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言外之象”,达“象外之意”
2020-10-20李赠华
李赠华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增加至114首,有的以讲读课文形式出现,有的在单元读写中呈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这些古诗词进入课堂教学时,它们经由意象而产生的别样的意境之美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即觉得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差,而古诗词又距离学生太远,故不宜作深入的赏析。
那么,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到底能不能有自己的审美发现和体验?回答是肯定的。艺术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活动,是每个人认识世界,包括自己、社会与自然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心理活动。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文中说:“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之,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之,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小学生拥有天底下最天真、纯洁、无功利性的心灵,他们是一群最接近美,也最有可能发现美的使者。
既然如此,教师又该怎样有效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感悟古诗词的美呢?怎样通过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呢?
审美,是一种由言而意的心理活动过程。而诗词的审美,读者通常从文字的破译开始,一步一步获得言外之象、象外之意。一般的过程是这样的:文字——物象——意象——意境。在这个链条上,意象尤为关键。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心意,是内在的、抽象的;象是物象,是外在的、具体的。意是象的内心表达,象是意的外在寄托。一个或多个意象,才是形成艺术作品独特意境的基础。解读意象,才能触摸意境。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古诗词意象非常丰富,比如《枫桥夜泊》,有人称其为千古第一名诗,正是因为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成就了千古一“愁”。诗中的“愁”,独特、具象、唯美。落月、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寒山寺、客船,其中任何一个意象,都足以让人愁肠寸断了,可诗人一口气将这一系列意象和盘托出,怎能不唤起人们的千古忧愁?诗中的愁,明确、真实、饱满。时值安史之乱发难之际,诗人逃到江南一带的姑苏城,在客船上过夜,他的愁,既有乡愁,更有国忧。教师可按照“寻象——悟意——入境”的流程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
第一步:寻象。让学生圈画出诗人描写的物象(月、乌鸦、霜、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
第二步:悟意。组织学生讨论诗人看到这些物象时分别是怎样的感觉,把诗中描写物象的词语找出来,如“月一落,乌一啼,霜一满天,枫一愁,渔火一愁,城、寺一静,钟声一沉闷,客船一漂泊”。这些词语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
第三步:入境。意境,不是意象的简单叠加,它是融注了诗人主观情感(意)所形成的一种整体境界。因此引导学生入境,一定要循着诗人情感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首先找出表现诗人情感基调的“愁,然后想象、讨论:诗人内心是怎样一点一点增加“愁之味”的?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应该是四周的静和一阵阵袭来的寒意,让他感觉到冷清、孤独,于是愁意涌上心头。此时,月亮似乎也离他而去,枫树在黑夜中没有了白天的神采,船上灯火昏黄,乌鸦的叫声嘶哑扎心,他的愁意慢慢濃烈起来。远处沉闷的钟声一声声传来,撞击着诗人的心,在漆黑的夜幕中久久回响,他的愁终于爆发了:天愁、地愁、景愁、人愁。至此,学生就会明白,诗人是通过自己的触觉、视觉、听觉,由近及远,一步步进入这愁美的意境:深秋夜晚,寒霜满天,客船漂泊,江枫孤立,城寺寂寥,钟声沉闷,客人孤愁。这样,学生才能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当时清冷、孤寂的秋夜意境,同时真切感受到诗人惆怅、愁闷的心境。诗中的意象组合,有着形式美和音律美,形成了内在之美境。
审美需要一定距离,但太远了又不行。古诗词言简意丰的特点以及诗人跳跃性的思维,难免让读者对其产生一种无从下手、敬而远之的心理。阅历有限的小学生更是如此。要克服这个困难,教师就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意象至意境的原则,让他们的审美心路获得一个个踏实的过河“搭石”,拉近其与诗词之间的审美距离,从而能够自己发现和体验美。
有些诗词,明白如话,意象单一,教学这类诗词时,教师可以直奔其情感现场,感受其情感之美。比如《赠汪伦》,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价值主要在于发现和体验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一般情况下,多数教师也能意识到这一点,但往往只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语言文字表面上呈现的这层意义,而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与体验语言文字背后的美感。李白为什么如此感慨?自然是因为“此时有声胜无声”,这踏歌之声太出乎意料了,太让人感动了,怎能不让诗人情动辞发,诗兴勃发,挥诗而就呢?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到这种纯粹、激奋的情感之美,教师可巧妙地把学生带到“现场”,创设一个情境。“忽闻”一词,说明李白事先对汪伦前来送行毫不知情,“喜从天降”,让他有一种“狂喜”不知所措的感觉。汪伦啊汪伦,你迟不送早不送,偏在这个时候踏着歌声来送我,你欠我一个解释呀。学生的“自我解释”实际上就成了一次在现场的体验。他们在这个时刻会忘记自己是学生,只知道自己就是那个时候的汪伦和李白,旋即会自然、兴奋地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感知等众多心理要素,融入其中,体验到一种从未经历过或思索过的人生感受。
古诗词中还有不少流芳千古,每每读来总让人感同身受的作品。那是因为这类诗词道出了人们在特定时刻的共同心理。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正是因为它击中了所有中国人的“团圆心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核心的情结非团圆莫属。王维用一个“每逢佳节”就把所有的情绪、思绪都收进他的“手心”。试问,还有谁,还有哪一句诗,可以代表一切节日,代表所有炎黄子孙的团圆情结?又如,《游子吟》这首诗,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只有两个恰切的比喻:寸草、春晖。诗人通过这种毫无修饰的语言,“线、衣、缝、归”与“密密、迟迟”,就把全天下母亲的辛劳、无私、慈爱、善良都刻画出来,没有人能够抵挡这区区三十字背后的语言魅力和母爱魅力。这首诗,之所以伟大,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诗中既表达了人世间这种至真至善的情感,也道出了人世间最朴实、最永恒的真理:母爱大于天!同样的,古诗词中送别类的佳品数量极多,为什么大家公认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最好,历朝历代都在传唱?这是因为它不仅是王维送别好朋友元二时的心情写照,更是中华民族共有而独特的送别情结,“千言万语,尽在酒中”的体现。细品一下,包括今天在内的所有人,在送别亲友的时候,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也大多只有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所有的牵挂与祝福都已融入其中。
针对这类诗词的审美引导,教师在完成“寻象——悟意——入境”的流程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再往前走一步:移情共鸣,让诗人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积蓄。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在理解物象与意象的基础上,教学中就要着力引导学生找到诗人情感与所有人的情感的共通点——对朋友前行之后困难重重的担心与牵挂,不舍又不得不舍。
第一步,入诗人之境。感受诗人的心境,重点感受“渭城”“阳关”“安西”的内在组合。渭城离长安有一段路程,送到这里,说明送了很远,突出不舍。阳关,唐朝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从长安到阳关,十分遥远,一路风尘一路艰辛,但至少这一程是安全的。而阳关到安西,又是路途遥远,这一段路程,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社会环境更是纷乱凶险。王维曾出使过这些地方,对这一路的情况并不陌生,内心对元二此行的困难与危险的担心,随着友人一路向西而越发强烈。但因为元二是“出使”,又“不得不舍”,只能一遍一遍地叮嘱,再叮嘱,千言万语入酒中。
第二步,入己之境。诗中的“君”,除了是诗人的好朋友元二,还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君”。这也正是诗歌创作后,被代代传唱的原因。教学时,可出示一组诗句,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让学生比较、选择。生活中,我们总难免有亲朋好友要出远门,独自一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求学、创业,或者移居异国他乡,他们同样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遇到的困难,甚至危险,这个时候,什么诗句最适合表达对他们的不舍、关心和担忧呢?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给人们带来的强烈的共情之美。
总之,小学古诗词教学应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尝试运用以上审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体会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意境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