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2020-10-20张明李波

高教学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治理融媒体

张明 李波

摘  要: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舆情信息的迅速传播,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中对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网络舆情治理的策略。这有利于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处理的实效性,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tegrated media, the occurrence of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events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pread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the governanc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his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process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suring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college campuses.

Keywords: financial media; universities; online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research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生态环境和舆论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人们可以使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网络技术的创新,加快了媒体之间的融合,融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结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特点,互补了不同媒体的短板,实现了内容兼容、资源通融,淡化了媒体人和受众的界限,为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到2019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到8.54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8.47亿,网络普及率达61.2%,20-29岁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4.6%,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0.2%[1]。这说明大学生已是网民的主力军,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发展需要稳定落实舆情监管工作,将网络技术的革新作为基础,优化监督管理方式,核心目的是通过网络技术的优化革新,是高校发展顺应网络技术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进行有效引导、精准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突发事件,并缓解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信任危机。

一、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是网民思想交流的空间,是舆情话题“滋生”的场所,是网络传播的发源地。媒体高度融合的网络空间为舆情匿名、信息传播、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在高校校园内,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舆情的传播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一)舆情传播主体的特殊性

在融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舆情重要的参与者和影响者,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教育实践等校园活动,他们的年龄处于18岁至25岁之间,这个阶段恰好是人生的青年阶段,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主要表现为理论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活跃,善于表达自己,接受能力强,社会阅历较少,好奇心强等特点。这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或校园热点问题产生片面见解,并在冲动的状态下发表不当言论,造成负面的信息传播。

(二)舆情传播内容的复杂性

在环境自由,氛围轻松,信息畅通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关注的内容也呈现多元化。他们不再仅仅关注学习成绩,开始关注学校的教育管理、国家教育政策与管理、社会热点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学校管理方面包括了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奖惩办法、学校设施管理、后勤服务、校园生活等;国家教育政策方面主要是国家教育政策出台、各类教育管理突发事件等;社会热点主要涵盖国内外政治事件、社会民生热点、國际形势动态等。大学生经常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评价自己的所见所闻,在熟悉的网络圈子与他人进行分享评论。

(三)舆情传播载体的多样性

在融媒体时代,智能手机逐步消除了媒体间的界限,文字、图片、视频不再是单一的媒介,微博不仅具有新闻属性,同时还具有视频属性;微信不再仅仅是社交平台,也是生活、娱乐、学习的平台[2]。高校大学生一直是新兴网络软件的尝试者,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着极大的好奇心。微博、微信、抖音、快手、QQ等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载体都是大学生经常发表言论的平台。短视频行业调查报道显示,抖音的用户群体呈年轻化态势,85%的抖音用户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3]。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大学生就会在这些平台上迅速发布信息,并会迅速成为一个舆论中心,开始出现网络舆情。

二、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现状

(一)融媒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加速器

互联网实现了巨量信息的存储与共享,人们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言论不需要任何的审核和把关,这为舆情的肆意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大学校园内,安全事件、教育政策、招生考试类等话题极易成为舆情高发敏感话题,大学生们常常在网络上发表对管理制度、社会热点等相关的言论,甚至出现不理性的行为,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舆情治理意识薄弱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强,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转变已有的舆情治理理念。当前大量的网络突发舆情事件表现出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大,破坏力强等特点。部分高校对于网络突发舆情事件的处置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应急处置机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效果不佳。多数学校对舆情的治理仍以“管”为主,采用“删帖”“回避”等方式来应对网络舆情事件,而轻视了“引导”作用。这种传统、被动的应对方式将可能导致大学生情绪失控,激化矛盾,导致舆情控制难度增大。

(三)网络舆情治理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融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信息对公众的影响力也更加突显。完善的舆情事件预警机制将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研判与处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尚未完全认识到融媒体在网络危机预警中的重要作用,普遍缺乏专业的网络危机预警机构和方案[4]。高校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仍采用传统的搜索引擎人工监测技术,严重缺乏专业化的舆情大数据分析,无法对舆情发展趋势、周期变化和阶段对策等进行预警和研判,与当前迅速发展的媒体融合前卫性不相称,这必然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信息不全、不详、不实,并存有隐患。

(四)舆情治理队伍力量相对较弱

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管理队伍是学生工作部,舆情事件的发酵往往是学生在网络肆意的传播舆论所导致,而高校舆情的处理部门往往是党委宣传部或网络信息管理部门。所以,高校舆情的处理需要部门之间密切协调、沟通和配合。当前大多数高校舆情处理的主要力量仍是一线的学生工作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结构较为单一,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相对缺乏,往往是“舆情事件发生组建工作小组,舆情结束小组解散”,没有对舆情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和反馈,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舆情治理监管体系和专业团队。同时高校对舆情管理的经费投入也较少,很少学校会设置专项的经费来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的专业培训或学习,不利于专业化队伍的建立。

三、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策略

做好网上舆情引导及处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家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建设网络强国的新形势下,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教育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不断提升网络建设技术和舆情管理能力,完善舆情分析与应对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5]”这为高校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建设好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信息是高校管理的重要资源,网络舆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信息不畅通导致的,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高校应及时通过融媒体平台发布准确信息,保障校园师生及社会民众对信息的知情权,减少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缓解校园师生对舆情的恐慌和猜测,维护高校校园及社会的稳定。

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的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在《舆论季刊》上發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文中曾这样描述到:舆情信息的搜集是网络舆情信息处理的重要基础。有效的网络信息搜集对网络舆情的处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及时更新网络管理技术,提升网络管理的硬件及软件设备,引进较为先进的网络预警机制,充分结合融媒体平台的特点,将微信、微博、网站、论坛、贴吧、抖音等平台的活跃度作为重点的观测因素,根据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必经的三个阶段:网络舆情形成期、网络舆情演化期和网络舆情舆论作用期[6],进行科学的研判和分析,及时掌握校园或社会热点动态,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舆情的发展,减少负面影响力。

(二)发挥好舆情引导作用

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前提是高校管理者与师生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有效交流沟通理念。高校在学校建设管理中要不断创新信息传播的方式,及时全面了解校园师生的思想动态和舆论方向。高校要建设良好的媒体交互系统,掌握融媒体网络的话语权,运用精准、及时信息传播机制,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判,开展有效的信息交流,同时要拥有优秀的融媒体团队,掌握在交互平台中信息的传播规律和方向。

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高校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发现信息,应第一时间通过微博、抖音、QQ等各类媒体利用首因效应占领舆论高地,传播学校正确的声音,澄清事件真相,并及时通过融媒体做好与社会公众的互动,让外界了解学校内部的动态,积极引导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方向。同时,高校要善于借用社会外界媒体的力量,通过社会媒体发出学校的声音,并可以引入社会媒体具有影响力的言论,化解校内可能存在的刻意抵制或负面影响力,联合发力,产生良好的引导效果。

(三)积极做好舆情应对工作

在网络时代,网络舆情是社会民众对社会热点或民生问题的集中反映,是民众心声想法的抒发,在一定程度上,舆情为政府或学校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为了解民意提供了渠道。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都遵循着“刺激-反应(S-R)”理论,舆情事件的爆发是刺激物不断叠加的结果。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是反应迅速、及时介入,2010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首次提出了“黄金4小时”的概念,在现在的融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的处置可能已经缩短到了1小时甚至更短,在新的环境下,事件爆发后会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形成舆情爆发的“源舆论场”,高校介入的时间决定了舆情发展主动权的掌握方。在舆情初期,信息相对较为不完整,网民的舆论存在很多的猜测和推论,此时也是谣言同期滋生的极端,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会控制谣言的进一步传播。同时,高校应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网络意见引领者”,积极发声,正能量的意见将会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形成主动网络舆情的“声音”,形成“优势意见”。

高校在正面应对突发网络舆情的同时,也要根据融媒体自身具有的突出特征,采用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形式,同步发布对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做到信息首家发布,权威真实,充分发挥融媒体的有效性,抢占舆论的制高点。通过融媒体的交互性,及时做好与师生的交流沟通,在正面信息的传播中抢占主动权,遏制谣言的发散。

(四)培养好舆情治理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的团队。高校应该建立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专兼职舆情治理团队,团队成员专业背景需要满足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样化专业,在做好舆情信息搜集的同时进行科学的研判、评论、引导等工作。高校应定期对网络舆情治理队伍进行培训,及时掌握国家对网络安全、舆情处置、社会发展动态等方面的最新的方针、政策,掌握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积极开展舆情研究交流,形成一支政治敏锐性高、业务能力强的舆情治理队伍。

高校还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意见领袖”团队,团队成员定期对各类媒体平台热点话题进行搜集,对大学生讨论的话题进行了解,并及时做好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的引导。

(五)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的高校校园的主体力量是“00后”,他们在互联网的伴随下步入大学校园,网络是他们心声和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网络的言论深深的影响着他们思想的成长。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课程中开设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到专业课教育中,培养他们具备辨识是非,明辨真伪的能力,养成正确的媒介素养观。同时,高校要加强学校媒体平台的建设,建设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做到与时俱进管理媒体平台,做到“打铁自身硬”,充分发挥好学校官方媒体的主流阵地的作用,严守思想主流价值观和宣传底线,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網络媒介素养,培养他们正确认识各种网络舆情事件。

四、结束语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指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在融媒体时代下,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发挥好学校主流阵地的作用,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中国电信网.http://www.cac.gov.cn/2019zt/44/index.htm.

[2]康凯莉.浅析融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9(17):61-62.

[3]陈策.微信平台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1):52-54.

[4]高萍,齐南南.融媒体环境下政府网络危机公关应对机制探究[J].阴山学刊,2018,31(2):5-8.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R/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6]李超民,何宛怿.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内涵阐释、演化机理及应对方法[J].晋阳学刊,2018(02):81-110.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治理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