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质押动机与经济后果文献综述
2020-10-20冯晶
冯晶
【摘要】股权质押是指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股东将部分或全部股权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行为,其本质上是一种融资方式。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股权质押越来越频繁,因此对关于股权质押动机和经济后果的文献综述的梳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分析和评论了股权质押融资的动机和经济后果,在总结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为未来对于股权质押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股权质押;动机;经济后果
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融资便利,质押品的价格容易确定,而且并不会转移控制权;但是股权质押后,如果股票价格下跌,达到预警线或平仓线,存在控制权转移的风险,质权人有权处置所质押股票,控股股东将失去控制权。股权质押也很可能成为控股股东实施利益侵占的手段,控股股东通过质押股权提前收回投入的资金,再通过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各种方式侵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对于股权质押的讨论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学术界对股权质押的讨论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形成了一定的文献基础。
一、股权质押的动机
股权质押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动机。
(一)股权质押是为了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
高兰芬(2002)认为质押可以分为三种:投资目的、现金增值目的、融资目的。一些上市公司获得了好的投资机会,没有资金并且已经无法再增加借款,又不想到二级市场将股权变现失去公司的控制权,于是选择股权质押的方式融资,从而弥补资金不足。艾大力、王斌(2012)从大股东融资方式的角度出发,认为股权质押可以分为主动型股权质押和被动型股权质押。控股股东通过股权质押,将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转变为实际可运用的资本,充分发挥财务杠杆资源的效应,是一种将“存量”转换为“能量”的十分有效的财务策略。
(二)股权质押是大股东掏空企业的一种方式
Qigui Liu和Gary Tian(2012)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经验数据,证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会放大控股股东的隧道挖掘效应。郝项超和梁琪(2009)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使侵占效应加强,使激励效应减弱。郑国坚等(2014)和李蓉(2014)同样发现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后,侵占动机加强。黎来芳(2005)以鸿仪系为例,鸿仪系通过质押股权等一系列举措从金融机构获得高额资金,又通过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手段转移上市公司的资金。李永伟和李若山(2007)以明星电力为例、常殊昱(2012)以东盛科技为例、李洪涛(2017)以华映科技为例、孙佳珍(2018)以宏磊股份为例陆续开展关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影响企业价值的研究,研究发现股权质押背后经常暗藏控股股东的“隧道挖掘”和“掏空”行为,损害企业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这些案例研究一致认为股权质押行为是控股股东倾向于掏空企业的一个信号。
二、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
以往研究对于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价值、盈余管理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文献的梳理。
(一)股权质押与企业价值
阅读文献之后发现国内外关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如何影响企业价值的研究仍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正向影响企业价值。
Atting等(2003)认为控股股权质押会降低企业价值,这是因为股权质押后两权分离,控股股东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将企业资源转移给自己,从而使公司的价值降低。Yeh等(2003)的研究指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加剧了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从而引发了新的代理问题,而且随着股权质押比例的提高,代理问题也会越严重,公司价值越低,增加了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郝项超和梁琪(2009)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使侵占效应加强,使激励效应减弱,从而负面影响企业价值。郑国坚等(2014)和李蓉(2014)同样发现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后,侵占动机加强,这种占款行为使企业价值降低。
从市值管理的角度,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具有治理作用。林艳等(2018)表示质权人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提出一定的要求,为了达到质权人的要求,控股股东往往有动机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
谭燕和吴静(2013)从债权人监督的角度,发现盈余质量越高的公司,控股股东越能获得债权人接受股权作为质押品进行融资。王斌和宋春霞(2015)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的操纵性应计水平相对更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相对更高。Huang and Xue(2016)使用2004—2011年的数据检验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存在盈余平滑的动机;谢德仁等(2017)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更可能选择将开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政策。谢德仁等(2018)发现,相对于控股股东未进行股权质押的公司而言,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向上操纵盈余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更高。
(三)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钱爱民、张晨宇(2018)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期间,公司更可能披露好消息而隱藏坏消息。卖空机制、机构投资者能够发挥外部监督治理作用,抑制股权质押公司隐藏坏消息的动机。谢德仁等(2017)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更可能选择将开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政策。
三、总结与展望
由上文的梳理可知,股权质押的动机既存在可以缓解融资约束这一积极的一方面,又存在控股股东可能掏空企业从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这一消极的一方面,企业应该利用积极的方面,采取措施规避控股股东侵占利益的消极影响。从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来看,股权质押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也存在双面性,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后,为防止控制权转移的风险,存在市值管理的动机进而提升股价,但同时也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而负面影响企业价值。股权质押也会降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尽可能的披露好消息而隐藏坏消息,来防止股价下跌,进而控制权发生转移。股权质押这一融资方式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因此对于其动机和经济后果的研究也存在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好的发挥其在企业中的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Atting N,Fischer K,Gadhoum Y.On the determinants of pyramidal ownership:evidence on dilution of minority interests [J].Working paper.Laval University,2003.
[2]郝项超,梁琪.最终控制人股权质押损害公司价值吗[J].会计研究,2009(7):57-63.
[3]谢德仁,廖珂,郑登津.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开发支出会计政策隐形选择[J].会计研究,2017(3):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