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2020-10-20王毅

各界·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王毅

摘要: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作为历史与现实纽带、城市与乡村桥梁的博物馆,亦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当前,博物馆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和研究对象多为少数民族村落或历史文化名村古镇、非遗资源重地等,而以普通乡村社区为服务对象,尚缺乏客观具体的研究与论证。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生态博物馆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从提升农村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等方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作为历史与现实纽带、城市与乡村桥梁的博物馆,应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精准对接,从社会教育角度,探索繁荣农村文化,进而助力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当前,博物馆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和研究对象多为少数民族村落或历史文化名村古镇、非遗资源重地等。本文另辟蹊径,选择以长丰县杨庙镇马郢社区为代表的更为广泛的普通乡村社区为服务对象,通过个案剖析,阐述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必要性,具体措施,以及在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成就。

一、博物馆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指明,乡村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推动力量和软实力,其精神内核是启迪民智,文明乡风,汇集民意民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博物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凭借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立足社会教育职能,通过均等化、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构建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社区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博物馆助力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博物馆参与乡村人文教育事业,强文化之治,筑自信之魂。

博物馆发力文化输出,助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博物馆以古鉴今,扶志明德,培养良好社会风尚。

二、找准融合之路,有效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

马郢社区位于长丰县中部地区,与全国的大多数乡村一样,马郢社区面临着劳动力缺失、传统农业收入较低以及基础设施匮乏等困境,直至2014年,马郢仍是安徽省重点贫困村之一。为让乡村更美好,让村民更富裕,2015年“马郢计划”应运而生——以扶贫为主要任务的公益计划,由助学、助农和助村3个子计划组成,旨在打通城市与乡村的连接障碍,让城市与乡村的资源得到互换互补。

安徽博物院自2018年开始助力“马郢计划”公益服务行动,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鲜活的文化动力。安徽博物院将乡土、乡村、乡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博物馆“文化中枢”“沟通桥梁”的社会角色和价值导向,通过对“马郢计划”进行跟进与精准研究,在“马郢计划”与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之间找到融合之处。

(一)文化与教育的融合

以文化资源输送乡村,支持乡村人文教育事业、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是博物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博物院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乡村居民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社交需求等多元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优化服务供给,策划推出的个性化、高品质服务。

(二)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马郢社区以乡村旅游为契机,把村庄、田野和乡村生活作为乡村旅游主打产品,将旅游产业作为扶贫驱动产业。但在自身文化属性方面,马郢社区并不具备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民居、非遗文化以及文物资源等显著优势。因此安徽博物院结合本土文化、乡村旅游产业需求增加文化资源输出,开展“订单式”文化服务,如提升马郢陶艺农家樂、马郢小剧场等文化内涵,突出差异化,避免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千村一面”。

(三)乡土文化的挖掘利用

保护和利用村落文化符号和民俗内涵,是博物馆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使命。安徽博物院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推手,坚持在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乡土民俗、民间艺术、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等方面持续发力,从不同角度发掘乡村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改变单向性文化输入,实现文化共建共享,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博物馆通过文化输送给予乡村“我有的而你正好需要的”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你所拥有的”,使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能够行之有效,落在实处。

三、安徽博物院服务乡村振兴的马郢实践

安徽博物院聚焦马郢社区的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文化扶贫等领域,在“助学、助农、助村”的社教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博物馆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以文物文化教育为抓手,激活乡村振兴文化动能

城乡的距离使得乡村居民尤其是少年儿童鲜少走进博物馆“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安徽博物院一直以来以支教助学的形式,与马郢社区保持着良好的教育合作关系,不断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准地送到乡村课堂,开展全覆盖、多形式、务实效的文物文化教育活动,让乡村儿童共享文化资源和参与机会。

安徽博物院是马郢儿童快乐之家的常驻支教团体之一。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乡村孩子较为“慢热”,精心设计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单方面信息灌输,究其根本在于对乡村、对自己的不自信。因此在讲好文物故事的同时,我们主动转变教育方式,量体裁衣,创新打造了“安博小剧场”马郢分社,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舞台剧创作,让孩子们自己演绎历史,参与到对历史的活化再创造中来,勇于展现自我;发挥文化中枢作用,通过“马郢孩子看世界”公益研学游、安博伴你过大年等活动,协调对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合肥市稻香村小学、安居苑小学等合作单位,搭建城市与乡村之间沟通的桥梁,打破藩篱。2019年春节和国际博物馆日,我们特别邀请孩子们参与小演员新春汇报演出以及5·18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文化演出,为乡村儿童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表现力与自信力不遑多让。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志”是根本。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共同的历史认同感,是不断前进的坚实动力。时代青年应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前辈积淀的经验和智慧,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通过让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乡村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参与度,唤起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在孩子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文化的根。

(二)以多元文化建设激发内生动力,重塑乡村社会治理模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文化理念的碰撞,造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失衡、价值世界改变、文化失调等问题,甚至是麻将赌博、盲目信教、迷信活动等低俗文化泛滥。以上种种,亟待通过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重新“塑形铸魂”。

兴盛农村文化,是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手段。通过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村风、民风、家风”教育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举办各类民俗节庆活动、文化展览和“朗读者”、马郢剧场等特色文化活动,充实村民闲暇时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激发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被动吸收到主动参与,从强行植入到自主创作,逐步实现了文化传承,激发内生动力,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达到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目的。

(三)引入生态博物馆理念,深化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趋势

根据国际博协2010年出版的《博物馆学大辞典》中,对生态博物馆的表述为:“生态博物馆,是一个致力于社区发展的博物馆化的机构。它融合了对该社区所拥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展现和诠释功能,并反映某特定区域内一种活态的和运转之中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同时从事与之相关的研究。”生态博物馆概念引入中国后,被应用于中国传统乡土聚落、民族村寨保护以及社区发展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安徽博物院将“生态博物馆”理念引入服务马郢乡村振兴教育实践中,打破传统博物馆模式,强调人与环境的紧密结合和自然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将乡村的生活形态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灵魂,一水一田,一户一景皆为保存与展示对象,简而言之,一座村庄就是一座活体博物馆,助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1.挖掘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文化名片。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基本载体。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对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马郢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凭借生态博物馆理念,将乡村文化景观,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体验融为一体,为乡村旅游增添文化元素。在行知田园农耕体验地,体验春种、夏长、秋收和冬藏;在商报小院,认识常用农事工具;在乡创学堂,了解乡土植物、二十四节气传统习俗;在森林剧场,举办各类民俗节庆和特色文艺活动;在文创园,这里有很多传统的、有意思的手工劳作课堂可以体验,植物蜡染和草木染、柴烧等,还有乡柬民宿、情圆农场,特色农家美食……互动式文化体验,优美惬意的生态环境,如今已成为马郢社区展示和传播优秀农耕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是面向社会开展农耕文化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年接待量达10万余人。

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马郢社区紧抓机遇,赋能乡村振兴事业,发挥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优势,申报成为中小学生认知社会、接触自然、体验益智增能的主题研学基地。

2.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把“乡愁”留住。推进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就是要把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下来、传承下去,成为寻乡愁、寻记忆、寻根脉的文化载体。

乡村博物馆既是乡民们触摸乡土、体验乡愁的情感栖居地,也是对外推广乡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马郢村史馆,你可以了解到马郢的前世今生,讲好家园故事,重走家乡“足迹”,展示乡村经济社会变迁;在村长爷爷家的家风馆里,你还可以看到一家一姓五代人的故事;旧时物件里的故事,亦不失为一次极好的情感教育,既可以让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近距离了解何谓乡土文化,也可以让农村长大的孩子形象地感受到父辈们劳作打拼的艰辛。

文化遗产承载着精神血脉,在弘扬传承地方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村民是鄉村建设、文化传承和博物馆展示的主要参与者,只有强化其作为乡村文化主人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珍惜与眷恋,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增强了根植在血脉中的文化自觉,更让人们看到了乡村的未来与希望。

3.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博物馆服务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将保护乡村区域历史、农耕文化遗产与推动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把生产生活遗产转化为地方旅游资源优势,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文旅项目——在田间地头体验农耕文化,在博物馆里重温乡土乡情。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如今的马郢社区已实现了由安徽省重点贫困村到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安徽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安徽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合肥市研学旅行基地的华丽蜕变,实现了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文旅融合,相得益彰。

四、博物馆服务乡村振兴之路的思索与展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文化和旅游业态的进一步深化融合,博物馆服务乡村振兴已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引导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流融合

随着城市与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新的文化形态开始形成,乡村将从传统农耕文化形态转变为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城市文明形态兼收并蓄的新型文化形态。如何赋予时代内涵,实现乡村文明对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吸收转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是博物馆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培养

鼓励博物馆相关人才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支持博物馆文化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对博物馆服务乡村振兴这一重要课题加以理性思考和规划。

(三)新技术带来全新的教育学习方式

把博物馆搬上“云端”,是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博物馆直播、短视频、在线展览等新媒体的传播教育方式频频涌现。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博物馆服务乡村振兴也可大力推广在线教育,实现云端共上一堂课。

(四)作为文化中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

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的影响和作用,动员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