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互助小组在高职护理学生实习管理中的运用
2020-10-20刘莹
刘莹
【摘要】成长互助小组的模式团体是一个有机的动力整体,团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团体的动力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关系,有足够的力量改变个体的心理方向。成长互助小组的形式,可以给实习生们提供获得理解、接纳、支持、帮助的平台,使得在远离学校和班集体的情况下,实习生们的想法不仅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回馈,同时提供给实习生们从他人的视角、思路、做法上获得启发和灵感的机会,并且在得到他人支持和鼓励,和给予他人支持和鼓励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更好地适应实习阶段的各种问题,创新实习管理工作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成长互助小组;高职护理学生实习管理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一般各校都是根据实习单位的资源进行安排,往往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实习单位,因此高职护理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高职护理学生适应实习生活,构建了成长互助小组的模式运用于学生的实习管理,希望能够有效地提高实习管理工作成效。
一、对象与方法
(一)高职护理实习生的调查对象,2016级为实验组互助成长小组管理模式,2017级为对照组非互助成长小组管理模式。调从基本信息情况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家庭情况及住宿情况方面差异不大,没有明显区别;是否为学生干部方面实验组比例略高一些,这与招募人员需自愿参加、学生干部的招募意愿可能更为强烈有关。调查对象进行独立、无记名填写。实验组发放问卷107份,回收107份,回收率为100%,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101份,有效率为94.39%。对照组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10份,回收率为100%,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为92.73%。带教老师问卷两次分别发放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无效问卷0份,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个人基础信息表、症状自评量表。个人基础信息表包括性别、实习医院、家户口性质、是否独身子女、父母文化程度、是否学生干部、实习住宿安排情况。涵盖9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分5级评分(1~5级),分别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带教老师问卷包括对高职护理实习生在患者反馈、师生沟通效果、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四个方面。问卷的每项由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共分为4个水平,评分为0~3分。采用进行数据录入,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成长互助小组与非小组模式下高职护理实习生总分及各因子分的比较,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对照组高职护理实习生在精神病性方面、总分方面具有差异,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三个因子得分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
实验组、对照组高职护理实习生在精神病性方面、总分方面具有差异,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三个因子得分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成长互助小组”管理模式是基于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提出的,他认为,团体是一个有机的动力整体,团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团体的动力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关系,有足够的力量改变个体的心理方向。这种交互依存的管理方法使得团体成员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了更好的发展动力,团体中的变化都有可能带动任何的改变,哪怕是甚为微小的改变也可能影响团体成员或成员间的动力以及关系。此外,人群关系理论也提出来组织气氛对人的影响力巨大,个人可以通过同其他人的关系而获得基本的和谐感觉。国外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关于“团体动力学”、“工作坊模式”、“同辈互助”等管理方法运用于组织管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等。特别是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成果表明“成长互助小组”管理模式可以依托团体的形式增强个体间的合作、团结、认同,塑造良好的团体动力,对大学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反省中达到新的认知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实验组进行的“成長互助小组”管理模式构建,主要是通过活动形式来增强小组成员的个人体验,采用心理学、管理学等科学方法进行指导,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特定活动方式、明确活动目标适时开展。根据成长互助的小组目标,确立了高职护理实习生的小组工作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创立阶段:开展心理活动课,能够集体制定小组活动公约,将小组的建立起来;成长阶段:开展团体训练,可以有效的促进成员在小组的相互成长;任务阶段:开展情景模拟训练,启动小组的团体力量,带领成员们进行讨论式体验式活动,提升小组动力;持续性发展阶段:小组成员自行组织交流谈话,公共讨论未来的小组成员间的支持互助方式,以便延续小组的生命力。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带教老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习生评价没有显著差异,即在知识技能方面,小组成员与非小组成员没有差异,因而知识技能不会影响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实验组主要是发现通过“成长互助小组”管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团体交互依存的动力,从而增强实习期间的心理自省力,帮助护理实习生面对临床实践实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特别是减轻抑郁、焦虑的不安心理。小组间的成员相互支持,可以对实习期间的很多消息进行相互沟通,这种良好的互动使得小组成员能够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在没有家人、学校和老师庇佑的环境下,成长互助小组成员间形成了良好的关注和积极的反馈,得到同辈间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了从学校学习到医院实习的角色和环境的转变。
综上所述,成长互助小组管理模式可以促进成员间的助人自助功能,在较大程度上积极地给予学生心理支持,主要是缓解实习压力方面的作用,有利于解决高职护理实习生临床实习期间常发生的各种问题,为学校对于护理实习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创新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朱诲君.成长小组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途径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1.
[2]郑玉芬.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重点谈心理活动课的实施策略[J].小学德育,2017(1):30.
[3]陈彦,张蕴梅,汤浩洁,等.成长互助小组在高职护理学生实习管理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8,35(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