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扫黑除恶与乡村治理双轮驱动的路径探析

2020-10-20杨雪春

各界·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乡村治理融合发展

杨雪春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把“治理有效”作为总要求之一。而当下乡村善治的困境不但存在活力不足、共治乏力,而且乡村基层腐败时有发生、甚至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之叠加,乡村的政治生态显得更为复杂严峻。笔者深入基层调研,探析提出扫黑除恶与乡村治理双轮驱动的路径,以助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扫黑除恶;乡村治理;协同促进;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扫黑除恶与乡村治理具有协同促进、融合发展内生性。乡村治理走深向好的地区,其黑恶势力往往呈弱或无状况,扫黑除恶的工作量相对就少,更侧重于强化基层基础。村霸等黑恶势力较突出的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安分感相对就不高一点,乡村各项治理也难以推进,扫黑除恶的工作量相对就多起来,更侧重于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有乱治乱。现阶段,正处于“十三五”收官之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关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期,既要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的“打伞断血”工作,坚持扫黑除恶与乡村治理“双轮驱动”,切实推进乡村治理走深向善。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善治之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的战略意志——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其中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当下,乡村活力乏善可陈,振兴之路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乡村多元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体系也在坚持和完善的路上;鄉村“体制内”监督缺位和群众监督缺失造成“微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乡村基层“一把手”在“清单权力不足”的情况下为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向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自授权”,以补充“权力的不足”,同时,“一把手”负责制又促使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力扩展自由裁量权,以保证“政绩”。这虽然提高了执行效率,但会导致“一把手”走向极端,乡村“微腐败”也就不可避免;面对待遇偏低困境,部分公务人员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势,以“勾(J)、框(Q)、克(K)”等不法方式来填补收入;日常生活中群众对腐败虽普遍对其憎恨,但事涉其身时,又大多宽容、默许甚至存在“火石都往当门刨”的心理倾向;叠加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的支持,甚至参与其中,乡村的政治生态显得更为严峻复杂。为此,着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扫黑除恶与乡村治理双轮驱动成为现实必然要求。

二、扫黑除恶与乡村治理双轮驱动的路径探析

基层组织中的腐败分子和黑恶势力往往由于“乡土熟人社会”现实境况,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通过乡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精准治理基层“微腐败”,注重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又精准发力乡村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助力乡村治理法治化提速。同时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整合乡村社会各要素的价值、规范与结构。

一要强化乡村“五治”融合,激活乡村治理机制。促进乡村资源整合集聚,促进乡村治理合力联动,形成乡村治理网络,让便民利民群众满意成为常态,要深化乡村“五治”融合。如浙江桐乡市探索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案例,其背后就蕴藏着由谁来汇聚“三治”,也充分发挥了各“治”的优势,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从运作过程来看,汇聚“三治”的主导方历史地落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这正是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政治优势的体现,同样是充分体现共建共治共享新理念的生动实践。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将综治形势严峻,矛盾纠纷突出、社情民意复杂的村社纳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建立党员+新乡贤+重点人员的结对帮扶活动。二是彰显“法治”保障教育预期功能,强化乡村司法保障,落实农民合法权利,整治农村基层腐败,抓好基层队伍建设,统筹法治乡村顶层设计,推动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加大对相关案件的处理惩治力度和公开透明程度,把扫黑除恶与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结合起来。其次,可以通过披露一些典型案例,更好地发挥警示作用。如村社开展“以案释法”、搭建法治书屋和法律图书角等法律进社区立体宣教活动,形成多形式、全覆盖的法治宣传阵地。三是激活群众“自治”平台,培育村社治理公益组织,进一步探索地方特色基层民主治理体系,同时深化网格管理,优化考评体系,让网格员能够发挥真正作用。四是传承“德治”功能,坚持以榜育德,开展身边好人典型事迹宣传,坚持以文养德,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与崇高对话,创建书香村社等系列活动,坚持以评立德,开展“好村民”“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坚持立德树人,开展村社“家风家训”上墙活动。五是善借“智治”手段,针对乡村组织特点和治理需求,大力推进“智慧村社”系统等项目建设,以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应急处置、乡风文明等内容为重点,为县、乡镇、村三级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逐步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进程。着力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壮大农民合作社队伍、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二要深化激励与监督机制,约束乡村公权力。将干部队伍治理好了,农村的很多问题就好办了。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能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因为农村群众对于政府的印象基本上都源自他们身边的干部。比如浙江宁海县推行的“小微权力清单‘36条”案例,既让村干部按照权力清单依规矩办事,又让“廉政风险金”与风险结果挂钩,同时暗含着有效监督网络的高效能,做到了激励与监督并重。一是把好干部入口关的“纯度”。选贤任能,不但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注重从艰难困苦中发现、培养、选拔人才,注重从实绩比对考察选用提拔人才,注重从群众口碑中发现人才,政治忠诚尤其重要。二是提高公务人员管理的“严度”。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即是要通过工作实践提高治理主体的素质及其执行制度的能力,特别是纪检监察系统、政法系统要敢于“刀口内卷”,确保不出现“灯下黑”。同时,执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依有关法律规定,对村(社)两委班子成员的社保、医保等自筹部分给予补助,减轻其负担。三是构建“四眼联盟”监督网络。发挥四全媒体便捷性、人民群众火眼金睛、社会组织平台化优势、纪委监委全覆盖之功效,约束乡村公权力,使其在阳光下运作。

三要发挥文化整合功能,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在乡村出现的“黑恶”势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乡村社会异质性引起的不正当社会现象。乡村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结构系统,而乡村社会中差异性愈强,乡村的分化程度就更高,各要素间的“分崩离析”“冲突冲撞”也会更强烈。比如,乡村中常见的邻里冲突、家族冲突、“山水林田湖草”所有权及使用权冲突、上一代遗留问题引发的种种冲突,都是形成邻里间争吵、家族间争斗、乡村黑恶事件发生的原发性“导火索”。所以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更需要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整合乡村社会各要素的价值、规范与结构。为保证乡村社会各要素间形成“价值同心圆”,推进乡村的和美协调,需要在冲突要素间形成“共同生活密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对乡村社会成员进行一定范围的共识规范约束——村规民约,如此,尽管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会使人们形成异样的价值观念,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合作用,可以帮助乡村社会达到基本的和美协调。

四要因地制宜择优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提高治理效能。对于各地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方式方法,要加以推广、广泛应用升级。但规律存在一般性与特殊性,没有放之四海的真理。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重庆秀山县洪安镇践行的“六联防体系”案例,就是清楚把握自己地处三省交会的地理区位特点,同时又认清系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民族宗教因素比较复杂的现实,在吸取其他好的治理方式的有效成分基础上进而探索形成的。为了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不但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优势,更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顶层设计”和“群众首创”相结合才是。

【参考文献】

[1]贺雪峰.治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韩志明.乡村黑恶势力的生成逻辑及其运作机制[J].国家治理,2018(11).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乡村治理融合发展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