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79东块恢复注采井网技术研究
2020-10-20龚慧
【摘要】文179东块油藏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开发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二下、沙三上、沙三中亚段。此次研究主要为解决该区块井况损坏严重,井网调整难度较大,导致井网极不完善,同时给剩余油的挖潜带来了较大困扰的问题。
【关键词】井况损坏 注采井网 剩余油量化 采出程度
一、区域地质概况
文179东块油藏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主要由文43-6、徐楼、南部南掉断层形成遮挡,西部以文43-6断层为界,北部徐楼断层在文119井南部和文43-6断层相交,在南部有一南掉断层遮挡,地层在该区主测线方向为东倾,在联络线上地层向南变缓,有一平台存在,东部紧邻前梨园洼陷,是油气圈闭的有利地区。区块含油面积:2.3 km2含油层系:沙二下、沙三上、沙三中亚段,油藏埋深:3050-3850m,平均孔隙度:17.1 %,原始地层压力:33-40MPa,平均渗透率:27.7mD,石油地质储量:132×104t,标定采收率:19.69%。但由于井况损坏严重,井网调整难度较大,导致井网极不完善,同时给剩余油的挖潜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因此对该块注采井网恢复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
文179东块是文留构造的一部分,地层层序及岩性组合与文留油田其它区块一致自上而下为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及孔店组。2018年在构造落实的基础上,开展精细储层研究,依据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重建标准对比剖面,细分单砂体沉积微相后,明确了储层的叠置关系及单砂体展布特征。
(1)精细构造研究,落实区块内低序级小断层展布,对文179东块与文79南块结合带构造进行重新刻画,完善注采井网。
(2)以单砂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油藏工程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充分利用测井解释资料、吸水和产出剖面资料等,分相带分小层研究剩余油分布状况,定量描述剩余油展布,针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挖潜方式。
(3)进行合理注采井距及合理注采比研究,最大程度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和采收率。
三、主要研究成果
(1)S3上7.8砂组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连片性好,发育稳定。
(2)S3上10S3中1为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砂体分布面积广,发育稳定。
(3)S3上7.8砂组储层在200米井距条件下,层数连通率77%,厚度连通率89%。
(4)S3上10S3中1砂组儲层在200米井距条件下,层数连通率63%,厚度连通率85%。
首次利用集成井损治理技术修复了文179东块关键采油井点,实现了油藏稳产及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文179断块位于文43-6断层上盘,北接文43断块,西邻文138断块,东以文43-6断层为界。内部断层分布较少,构造相对简单,是在文43-6断层、徐楼断层控制背景下的反向屋脊断阶带,且由于牵引作用,在断层附近有小幅度构造高点,地层倾角10-15。倾向南东。含油层位主要是沙二下2-4、沙三上6-10、沙三中1-2。由于井况损坏严重,文179东块注采井网几近瘫痪,注采极度不完善,严重制约油藏注水开发。通过精细构造研究及井网集成小断块井网修复技术,修复了W179-13关键采油井点,完善了注采井网,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改善。
利用剩余油研究技术精细量化剩余油分布,优化注采井距,量化注采比,提高区块采出程度。
(1)定性分析:利用新钻井水淹层资料,生产动态、监测资料定性分析,编制水淹图,定性分析剩余油分布状况。
(2)定量分析:结合目前水淹状况图、沉积微相图、孔隙度及渗透率等值图,利用历史还原法定量分析剩余油分布状况,定量分析剩余油分布状况。
(3)剩余油分布:总结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分布类型,弄清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分布状况。精细量化后揭示了目的层油水界面清晰,S3上7.8北部高部位无井控制,S3上10注水滞流区,剩余油富集。基于此恢复W179-12、W119注水井点,部署侧钻井WC179C,优化注采井距,量化注采比,提高区块采出程度。
四、应用效果评价
(1)精细储层研究,部署侧钻井完善剩余油富集区井网。通过精细地层研究,运用储层预测技术及剩余油运移规律研究,优选剩余油富集区部署侧钻井位1口(WC179C),完善井损区注采井网。新增控制储量3.9万吨,新增可采储量1.1万吨。全井钻遇油层34.2米/19层,气层10.3米/3层。2018年新投压裂沙三上10,初期日产液5.5方,日产油5.5吨,截止目前累产油1332.7吨。
(2)首次利用集成井损治理技术修复了关键采油井点。在精细构造研究的基础上,首次运用集成小断块井网修复技术,修复了W179-13关键采油井点,日增油2.4吨,累计增油1215.7吨,实现了油藏稳产及提升了区块基数。
(3)利用剩余油研究技术精细量化剩余油分布。2018年重温文179东块见效历史,修复主力层井网,夯实区块产量基础,对文179东块整体分砂组、分小层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沙二下4砂组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高部位W179-13井损井附近,且W179-12注水井点恢复注水潜力较大,存在恢复注水的必要性。于2018年1月恢复注水,对应油井W179-13、W179-14见效,日增油2.7吨,累计增油737.8吨,改善了区块水驱开发效果。
五、认识及体会
利用新技术完善注采井网增加储量动用程度是油藏稳产上产的基础;精细剩余油研究与认识是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加强新技术应用修复井损区井网是老油藏赖以生存的根本;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挖潜主力层剩余油仍是我们的主攻目标。
参考文献:
[1]俞启泰.水驱特征曲线研究(六)[J].新疆石油地质,1999.4,20(2):141-145。
[2]唐海,李兴训,黄炳光,王怒涛.综合评价油田水驱开发效果改善程度的新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12,(6):38-40。
[3]张进平.砂岩油藏不稳定注水技术及应用效果监测方法[J].测井技术,2006.10,30(5):445-448。
[4]陈亮,牛艳平.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多学科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9,6(5):29-33。
作者简介:龚慧(1986-),男,工程师,2010年6月毕业于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从事石油地质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