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化工科研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2020-10-20杜正军

西部论丛 2020年7期
关键词:安全管理

摘 要:本文从化工科研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出发,通过对比化工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的差异,分析科研单位在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阐述了当前科研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研单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对策。

关键词:安全管理;化工科研单位;体系管理

0 引言

近年來,科研单位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例如2011年4月四川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共有3名学生受伤,2011年6月济南大学发生玻璃仪器爆炸事故,一名女生被炸伤,2015年12月清华大学实验室发生氢气爆炸事故,一名博士后当场死亡,2018年12月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一系列层出不穷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也让部分科研人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一次次地为科研单位敲响警钟。如何学习其他行业优秀的安全管理经验,总结事故教训,并通过分析自身工作的特点,发现管理中的不足,建设符合科研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化工科研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生产企业的对比分析

1.1  科研实验装置安全完整性等级相对较低

与生产企业的大型石化装置相比,科研实验装置在工艺过程设计和安全仪表系统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不足,无法满足科研过程中的本质安全要求。多数科研安全保障系统在功能上仍处于初级水平,在发生故障时,仅能达到报警和被动防护的水平,无法实现自动消除实验过程安全隐患的目的,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安全。

另外,科研管理人员在实验规划时往往存在“重科研、轻安全”的现象,在实验设备的设计阶段未能充分考虑安全环保等相关内容,项目中未设置专项安全设施经费,造成前期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无法达到安全配套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要求,对于安全环保等相关的配套设施的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多数设施长期处于老化、带病运行或失效等状态,更加剧了实验装置的安全性能。

1.2  科研实验过程中风险因素复杂多变

在科研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原辅料、产物及工艺条件周边环境复杂多变,涉及的化学品种类多、数量少,安全隐患分布较广,涉及易燃、易爆、易挥发、有毒、剧毒和易制毒等化学品,另外所涉及的实验设备中高温、低温、高压、真空、噪声、强磁、微波、辐射等危险因素也极为常见。[1,2]

其次,各类风险源和实验人员分布较为集中,邻近实验岗位的交叉操作,也让不同的安全风险产生了叠加效应,导致全面风险识别与管控的难度较大。

另外,由于科学研究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在科研过程中,实验人员会对工艺条件和原料组成进行频繁的调整,并且无法预知实验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这一特点与大规模的生产装置有显著的区别。

最后,实验原料和生成物的多变性也会对实验室的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仓储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1.3  基层科研部门缺乏专业安全管理人员

提高基层部门安全管理水平的最直接办法是设立专职的安全管理岗位并引入专业管理人才,但多数基层科研部门受限于人力资源等因素,常常无法像生产企业一样在基层设置大量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往往一个安全管理人员身兼多种实验室管理任务,受限于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无法在安全管理工作上深入、细化,导致基层科研部门的安全管理流于表面,进一步加深了实验室的安全风险。

1.4  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同大型生产装置相比,通常实验室安全事故在严重性等级上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因此社会舆论、企业高层对于实验室安全的关注度相对较低,无法引发各级人员的重视。

此外,科研工作独有的试错特性使得多数实验人员安全理念陈旧,很多人将较小的隐患与事故视为在科研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和职业特征,未能树立现代的、正确的安全科研理念。

2  科研单位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

2.1  实验室安全管理权责不明

实验室的相关管理人员是实验室安全的直接关系人,明确的权责划分是安全有效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但是鉴于科研工作团队结构较为松散的特点,人员、设备、场地等对应关系变化较大,在公共区域极易出现责任交叉或责任空白等现象,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权责混乱。

实验室的部分管理制度不符合现代实验室的管理情况,内容过于笼统、不适应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不符合科研人员的操作习惯、没有可操作性,导致安全管理体系无法在实验室落地生根,形同虚设,无法发挥管理效用。

2.2  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意识是消除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源动力,正确的、自觉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对于最大限度地消除实验室安全事故具有根本性的保障作用。一是部分进行科研实验的人员没有形成正确的科研安全意识,在科研工作中不能严格的遵守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取用、储存等制度要求;二是部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淡漠,没有正确理解本岗位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对于属地范围内的各项科研工作、维修工作未能尽到管理职责,特别是在承包商和服务商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

另外,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不同科研单位之间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交流较少,导致许多优秀的安全管理经验不能有效传播。

2.3  实验室安全管理执行力度不强

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是规范管理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依据,而严格的执行力则是制度落到实处的保障。但多数的基层科研部门在安全管理的投入上未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介入不足,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大多数仍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执行力度不强、深度不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4  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秩序混乱

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一直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情况下,实验人员使用化学品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做到取用和归还的及时性和安全性,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管理危险品,在储存过程中也常常存在登记混乱、分类不清、储存条件不适合等问题,甚至个别部门存在将化学品暂存间挪用的现象,造成了较大安全隐患。

另外,科研单位危险化学品与危险废物库房中化学品的种类众多、成分复杂,管理难度极大,而仓库管理人员无论从人力配置、还是从能力水平上来说都很难达到所需要的管理要求,进一步的增加了化学品的安全风险。

3  科研单位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梳理责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科研单位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要求,结合本单位的科研活动情况,基于风险的原则和系统化的方法,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ISO 45001:2018)的目标和要求,编制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纲领性、强制性体系文件,作为全体员工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同时,要设立专门机构监督管理体系的运行,分领导层、管理层和基层单位三个层级开展体系宣贯培训,通过宣贯、教育、检查、考核等方式促进体系建设顺利实施,确保企业体系有效落地和实施,杜绝“两张皮”现象,并适时根据运行效果对管理体系进行纠偏。

3.2  务求实效,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科研单位要根据法律、法规、标准,遵照“科学、可操作、简单、实用”的原则,以本单位科研人员的工作习惯为出发点,结合实验室的软件与硬件,建立立体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支撑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

重点强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特种设备的管理制度,针对危险源建立全周期的管理制度,对危险化学品、辐射、微生物等危险源,要建立覆盖采购、运输、存储、使用、处置等环节的全流程、全周期管理制度,审核采购和运输单位和渠道的资质,规范储存场所的发放、回收和记录,统一回收并科学处置实验后产生的危险废物。

3.3  强化落实,健全科研单位安全责任

科研单位应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尽职免责,失职追责”和“管科研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根据“谁的业务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原则,建立层层分级落实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各科研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负责组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并为其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保障,推动各级管理人员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各实验室管理人员应保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制度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要将安全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安全工作与科研工作同时规划、同时部署、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同时改进完善,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安全氛围。

3.4  安全先行,做好实验室前期建设规划

做好实验室和实验装置的前期建设规划,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可以从源头上有效加强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并不是 人员、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的简单组合,还要综合考虑实验室内供电、供水、供气、通排风的合理布局以及实验室之间,实验室与楼宇之间,实验室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3]另外,还要重点考虑在实验合过程所产生的各类有毒、有害、易燃气体,配备排风设施和尾气净化系统,做好实验准备间、危险化学品储存间、危险废物储存间的规划,根据工作情况细致规划化学品在实验过程的运行轨迹,综合考虑存取、使用、废弃等流程,规范实验人员的各项操作,确保实验过程的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安全可控。推进实验室安全硬件的标准化,综合考虑人、机、料、法、环等因素,保证实验室水、电、气等管线设施规范,实验室设备完好、布置合理、通道畅通、安全标志齐全直观、安全防护设施可靠,并要依此制订相应的各项标准,作为建设和检查的依据。[4]

3.5  优化管理,建立智能化实验室管理系统

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是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保过信息技术与安全管理的深度整合,建立一套与本单位实验室相匹配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系统,可以使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全天候的监督和管理,实时监测实验设备的运转情况,检测环境的有毒有害易燃气体泄露情况,有效地规范实验人员流动,并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化学品使用过程的管理效率,帮助实验室人员规范的领取、使用、储存、处置各类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从而保证实验室的人员、物品、实验环境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3.6  狠抓基础,细化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建立科学规范的化学试剂、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和三废的实验操作处置规范,并狠抓规范的宣贯与执行,以此促进实验室实现本质安全,推动科研工作的高效开展。

安全管理部门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坚持“严、细、实、恒”的原则。首先,要严格落实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的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违反安全管理的现象要予以处理,增强广大实验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真正做到警钟长鸣,从意识层面杜绝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其次,要细化管理内容,认真识别实验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对关键要害部位要实行安全风险责任承包,定期开展安全观察和安全检查,并进行管理考核;再次,要将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落到实处,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对发现的问题要建立隐患台账,制定隐患整治方案,根据“五定原则”落實隐患整治措施;最后,要持之以恒的开展安全教育,激发员工对科研安全的敬畏之心,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3.7  管控风险,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人员应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制定风险管控手段,并层层分解落实风险承包,对于较大风险,需编制应急预案,明确相应的应急响应,加强应急演练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应急管理体系中相关人员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应急体系的稳定进行。

安全管理部门要及时修订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与政府机构和围边应急力量建立应急管理协调工作机制,推动各实验室建立自身的应急处置方案、推行岗位应急处置卡,对实验室人员定期开展应急处置知识学习和应急处理培训,督促实验室针对自身安全开展应急演练,并对演练进行效果评估,不断完善提升。

3.8  规范指引,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科研单位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是一代代科研人员在长年的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升华中凝炼而成,体现了一个集体所共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整个体系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优秀的安全文化会在无形中左右科研人员的意识、行为,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转变。[5]

3.9  持之以恒,狠抓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要严格按照“全员、全面、全程”的要求,深入实验室岗位,采取容易被各级人员接受的形式,坚持实用化、简单化的原则,避免繁琐、枯燥、远离实际的内容,直接聚集实验室人员“在现场如何正确操作”“如何规范使用化学试剂”“如何避免人身伤害和事故”等更加符合实际的内容,让员工对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安全文化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培训教育工作更加直接、更加高效、更加容易接受。

另一方面,科研单位要通过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安全理念宣传、绿色企业文化宣传、应急演练等工作,使科研人员多方位的接受安全、环保、消防等方面的理念,全面提升员工的QHSSE意识,让QHSSE工作的目标、宗旨、理念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升华、扩散、渗透,为广大员工所认识、认知、认同、接受,将“自上而下”的下压式管理逐渐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合力式管理,带动实验人员由 “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

3.10 责任追究,建立安全工作奖惩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检查机制,将日常安全检查、专项安全检查等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促使各级人员切实将隐患排查与整治工作做细、做实。安全管理部门要通过隐患整改回头看等工作,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治工作,实现安全活动的闭环管理。

并将实验室安全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内部检查、日常工作考核和年终考评内容,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等方式来增强制度的执行效果。

4  结束语

科研单位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对于广大科研人员的重要性,树立对于安全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迫切感,深入考察科研一线的实际情况,以切实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为出发点,在体系建设、制度修订、安全培训、科技强安、文化建设、风险管控、隐患排查等方面着手,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努力将安全管理真正融入到科研管理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五一,滕向荣,冯建跃.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建设教学科研保障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7.

[2] 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3] 潘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88-190.

[4] 温光浩,周勤,程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3-157.

[5] 林碧霞.化學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分析[J].化工管理,2020,19:114-115.

作者简介: 杜正军(1982-),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工程师,硕士,2010年6月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方向:化工安全管理。

猜你喜欢

安全管理
浅谈煤矿安全管理的创新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