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建设研究

2020-10-20李琳宋磊

商情 2020年38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农村

李琳 宋磊

【摘要】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直接关系到乡村文化振兴能否实现,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影响。云南作为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虽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云南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农民文化价值体系的缺失、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文化资源利用率较低、人才缺口较大等方面。针对这些具体问题,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要想逐步完善和提升云南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从重塑文化价值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和培养文化人才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文化价值体系

一、前言

2018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元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云南省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农村发展是否充分、城乡发展是否平衡,关系到云南省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农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凝聚力的核心,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和最终能否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影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保护传统民间文化,更有利于合理利用和开发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树立文化自信,并将其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中。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状况如何,未来要采取何种措施来确保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以此实现农民凝聚力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问题。

二、云南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文化价值观体系的阶段性缺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一种单一的价值认同,即差序格局下的“君臣”和“顺民”。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道路的实施,传统农民的依赖思想、竞争意识和不思进取的社会心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的文化价值观体系被打破,多元文化的不断涌入瓦解了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而新的价值体系在短期内又无法建立,因此出现了农民文化价值观体系的阶段性缺失。

2.乡风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由于价值体系的暂时缺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农村的乡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思想道德建设目标和任务形同虚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不到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却日益盛行。少数民族的婚葬习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各自的特色,但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民族融合的不断深入,很多习俗都发生了变化。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得到遏制,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但同时民族文化多样性也被削弱,婚葬中许多传统文化活动也变得难得一见。

3.农民精神生活匮乏,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低

政府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为村民提供篮球场、资料阅览室、礼堂、活动中心等场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但综合来看,这些场地或设施的利用率很低,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公共设施离农民住处较远,云南大多数山区道路崎岖,村民居住分散,需要借助摩托车或汽车才能到达活动点。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二是村民参与活动的习惯尚未形成,多数村民更愿意待在家里看电视或和邻居聊天来消磨时间。三是部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存在一定的阅读困难,且大多数图书都是汉语资料,缺少民族语言版本。

4.文化人才缺口较大,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大多数村落的文化能人屈指可数,同时也面临着年纪较大,传统技艺无人来学,无法传承的问题。在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上,只有热门地区的著名工艺能基本保障后继有人,大多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因为没有知名度、难以转化为经济收入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盛产古树茶的保山市昌宁县联席村,目前只有一位会烤小罐茶的老人,已有70岁高龄。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离去,这些民间工艺就只能在影视资料中看到了。

5.传统手工艺在工业化时代逐步消亡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大行其道,以往很多需要靠人力完成的劳动被机器取代,刺绣、雕刻等传统工艺现在都能在生产车间由机器完成,且成品更精美,也更符合当代消费市场的审美需求。此外,一些传统工艺在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两难选择。以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扎染为例,一方面巍山扎染坚持手工织布和零化学品添加,染色材料全部来自植物提取,以示对传统工艺和精神的尊重,但手工织出来的布料耐久度差,植物染色不够稳定,存在掉色现象。另一方面,面对快速变化的消费市场,巍山扎染纯手工的生产方式显然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6.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文化水平较低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之一。云南大多数农村只设立小学,初中和高中要去镇上或县城就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因负责人身兼数职,精力有限,往往不能落实和取得实质性效果。在走访中发现,基层文化管理干部的大多数时间用来忙于行政事务和汇报工作,无暇顾及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和效果的监督反馈。基础教育的缺失和成人教育的不到位,使得大多数山区的少数民族缺少发展的后继力量,只能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在主动脱贫和特色产业发展上相对懒惰,满足现状的情况比较突出,不愿去适应和改变。

7.文化资源利用率低,文化传播形式单一

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文化资源的使用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文化产品。少数民族的吹笙、打歌、节庆活动仅在村落内或民族内进行,公众难得一见,缺少市场营销意识和产品管理知识,在文化产品的打造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政府不能很好利用自身优势集中宣传本地民族文化,大多通过公共渠道进行常规展示,创新点和亮点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对宣传手段的使用十分有限,网络营销手段尚未成为主流。

三、推动云南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构建现代化的农村文化价值观体系

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对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进行引导和转变,鼓励农民在新时期通过新思维成为现代农民,改变以往封闭、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落后观念,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合法收入,逐步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目前在云南省进行的文化惠民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新载体,既弘扬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又普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确保了农民价值观在方向上的正确性。

在城市文化的帮扶下对农村文化去粗取精。要充分考虑城乡文化发展不均的现实,找出差异,通过城乡联动合理配置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在现代化的基础上,以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

重视农民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并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减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实际生活,充分调动农村精英的积极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的农民开展形式各异的文化价值观教育工作,引导农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差异,以科学的理论进行鉴别,在实现文化自觉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

2.盘活农村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

结合云南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高原农业。普洱茶、红河元阳梯田红米、曲靖会泽的马铃薯等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咖啡、鲜花、中药材等产品的种植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借助热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拓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农耕文化体验游。集中组织一批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生厂商,通过技能传授、带动式学习来扩大知名度,提升产品销量。给森林、水系、梯田、村寨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和以“金、木、土、石、布”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就被注入了新生机,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也很有积极意义。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农民视角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首先要明確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其次财政部门要根据各地情况进行统筹规划,确保一定数量的资金切实用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再次,要扩大公共财政在文化建设上的覆盖范围,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落实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按照“一县一特色”要求做好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开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工程、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和农耕文化保护传承。

4.培育农村文化人才,建立农村文化常规管理制度

一是培训农村文化干部,解决事无人管、群众不知找谁办的问题。农村文化干部要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投入上树立服务和管理意识,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群众意见,接受意见和批评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打造乡村文艺演出队伍,用贴近群众和贴近生活的形式和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审美情趣,服务乡村振兴。三是全力引进学历高、能力高、人品高的文化人才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鼓励文化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和人才引进政策,解决后顾之忧。四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政策扶持进行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培养。建立民间传统工艺目录,完善工艺人名片,开展“走进民俗”等活动,吸引社会人才主动加入到传统工艺的学习和发扬上。

5.创新农村文化载体

围绕民族民间重要节日组织开展书法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文艺汇演、农耕文化展示等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活动质量,提高农民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营造崇尚科学、尊重民族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如楚雄州双柏县图书馆的文化进校园活动,除了捐赠生活用品和图书外,还组织开展了猜谜语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博学多思的求知欲望,在轻松愉快的节日活动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火花。新的文化载体拓宽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品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民对于文化产品质量管理的意识,有利于最终产品质量标准的形成。

6.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在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式主要是承包政府购买项目,在农村文化政策的实施和评估、娱乐设施建设、乡风文明提高等方面发挥作用。社会组织可作为文化振兴过程中的主体之一,以更有弹性和针对性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服务。作为一个中间平台,社会组织也是农民充分表达自身意愿和需求的渠道,而这些真实的声音也可以通过社会组织传递到政府,以便决策者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此举有利于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也有利于形成崇尚科学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鼓励社会组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就要进一步加强“政社分离”,明确社会组织的角色和具体定位应当是与政府平等合作前提下,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组织。社会组织在与政府合作的过程中,也要提高自身能力,如增强筹资能力,改善当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的现状;在提升文化建设项目质量、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增加自身造血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国内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产品、服务与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形式和新手段。

五、结论

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各民族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采取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行动,以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进行美丽农村建设。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短板,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待充分挖掘,市场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上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我们也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村文化建设将会迈向新的台阶,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这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留、乡风文明的重塑有积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建设的步伐要与经济建设相一致,不能顾此失彼;思想意识要转换,不能只追求GDP的增长,做面子工程;对自身文化要有清楚的认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保持。当前,云南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如何更好巩固文化建设成果,解决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实现民族文化和乡风文明稳步提升,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在云南持续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倩雯.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

[2]李倩.消失的村落,存在的农民[D].中国农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李琳,1988.08,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宋磊,1982.09,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