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A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020-10-20彭利荣
彭利荣
【摘要】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的历史责任,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此类院校拟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性政策,并不断的健全配套制度,以期推动职业院校的发展,使其能够培养并输出更多更优质的人才。本文以“发现问题-立足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分析A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
一、A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对A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可知,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在于合作不够深入。具体来说,学校每年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习,因此企业被当做了学校的训练基地,双方的人才共同培养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并未深入到培养目标拟定、课程设定等层面中。
(二)缺乏全面政策保障
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已向更深、更广泛的态势在发展,合作的成果也在社会生产中逐渐显露出来。但是在校企合作模式实施时,政府的引导者角色并未凸显。政府给予校企合作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并未起到良好的中介作用,导致有些企业不太了解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因此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并不积极。
(三)校企合作模式单一
为了输出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A中职学校持续的调整办学方向,紧跟市场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但总体来看,该校的办学模式不够多样化,跟风行为明显,专业的设置不够科学。
(四)软硬件设施建设不足
大部分国内中职学校的通病在于:热门专业在校生数量大,然而学校实训能力不足,没有本专业的实训基地,更有甚者没有建设实训室,极少量的实训设备随意堆放,这样的硬件水准,难以为社会输出大量的新时代工匠。
同时,学校缺乏具有丰富实践能力及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中职学生自身基础相对差及实习岗位变动大,高职院校的比较优势造成的对中职学校合作资源的冲击;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校企双方合作的粘度、密切程度、合作的层次及深度。
二、原因分析
(一)学校层面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较多的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真正进行市场调研,缺乏满足企业需求的课程,缺乏企业的深层思考,企业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培养标准产生差距。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没有培养出行业上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第三,师资力量不够充足。较多的中职院校面临着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兼职结构存在不合理。
(二)政府层面
现阶段,国内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运行的主体有限,只有学校、企业两大主体的参与,政府尚未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管理机构为校企业合作运行提供必要的协调、监督与服务,这就使得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学校教育的之间公益性之间的矛盾一直不能有效地协调。
(三)企业层面
企业在挑选时看重的是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的培养。近几年,企业招聘过程中学历部分设置都是大专以上。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偏向实践技能的改革,大专本科生动手能力不断提升,比中职生有较好的就业优势,企业更容易接受素质高大专生、本科生。
三、A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优化方案
(一)强化校企合作深度
第开,强化校企协同。A中职学校可积极联系高校、专家、企业、行业等相关人士创建来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教改提出切实的意见与建议,参与课程开发与项目教学,负责审议、批准学科建设、师生培养、制定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加大力度做好校企互融式合作。A中职学校配合校企合作,通过企业真实项目驱动的教学改革,构建与企业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现“作品-产品-商品”过程,促使企业转变经营者角色,担当为学生讲解社会市场需求,让学生的作品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教育者角色。
(二)健全全面政策保障
政府应该作为校企深度融合的推动者,积极发挥政府职能,搭建起校企深度融合的综合平台,政府在平台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连接着学校和企业,一方面促进学校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发展,另一方面要让企业享受到校企深度融合带来的收益,对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
(三)丰富校企合作模式
第一,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分层式推进实践教学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師资建设实现“专任教师下工厂、能工巧匠上讲堂”,多渠道消化不适应产业结构,积极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第三,创新“岗位技能+职业发展”的教学模式与职业标准对接。针对本专业就业岗位能力构成要求为切入点,围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新“岗位技能+职业发展”的教学模式,实现精准对接,精准育人。
第四,创新“多元评教”的评价模式。引入企业和社会的评价,校企双方共同制订评价标准,实现校企共评。
(四)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
国家想要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需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而非单纯地凭借学校一己之力或是依赖企业出资来发展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需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现的,从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积极申请国家或地方资金的扶持,获得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积极创建省部(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镇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的,极大提升学校实践技能水平和师资实践水平,完善基础设备设施建设。
四、结论
校企合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客观上强调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与企业合作创新,打造育人特色,狠抓人才质量,只有不断深入校企合作的宽度和深度,才有真正意义上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洪锦燕.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9(34):188-189.
[2]刘艳.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魅力中国,2019(24):67-68.
[3]杜燕辉.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6):225.
[4]肖兴政,肖凯,文洋.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6):5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