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育误区与提升策略

2020-10-20周安马楠楠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技能素养小学生

周安 马楠楠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探讨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不能忽视语言素养。弄清楚语言素养是什么,明确语言素养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地位、现状以及培育方法,是当下小语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一、核心素养体系下语言素养的界定与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基于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小学阶段对核心素养各方面的需求是不均衡的,语言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概念范畴和角色意义。

1.语言素养的概念界定

语言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由语言要素、语言能力和语言修养三个要件构成,具体来说,就是在语言要素逐渐积累的基础上,锤炼和提升语言能力,实现语言品格和涵养的升华。语言要素是语言的基石,其内容庞杂,包括字音、字形、字义以及基本的语法规则。语言能力则是包含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综合运用,具体包括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修养是在语言要素和语言能力的前提下,个体表现出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程度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主观意愿以及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品格。

2.语言素养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1)语言素养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核心

语言素养居于核心素养体系的第一层面,处于所有核心素养培育的优先序列,是一切更高层级素养稳步发展的基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能力的发展高度依赖语言的积累和成长,只有在各类言语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才能够逐步熟悉和掌握思维方法,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小学生尚处于高层次素养的初级建构阶段,忽视和弱化语言素养的培育是不可取的。语言积累和思维能力发展只有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

(2)语言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小学阶段正处于个体语言学习的爆发期,是培育语言能力和语言品格的关键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小学生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有利于语言积累和语言规范的构建,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语言兴趣,逐渐培养良好的语言使用习惯。因此,在小学课堂上,语言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始终坚持围绕小学生语言成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符合学情和教育发展规律的。

(3)语言素养是小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前提

语言能力与人的综合能力呈正相关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在九种人类智能模块中,语言智能在多元智能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商数的控制和处理与语言的呈现形式有关,人类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能够控制自己的语言表述形式是情商高的一种表现。简言之,语言能力是实现其他能力发展的前提,语言水平决定了个体智商、情商等多元技能的水准。

二、语言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育误区

语言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居于关键位置,是培养其他核心素养的前提。但在实际教学中,语言素养的培育境况和实际效果不容乐观,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

1.对核心素养的层级性认识不足

核心素养体系具有层级性特点,应当充分认清语言素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倪佳敏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是思维发展、审美提升以及文化传承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在于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材料,才能准确得体地表达,才能进行更高级的文化艺术活动。语言素养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语言素养的培育应当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要依据小学各学段的学情特点,开展语言素养的层级性培育。例如,在小学低学段,教学重点应当是语言要素的识记、积累和简单运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通过炫目的声光电、煽情语言、夸张的肢体动作及表情,过分强化人文情怀和文化的渲染,忽视了语言教育。过早在低学段拔高和“催熟”高层级素养培育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2.对语言素养培育的渐进性实施不力

语言素养的培育具有渐进性的特点。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序的渐进过程,不同学段学生的心智和思维能力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小学是一个人漫长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小学生尚处于语言基础薄弱、心智不健全和情感非脱敏时期,知识材料的积累和知识构件的组配能力才是此时的教学核心目标,语文的工具性教育比较突出。当然,随着学龄的增长,人文性教育的地位会逐步提升,最终与工具性平衡甚至超过。这里以小学不同学段的识字教学为例:低学段是起步阶段,以音和形为教学重点,增强汉字亲和力;到了中学段,以科学识字方法为重点,培养识字能力和良好的识字习惯;到了高学段,以理解汉字文化、体会汉字的优美为目标,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体会用字的精妙。可见,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螺旋式、渐进式的过程。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尽管教育部明令禁止,但超标、超前教学在校外培训机构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干扰甚至带偏校内正常教学节奏。

3.对语言成长环境的重视不够

语言的成长环境不仅仅是课内教学环境,还包括课外培训环境,应当特别关注课外语言环境对学生语言学习成效的影响。小学生的社会生存经验和心智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构建和弱势阶段,稳定性、辨识度较低,语言习得受到环境因素的挤压和侵蚀。互联网时代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语言场景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小学生所处的语言生态环境不容樂观,面临不可控的冲击和挑战,语言歧视、语言暴力等通过各类终端侵蚀小学生的语言学习空间。小学生缺乏甄别力,求新猎奇的想法使他们倾向于模仿和被动接受,这反而强化了他们的语言初始记忆,导致后期难以纠正。另外是家校育人环境不对等。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规范性,校园语言环境、师生言语行为都有明确而具体的约束。家庭语言环境存在较大变数,受到家庭成员知识水平、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语言教育得不到重视,语言规范得不到保证。

4.对语言学习者角色的定位不对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是“灌输式”教育,依然未实现学习者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元主体中,教师主体的绝对优势势必伤害学生自发学习的源动力,影响学生的语言自省,造成学习价值观的扭曲,出现由“我想学”到“老师、家长让我学”的逆向倒置。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力无从谈起,催生排斥行为和厌学情绪。教师权威形象在小学生心目中可谓根深蒂固,小学生的言语模型基本上是教师语言面貌的微缩翻版。小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给予学习规划和科学指导,但“一刀切”的传统教学从实际效果来说过度干预和扰乱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限制了其语言学习的灵性。

5.对语言训练方法的规划不当

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关键环节。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倾向于采用课内训练与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其弊端有三:一是语言积累通道狭窄,教师唯教材,语言涉及面窄,割裂教材内世界和教材外世界的关系;二是忽视语言的工具性特征,语言在于用,要在用中积累;三是语言运用的单一,只强调语言的书面输出,忽略了口语的输入和输出。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能力,很难形成规范而新颖的书面表述,进而忽视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即让学生在多种场合恰如其分地运用母语进行思考和表达。语言训练还要注重方法,部分教师针对陈述句或疑问句的训练较多,而缺少分类归纳的意识,这样学生最后记住的都是非常多的例子,而非学会某一方法。

三、语言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升策略

1.优化语言发展环境

小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极易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从社会宏观、校内中观和家庭微观三个视角为学生构建健康有序的语言发展环境。首先是宏观层面,当下社会正在形成一种良性的、文明的、得体的语言环境,注重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其次是中观层面,学校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都要突出语言的核心地位,强化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最后,小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所处的时间最长,所受的影响最深,家长要注意实时分析和研判孩子的语言使用状况,及时对不良的语言行为作出判断和纠正,防微杜渐。

2.拓宽语言学习通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言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运用。可从以下三个维度人手。

第一,家校共育,指导家长与学生深度对话。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配合教师完成语言阅读任务。根据语言素养培育的渐进性和层级性特点,小学阶段的阅读可以分为亲子阅读、独立阅读和深度阅读三个层面。亲子阅读既可以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更为家长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观测窗口,在切实感受孩子语言能力成长历程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干预和保护。

第二,重视阅读,指导教师与学生深层交流。通过阅读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形成一定的语言意识。教师要担负起各类阅读的指导重任,让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体会经典读物语言背后的魅力。例如通过朗读,读出作品的音韵美;通过吟诵,读出作品的音律美;通过读书沙龙,推敲语言文字的曼妙。

第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张孝纯强调语文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指出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结合。这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当下小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接触面逐渐增大,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也是他们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小学生通过听、说、看,能够认识很多语言知识和语言现象,在不断复现和思考的过程中,语言词汇和表达技巧入脑人心,可实现语言识记和语言应用的辩证统一。

3.规范语言训练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应得到重视,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在语言训练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语言天性,不强行压制和约束学生的语言行为,尽可能地尊重学生个体的语言学习习惯。

合理的语言训练应是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认知结构尚在形成过程中,正是在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语言训练形成小学生的语言图式就显得至关重要。口语交际是语言训练的集中反映,以小学低学段为例,统编教材在一、二年级设计了14个口语交际的话题,按照语言训练的层级性展开,让学生从愿意说话到说话得体。一年级上册4个话题,让学生打开语言交流的大门,下册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二年级上册学会按照规则说话,并尝试说出自己的想法,下册侧重于学生独立思想的表达。经过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可以有理有据、大方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实现正确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和符合倾听者意愿的统一。

语言训练要观测学生的语言训练效能以及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发展情况。通过开展主题式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能力。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不过于重视语法规范和社会规范,在意的是学生是否拥有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反思的行为。按照“自我探究一自我评价一自我反思”的升华历程,培养学生个体的发散性思维和自由发表观点的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形成良好的思辨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构建良好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使学生实时获取语言训练的反馈指导。

4.强化语言技能使用

吕叔湘先生认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技能分为两类,即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语言技能是二者的结合,既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会书写、发音和朗读,又要掌握语言内部的结构和规范。小学低学段的语言技能可以从拼音认读和拼读技能、识字写字技能和基本句式等方面人手。语言技能的养成要注重语言概念和语言规则的培育,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建构,用“已知”来求得“未知”。统编教材先识字再学拼音的编排方式,就打破了大家对识字的固有认识。只有学会了拼音才能识字吗?这是不全面的。

语言技能运用的最佳结果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成为一种习惯。正如菲茨和波斯纳所说,通过技能的训练,练习者“能自动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动作,几乎不需要有意识的控制”。根据渐进性和层级性的特点,小学生语言技能的运用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学段的语言技能运用目标是让学生想说话,通过语言表达内心想法。中学段要將敢说话作为语言技能训练的关键目的,让学生敢于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在特定场合发表言论,不怯场,不畏难。高学段学生的语言技能运用目标则是能说话。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储备并掌握较为熟练的语言技能,掷地有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己方观点,能够较为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语言素养。

语言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小学阶段的语言素养培养,需要在科学的语言教育观引导下,让学生成为—个语言基础扎实的学习主体,成为—个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善于交流的学习主体。

猜你喜欢

技能素养小学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拼技能,享丰收
我是小学生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