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意读写”为主线的单元整合教学范式探索

2020-10-20王成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总分气泡习作

王成

课程整合已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重要课程形态,呈现整体性、跨学科性、实践性、复杂性、创新性等特征。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基于教材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是课程改革发展的一大挑战。“单元设计”可以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单元编制:计划型课程和项目型课程。前者的单元编制是以“目标——达成——评价”方式来设计的,后者的单元编制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传统的教材单元是计划型课程的呈现,而创意读写单元整体教学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整合单元语文要素,指向项目型课程建设。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每个单元分别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安排语文要素。有的单元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高度统一,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阅读为表达提供范例并指向表达能力的培养,二者高度融合。有的单元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并不统一,需要教师找到其连接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开展有创意的读写活动。笔者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从“主题”“探究”“表达”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试图探索出以“创意读写”为主线的单元整合教学范式。

一、整合单元教材,提炼创意主题

将本单元的教材资源整合在一起,并渗透到各部分的教学中。这种单元整合的思路使得读写一体化,学生的语文能力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两个训练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两个训练要素包含哪些知识、能力、方法与习惯呢?须结合课文后面的练习、小练笔、习作以及语文园地等进行综合探究。

本单元的课后练习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想象感受语言的表达特点,三是根据中心句理解一段话。本单元除四篇阅读课文外,还穿插安排了四次专题表达,其中三次是小练笔式的书面表达,另一次是口头表达。第一次小练笔安排在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后,教材提供了四幅图,分别是鱼群、珊瑚、海龟、海鸟,要求从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第二次小练笔安排在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第三次小练笔安排在語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板块:看到下面的词语,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在要求下方,教材提供了八个ABB式词语。第四次是口头表达,也在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板块,要求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这四次专题表达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先是围绕一个内容写几句话,接着围绕一个理由写几句话,然后是围绕一幅画写几句话,最后是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四次专题表达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一次是教材提供一幅图,第二次是结合课文的语句,第三次是想象画面,第四次不仅要展开想象,还要用上总分结构的表达形式。

本单元习作“这儿真美”的要求、内容与前面的课后练习、专题表达紧密相关,即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介绍一幅美景。

综上所述,本单元训练要素包含的知识要点是认识总起句,了解总分结构。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是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或者几段话。在习惯方面,学生应该熟悉总分段落结构并能运用,这样才能形成能力,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效果。因此,从知识、方法、能力、习惯四个维度再整合,可以提炼出本单元创意读写的主题:围绕一句话写一处优美的景色。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教学,都应该围绕这个主题让学生开展有创意的阅读与表达,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二、确定教学重点,精心组织探究

提炼出单元整合的主题后,要围绕这个主题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这需要从读写一体化的角度,认真研读教材,让每课教学重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都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想象。李白的《望天门山》中描写的景物有青山、长江、孤帆、日边,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写了晴天的西湖与雨天的西湖,刘禹锡的《望洞庭》描写了洞庭湖、月亮、君山。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山河不一样的美,有壮美,有秀美,有动态美,有静态美,故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用整合的方法学习这一类型的古诗,以“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核心问题,学生圈画出诗中的关键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感受。

第二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有对美景的具体描写,如海水的各种颜色,珊瑚的各种式样,还有各种各样的鱼群等。这些描写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使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二是作者展开想象,由珊瑚想到了绽开的花朵、分枝的鹿角,由小鱼鼓起气的身体想到了皮球等。描写西沙群岛海鸟那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文中有一处批注:我发现这段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能使用总分结构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的一处风景。教学“海水”“珊瑚”“鱼群”“海鸟”这几个自然段时,教师要使用总起句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学生接着说‘有的……有的……有的……”。再如,“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美丽的珊瑚”,学生接着说“有的……有的……有的……”。可以用文中的语句说,可以提供影像资料让学生先观察再说,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说。这样的教学紧扣课后练习及小练笔,既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又学会了围绕中心句用列举法把自己的观察说清楚。

第三篇课文《海滨小城》第四至第六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分别围绕“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来写。抓住这些句子就能理解相应自然段的意思。在具体描写庭院、公园、街道时,作者都巧妙地展开想象,如“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等。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充分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与前一课感受风景美丽的相同之处是围绕中心句,不同之处是能说出不止一处的美丽,每一处能运用想象的手法。这是由段向篇过渡的重要阶段。第四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呈现完整的文章结构。每一个季节的描写都使用了列举与想象的手法。这两课的教学都要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勾画批注、讨论交流。只有熟悉了课文的结构与语言,才有可能顺利地完成课后小练笔。

上述课文的教学重点,将指向阅读理解的课后练习与指向文字表达的小练笔整合在一起。从诗中的一个词,到文中的一段话,再到一整篇文章,课文之间的教学重点呈阶梯状递进。从有观察与想象,到具体的观察与丰富的想象,再到围绕—个中心多方面的观察与想象,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想象,有不一样的画面就与大家分享,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展开有创意的想象。

三、搭建思维支架,提升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即使知道了一段话可以围绕开头的一句话来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用总分结构写清楚一段话。这是因为能画出总起句、认识总分结构、懂得列举方法、知道想象手法等,都属于写作陈述性知识。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即使明了选材、布局、中心主题、表达手法等写作的陈述性知识及其重要性,也难以用其指导自己的写作行为。这其实是写作程序性知识缺乏的表现。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掌握写作陈述性知识后,还必须通过各种练习,转化为写作程序性知识。这个转化的过程需要一个凭借,这就是支架。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建立在思维的发展基础上的。借助思维支架,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节奏,确保学生的语言能够实现有效建构,掌握写作程序性知识。

气泡图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图示,中间的大圆内写中心或主题,周围的小圆内写能描述中心的内容关键词,即一级分支。用总分结构把一处场景写具体,可以借助气泡图回顾课文,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文本表达的思路。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对鱼群的描写,可以画出气泡图:

再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珊瑚,依照样子画出气泡图。中间的大圆内写上“珊瑚好看极了”。一个小圆内写上“像绽开的花朵”,一个小圆内写上“像分枝的鹿角”,余下的学生自主填写。教师把文中的一句话稍作调整,作为开头如“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好看极了”,学生再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顺利写出一段总分结构的话。

气泡图还可以围绕关键词进行描绘,促进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对夏天景色的描写,有树木、雾、太阳、野花等,可以画出气泡图。其中“野花各式各样”可作为关键词,继续画其他气泡图,还可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清楚。课后小练笔“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个季节的气候、景观、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去思考,画出气泡图,再以其中将着重描述的一级分支为中心,画二级分支的气泡图。

气泡图可以帮学生厘清段落结构,迅速把握句式特点。在篇章结构方面,我们可以借助树形图或流程图来帮学生厘清文章内容与顺序。如课文《海滨小城》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呢?可以用树形图画出来。(见下图)

本單元习作“这儿真美”要求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试着运用”是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且尝试着练习过,才能逐步掌握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课文学习过程中理解,问题在于学生并没有尝试练习过,毕竟前面的练笔都是片段,到了单元习作才是完整的篇章。此时导图的支架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让学生的习作思维可视化。如“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让学生试着用地点转移的顺序进行镜头的转换。秋天的树林美在哪儿呢?池塘那儿可能有怎样美丽的景色呢?师生互动,共同画出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可以用时间流程图画出文章的线索。在单元习作中要求试着围绕“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来写,就可以按四季变化的顺序,让学生回忆小花园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都有哪些花,最终画出思维导图。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会发现不管是按空间顺序,还是按时间顺序,每个部分自成一段,且都能是总分结构。对于印象特别深的地方,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特别美的地方,还须进行联想。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陈述性知识,在动笔运用中转化为写作程序性知识,思维导图成了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根据中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让学生使用更有趣的方式来绘制思维导图。儿童创意读写中的“读”,不是狭义上的文字阅读,还包含了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感受等形式的“读”;儿童创意读写中的“写”,不仅指文字表达,还指结合述说、扮演、画画等形式来表达。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戴上“春夏秋冬”的头饰,每人介绍一个季节。这样运用头饰的表演可以在写“学校美丽的小花园”时再次出现。再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可以用画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最喜欢的一幕场景。在写其他地方的美景时,小组合作,每位组员画一幅画,组合在一起。对学生而言,这不仅是有创意的导图支架,更是有意义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在课程整合视域下,以“创意读写”为主线的单元整合教学范式使“读写”相互依存,互为目的,共同指向创意思维,促进儿童创造性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发现中反思,在反思中习得。这既是对语文教科书的二度开发,也是在逐步构建具有整合特色的“创意读写”课程。总之,以“创意读写”为主线的单元整合教学范式实践过程,打破了现有课程体系各板块“各自为政”的状况,把语言运用与思维、审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总分气泡习作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冒泡的可乐
冰冻气泡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
习作展示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奇妙的气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