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华:运筹帷幄 智勇双全

2020-10-20

华声文萃 2020年9期
关键词:司令员兵力中央军委

邓华作为第一副司令员,从志愿军入朝前的准备,到战争初期的五次战役;从开启停战谈判的序幕,到战略防御阶段的重大决策,都贡献了独到的军事和政治智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战争后期,他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长达两年之久,直接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西海岸抗登陆作战和对敌的最后一战——金城反击战,并结合军事实践,撰写了一系列的军事著述,不仅体现了他高超的指挥艺术才能和军事理论素养,也在较高层面上丰富了我军的军事思想。

最先获任的援朝部队指挥官

1950年7月7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并命令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所属的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和四十二军,以及3个炮兵师和高射炮兵、工兵、汽车团等各1部迅速集结,开赴我国东北辽宁、吉林两省南部地区,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局。中央军委还讨论了一个重要议题,即派谁去统领十三兵团,做入朝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当时,身在广州的邓华,刚刚带领十五兵团结束海南岛战役,即于1950年7月25日奔赴北京受命,与黄永胜对调,转任十三兵团司令员。可以说,他是最先被确定下来的援朝部队指挥官。

邓华这次任命,根本原因在于:邓华是一个很稳重的人,他肯动脑子,善于思考,能够拍板、敢于拍板,这是未来在与美军这样的现代化军队较量时非常难得的素质。

邓华到达北京后,立即投入到部署入朝部队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整顿了各军,完成了各军由和平转入战争、由打国民党军转到打世界上第一流的美军的思想大转变。他着重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第一,重组了十三兵团的领导机关。为了迅速展开工作,邓华向中央军委提出,不仅十五兵团司令员与十三兵团司令员对调,这两个兵团的机关也需要对调。中央军委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与此同时,邓华又先后请求将原十五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政委赖传珠调入十三兵团,还将十二兵团参谋长解方也调来。事实证明,邓华重组的十三兵团机关是卓有成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成立后,彭德怀即决定以十三兵团机关为基础组建志愿军司令部,邓华、洪学智被分别任命为志愿军第一、二副司令员,解方被任命为志愿军参谋长。

第二,全面部署了各项后勤物资的调配工作。1950年8月11日至14日,邓华在沈阳主持召开十三兵团第一次军事会议,会上除了听取各军的思想动员情况外,着重了解了部队的物资短缺问题,涉及到武器、弹药、车辆、马匹及各种生活保障等问题。他把这些问题提升到整个东北局、东北军区的层面上来一揽子解决,并确保了在8月底前完成全部后勤装备的任务。

第三,组织制定了部队的入朝开进计划。入朝开进计划繁杂,但在邓华的组织带领下,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干的十三兵团司令部做得相当周密细致,举凡部队番号、着装、通讯、开进路线图、与友军的协同联络、医务人员、司机、翻译等各项事务,无不提前想到。特别是针对夜渡鸭绿江,他们不仅考虑到如何隐蔽伪装浮桥,还考虑到如何在一到两个小时内架通浮桥和拆卸浮桥。后来渡江,我军只用了3个晚上,即渡过了25万人马,而敌军竟然没有丝毫察觉。这种突然和迅速,可谓是现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虽然早在井冈山时期,邓华就认识彭德怀了,但在此前20多年的征战岁月里,他们俩并没有直接共过事。直到这场跨国战事的到来,他们才成为真正的搭档。邓华在志愿军中的职务是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也就是第一助手。在这期间,邓华向彭德怀提出的两次关键性建议,直接影响到能否打好入朝初战。

起初,中央军委决定先派两个军过江。两个军不过10多万人,而此时“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已达到42万人,越過三八线的兵力即有13万余人。他们装备优良,而且除地面部队外,还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基于此,10月9日,邓华找到彭德怀,建议十三兵团的4个军连同3个炮兵师同时入朝。彭德怀十分赞许,很快致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毛泽东复电表示同意。历史证明,这一着棋非常重要,正是我军以优势兵力出击,才取得了入朝初战的胜利。

两天后,彭德怀来到兵团司令部驻地安东(今丹东)检查出国战备情况。邓华再次向他提出,即使先头4个军一起入朝,兵力也还是不够的,必须再调一个军来维护后方。彭德怀认为意见很好,马上向中央报告。中央军委不仅接受了建议,而且决定抽调第九兵团3个军作为第二批兵力入朝作战,再抽调第三兵团、第十九兵团作为第三批兵力入朝作战。对于邓华的建言献策,彭德怀事后评价说:“邓华这个人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也比较周到。”

建议取消第六次战役

1951年6月,在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志愿军司令部还曾制订第六次战役作战计划,但在邓华的建议下,这次战役后来取消了。

邓华考虑到,经过前五次战役的打击,敌方已经认识到“深沟高堡,固守以待”的重要性,已经构筑了大量的永久性防御工事。我军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阵地攻坚,恐于我不利。因此,他同时分别致电毛泽东和彭德怀,提出“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而“尽可能作战术的反击”,也就是在战场上始终保持对敌军的威压态势,从而迫使对方既不敢让谈判破裂,也不敢向我军实施全面的进攻。

彭德怀最后接受了邓华的建议,第六次战役只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准备,而最终没有付诸实施。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最好的结果,它避免了可能给我军带来的再一次大规模伤亡,又没能让敌方捞到任何便宜。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希望通过谈判来结束战争,但又想通过战争在谈判桌上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就是1951年夏天后美国的心态。中朝方面当然不愿接受,这样双方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新纪录。

战术安排被贯彻到最后一战

1952年4月,彭德怀因病回国治疗,病愈后留在国内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6月,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委,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就在这一年的秋季,志愿军迎来了一场“万炮齐轰”的大仗——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是围绕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的争夺,从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前后进行了43天,最终志愿军牢牢掌握了两个高地。

1953年4月26日,在美国方面的要求下,双方再次坐到了谈判桌前。此时,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敌人的任何进攻,不管它是从正面,还是从东、西海岸来,我们都可以对付。而我们在正面的反击,可以放手作战,无需再有后顾之忧”,这是邓华从西海岸指挥部回到志愿军总部时说的一句有名的话。

6月20日,彭德怀从北京抵达平壤,准备去开城参加停战签字。在同邓华等人通电话后,于当日22时,起草电报向毛泽东请示:“为加深敌人内部矛盾,拟再给李承晚伪军以打击,再消灭伪军15000人”,并称“此意已告邓华妥为部署”。毛泽东于21日回复:“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推迟至何时为宜,要看情况发展才能作决定,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邓华在著述中的战术安排,被贯彻到了我军对敌发动的最后一战当中,这就是金城反击战役。那时,在金城地区,经过加强后的我军兵力与敌军兵力之比为3:1,火力之比为1.7:1,我军优于对方。7月,金城反击战打响,这一战役连同其他战线各军作战,共歼敌达7.8万余人,战线向南推进了178平方公里。

7月27日,交战双方在停战协议上签字。金城反击战一直打到签字停战的最后一刻。在此之后,邓华继续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1954年3月,邓华奉命回国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时,仍然保留志愿军代司令员之职。9月,彭德怀请辞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职务,中央军委遂任命邓华为司令员,直到一个月之后,才转由杨得志任司令员。

猜你喜欢

司令员兵力中央军委
美军兵力设计及作战概念跟踪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
试论兵力投入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影响
传奇上将杨成武
中央军委明确表态:要查处一批人
小鸟的攻击 ——达里尔(美 国)
解放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