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0-10-20李淑娟王思允

商情 2020年38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服务业制造业

李淑娟 王思允

【摘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工业化浪潮的主流趋势,山东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仍有困境亟需突破。本文探讨了山东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1、引言

2019年山东省以71067.5亿元的成绩在在各省市GDP总量排名中蝉联“探花”。成绩骄人,但仍有困境亟需突破:从经济增量上看,山东省与广东省、江苏省的距离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排名落后的许多省份却与其持平甚至赶超;“大象经济”的产业结构虽有改善趋势但并无实质性破解,传统产业的绝对主导地位仍难撼动。

以智能、多元、创新为印记的新一轮工业化浪潮改变了原有的竞争态势,竞争也愈演愈烈。若要快速有效地获得竞争优势,主流趋势是在传统制造业上增加服务业,即打造“制造+服务”模式。附加服务可以丰富产品整体内容、提升产品质量,另辟蹊径实现竞争差异化,是消除制造业同质化产品“潮涌现象”的重要路径,服务创新是当前制造业提质增效的不二之选,是制造业创新的重要源泉。

本文客观研讨了山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服务业发展现状、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山东省两业融合发展中积淀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2、山东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

2.1山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勾描2009-2018年山东省工业发展轨迹发展脉络(见图1),可发现:2009年-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有一定波动,但近5年企业数量较为稳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化脉络为2016年以前逐年上扬,其后下行。

体量膨胀的同时创新能力也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激增2612家,总数达到8912家,同年增长41.5%,具体的分布领域如表1所示。

2018年,潍柴动力、万华化学以及浪潮集团等企业脱颖而出,跻身山东省创新能力“百强高企”行列。“百强高企”近半数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余三市潍坊、威海、淄博28家,剩余24家则星罗棋布于臨沂、德州、济宁等十市。

2.2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服务业促进经济飞跃发展的催化剂作用不容小觑,全球化的进程和服务业的发展这两大态势逼迫着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加快。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对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认知都在不断提升,鼓励和扶持政策接踵而出。近年来,“一个定位,三个提升”这一风向标引领山东省逐步有序地调整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创新兴业,转换新旧能源,提质增效。

概览图2山东省2009-2018年三产增长值趋势,除第一产业表现平稳,第二、三产业均逐年升高,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由18901.83亿元增长至33641.72亿元。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1768.18亿元增长至37877.43亿元,第三产业在山东省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逐年升高,且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

2018年,服务业在全省GDP占比进一步上扬,较2017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比例1952年为67.4:16.6:16,现今调整为6.5:44:49.5。在经济增长中高达60%的贡献率让服务业主引擎作用再次显现,全省经济在其拉动下攀升了3.8个百分点。

2.3 山东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

“服务经济”时代烙印在全球日趋明显,中国经济也随势而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日益提升。随着全球服务经济大潮汹涌而来,传统产业边界壁垒轰然崩塌,分工协作更为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依需融合形成新的生产体系,这一趋向对山东省也影响深刻。

众多制造企业响应号召积极探索、实施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创新的路径。大型产业装备制造的探路者福田雷沃重工凭借智能化的“物联服务平台”实现了为设备提供故障预警、远程诊断等服务,不仅给用户带去更有价值的便捷体验,且有效缩压运营成本。国舜集团抓住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契机,精心打磨了“总集成总承包”业务模式,该模式不负众望,2015年同比增长144%,实现收入8.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5%。不仅企业自身脱胎装备制造安装定位华丽转型为全方位运营管理的环保服务商,作为龙头企业,还带动了省内一大批中小企业为其配套,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对山东省来说,服务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它还成功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源泉。

3. 山东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转型升级不够深刻。一方面,随着专业化水平不断加深,使得制造业、服务业效率愈来愈高,经营成本愈来愈低;另一方面,市场竞争随之更加激烈。行业内部的市场细分程度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涨,“迂回生产”方式在制造业不断被深化, “服务投入”中间环节中在所占的比重因而随之加大。以上种种均暴露出山东省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转型不够深刻的问题。

3.2 对外经济开放不足。对外开放不仅是一种提升经济实力手段,也是谋求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上移的关键路径,更是立足高点的战略抉择。最初的对外开放形式相对单一,主要通过招商引资,并以吸收外资为主,而今已转变为吸收内外资并行,从方向上看,最初是主要是第二产业为,现今第三、第一产业也都涉及。行业通过引进外资,吸收、内化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更加积极地提升产品质量、提供细致服务,不再止步于低端市场,更谋求高端产品市场的一席之地,各行各业主动与国际接轨,实现华丽蜕变。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在“大而不强”困局中困顿已久,力求突围。近年来,山东省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与日资、韩资企业开展更为密切的外贸活动。山东省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渐加大,但对外开放战略站位较低,对外经贸合作层次偏低,在产业合作中缺乏话语权;和周边京津冀等区域相比反应迟缓,错失高端合作良机;对外开放度“东强西弱”的格局也抑制了山东“桥头堡”作用的发挥。

3.3 知识溢出效应不明显。“创新体系不健全、高端人才短缺”是2018年10月在《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中的自我评价。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禀赋、知识内涵影响着企业、行业对外界知识的吸收能力,要消化并应用新知识,必须具有具有相应良好的学习能力,要实现一个企业良性发展难凭个别优秀员工的单独发力,对行业来说亦然,行业良性发展难凭某个企业一枝独秀。对于企业来说,守护自主创新研发成果就是守护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无偿共享的可行性有待商榷,这也导致知识溢出速度缓慢。

3.4发展模式转化迟缓。发展模式可为两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和条件。自2017年,工信部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为培育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引导制造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开始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榜单,三年来山东省取得了76个单项冠军,佐证了山东制造企业的发展特点:稳扎稳打有余而跳跃式发展不足。发展模式转化迟缓使山东省错失许多良机,如果以“单项冠军”为发力点优势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携手创新融合发展,山东的新旧动能之间的转换将更快实现。

4、山东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建议

4.1加深专业化分工水平。分工是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报酬递增的重要前提。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加深将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大力打造、发展适合产业融合的环境条件,完善其支撑体系。政府部门应高屋建瓴,提升意识、转换角色、转变职能,推进智慧办公,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压缩审批环节,放松经济性管制。同时,对行业监管应趋严,进而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加深将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区域间交流与合作要更广泛开展,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要进一步丰富完善,保证两业融合发展更顺畅、高效。

4.2 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一个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愈高,其经济将发展的愈好。随着经济全球化蔓延,山东省外商的直接投资流向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近几年来,第三产业虽不是外商投资聚焦领域,吸引外资金额仍小于第二产业,但不断增加,吸引外资的比重在逐年提高。为两业能良好融合发展,山东省应悬河注水,使服务业成为融合发展的有力奠基石,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的力度。为促进两业融合,抬升山东省经济实力,首先,应从战略层面优化对外开放布局,充分发挥两城济南、青岛核心区增长极作用;其次,内化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打造本土品牌,提高竞争中的话语权;再次,积极推介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出口;最后,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树立对外开放的优良形象,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介与外界环境搭建沟通桥梁。

4.3 增强知识溢出效应。知识技能、载体、传播方式、知识的接受程度是影响知识溢出的四个关键因素,而其中载体和知识的接受程度最终将以“人”的方式体现出来,因而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相关知识载体是重中之重;传播方式则依赖于各种媒介。所以,一方面,为提升山东省知识溢出水平,应考虑人力资本以及社会网络两大综合因素发重要性。另一方面,为提升山东省知识溢出水平,应注重社会网络的选择,各组织之间的网络关系是知识溢出的管道[5]。稳定的社会网络有助于网络内企业间密切合作共谋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创新能力。

对此,为增强山东省知识溢出效应,首先利用政府来提升研发项目的共享性,实现社会网络中成员企业共赢,培育核心竞争力,长此以往,行业中各个企业便会不断地“创新—模仿—创新”,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区域发展。其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高層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注重人力资本的产出,进而储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知识溢出中“人”的主体地位。最后,降低贸易壁垒,吸引投资或先进的技术设备,增强本土企业实力,发挥带动效应,带动相关本土企业共同发展,释放集群发展红利。

4.4 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山东省意识到调整城市发展战略的必要性,2016年开始积极设计“两圈四区、网络发展”的战略布局,《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将定位明确为:我国北方重要开放门户、国家蓝色经济示范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京津冀和长三角重点联动区、环渤海地区重要增长极。进一步扩大城市群的覆盖范围,延绵至全省17地市,以上举措大大提升了全省的经济实力。

因此,山东省需牢牢跟随总体布局,结合城市目前的社会经济现状及区域地位,从宏观层面出发,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科学定性、精准定位、分区定向,聚焦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生态格局,大以成大,小以成效,有层次地调整其发展战略,运筹帷幄,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所做出全局谋划,为产业的发展及融合打下稳固根基。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项目“基于知识价值链的山东省服务型制造发展模式研究”(J18RB07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服务业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