污行为,将工业废水和污水集中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处理中尽可能采用生物和物理等方式,减少化学排污使用,在污水处理达标后,循环利用或直接排入河道,以此改善污染河道水质。
2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
2.1控制河流污染源。河流污染源是造成污染问题源头,通过对源头进行控制,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对生态环境影响,并且可降低河道修复成本,而控制污染源也成为河道治理中有效措施。在具体进行污染源控制中,首先,应通过宣传、教育以及颁布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不断增强河流生条保护意思,确保环保执法力度。同时对排污企业加强环保和监督,做好严格执法工作,确保污水处理合格后允许排污。其次,对污染源进行分级控制,建立不同规模和等级污水处理厂,增强处理污水效率。最后,通过调查和监督,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针对污水排放量较大企业,并加大对清洁生产支持力度,循环利用水资源,降低污水排放量。
2.2清理底泥。城市河道底泥是污染水体环境重要因素,大量底泥会导致水体环境富营养化,需要尽早采用相应措施进行清理。具体进行清理中,主要是通过清挖河道底泥,以此减少底泥沉积物中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总量,降低对河道中水质影响。而保证治理效果关键是进行深挖。
2.3河道两岸植树造林。在进行河道综合治理中,两岸河道进行植树造林,属于一种较为有效生态修复措施,采用该方式不仅有利于防止河道两岸水土流失,降低雨水冲刷对河岸影响,而且能够更好的开辟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水量、保持水土和改善水动力条件,利于加快水生态系统恢复,改善河道区域生态环境,并且可起到调节环境温湿度和舒适度效果,能够提升水体自然净化效果。此外,利用河道两岸植树造林方式,可打造生态观光水系与林带,建设绿色景观长廊,既可起到改善水系生条环境效果,又可提升城市建设质量。
2.4河灘植草与种灌木。实施河道修复工程中,采用河滩种植草种和灌木方式,能够提升河滩泥土牢固性,可减少水土流失,起到涵养水源效果,并未生物和生态植物生存提供良好场所,渐进建立复杂生态系统,利于改善生态系统失衡问题,帮助河流环境逐步恢复期物理特性。
2.5建设沿岸湿地。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效果关系到河道治理水平,在进行修复中,可采用建设沿岸湿地方式帮助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河岸湿地具有削减洪峰、调节水量以及改善气候等作用,能后改善局部湿地温度与湿度,并使水体净化、污染量降低。同时湿地生态环境还可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分解和利用,加快生态循环建设。此外,河岸湿地还能够保持湿地生物多样性,为更多野生动植物生存提供良好条件。
2.6实施功能失效河道建筑物拆除。传统河道建筑物建设后,不仅会对河流自然特性和生态条件产生影响,甚至会阻断河流水体和地下水间联系,打破生态系统循环,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为减轻河道建筑导致的生态系统问题,促使河流生态系统快速恢复,应拆除河道中已经失去功能对建筑物,降低其负面作用。并采用种植水草、河岸湿地、树木和灌木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在河道中修建相应建筑工程中,应重视对生态工程材料,运用,保证符合建筑材料选择标准。此外修建中应对传统建筑方式中存在不足进行改进,保证河道与周边生态系统联系,以此修复河道。
2.7水库调度。现阶段,河道中建立的水库,多数用于防洪与水资源调度,这两种用途水库建设中,为发挥其功能同时减少对水生态系统影响,还应这考虑水库环境以及下游生态环境水流,通过相应调控,以此降低河道生态负面影响。为解决这方面问题需要关注水库调度,但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对河道水生态环境调整效果,主要问题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难以保证生态基流,甚至导致河流连通性减弱;二是,汛前汛后涨落水会影响鱼类洄游、繁殖;三是,在水库建设后泥沙输移能力减弱,洪峰流量消减,导致河沙大量淤积。为减少水库对河道影响,应对现阶段采用的落后水库调度模式进行改进,以防洪、兴利为主,同时兼顾做好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使用通道开挖、疏浚和拆除影响连通闸坝等方式,保证物质、信息和物种间交流通畅,维持生物群落完整性,逐渐恢复自然水文情势,将水库区域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并将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促使河道水动力条件逐渐恢复。此外,还应加强河流湖泊、湿地、河滩一体化管理,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控制。
结 论
河流是人们生活环境建设和发展中不可缺少要素,也是保证城市水生态环境重要载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受城市建设、气候和污染等因素影响导致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为改善水体质量,保证其作用正常发挥,就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等原则基础上,对河道污染和受损区域进行治理,采用适合生态修复措施,改善水体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丹霞.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 科研, 2015(69):00283-00284.
[2] 吴丽萍, 文科军, 陈磊. 城市河道立体化生态修复模式的探析[C]// 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 0.
[3] 王瑜. 基于生态视角下的河道景观探析[D]. 天津大学, 2014.
[4] 魏娟, 赵元卜. 铜川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必要性及思路探析[J]. 陕西水利, 2018, No.213(04):76-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