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动态原理视角下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管理体制创新
2020-10-20方雅静吕孟楠王珂缪菲玥
方雅静 吕孟楠 王珂 缪菲玥
摘要:垃圾分类处理作为循环经济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关乎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对高校生活垃圾产出与处理严重失衡以及高校垃圾分类管理体制陈旧、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创新垃圾分类收集的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管理动态原理视角下,对皖北C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管理体制进行现状概述、问题分析,并通过借鉴其他高校的创新性探索,提出改进建议。从垃圾分类管理体制的动态管理角度出发,主张垃圾分类管理与“互联网+”有机结合,从而完善高校垃圾分类收集的管理体制,探索出高校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垃圾分类;创新;管理模式
自2017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来,全国已有2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启动垃圾分类(截至2019年12月)。很多城市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1]。2018年教育部对各教育部门的垃圾分类工作作出具体指示,并提出了“到2020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的目标[2]。
高校作为一座城市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地,其研究结果往往具有代表性作用和重要意义。面对高校目前垃圾分类的现状,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创新垃圾分类收集的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C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现状
(一)相关背景
随着国家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升,高校建设进程也在加快。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高校范围内的生活垃圾产出量激增、垃圾极易大量堆积,高校垃圾收集处理由此产生了巨大压力。面对高校生活垃圾产出与处理严重失衡以及现有的垃圾分类管理体制无法适应与满足现实的状况,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创新垃圾分类收集的新思路,尤为重要。
C高校所在的蚌埠市政府于2019年正式通过了《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高校一般采用垃圾市场化处理的方式,通过引入市场化中介主体来参与校园内垃圾的收集与处理。但是,将全部垃圾处理工作推向市场,会导致因市场不可避免的盲目自发性出现的垃圾分类管理的混乱与治理缺位现象。
(二)调查分析
1.调查概况
(1)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对皖北C高校展开线上问卷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C高校各学院分年级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回收190份,回收率约为95%。
(2)实地调查
通过在校园内实地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在校园内公共活动区域都设有分类垃圾桶,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分类投放。部分垃圾桶内垃圾大量溢出导致垃圾遍布四周;在学生公寓,楼道垃圾桶垃圾无序堆放的现象更加严重。分类垃圾桶大多只是按是否可回收进行了区别,垃圾分类并未具体细化。
此外,学生宿舍外卖垃圾分类处理难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调查发现:经常点外卖的学生数量约占全校总学生数的40%,外卖普遍会产生餐盒、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剩菜剩饭等垃圾。大部分学生点完外卖都是在宿舍用餐,用餐之后常常将剩饭剩菜连同包装整体丢进垃圾桶,通过对随机调查的几名同学的问答,我们发现,处理外卖垃圾时大部分同学认为外卖垃圾都是厨余垃圾,对其中的餐盒、餐具等未作区别;还有部分同学认为外卖大部分都是污染的塑料盒,属于不可回收垃圾(连同其中的剩饭剩菜)[3]。
2.调查结果分析
(1) C高校垃圾分类的意识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6%的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具体流程有较充分的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占比超过了60%。并且,绝大部分同学关于垃圾分类收集的认知信息来自于网络,而非学校宣传教育。接近30%的同学在扔垃圾时会考虑分类,而约70%的同学则完全不考虑。数据表明,C高校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具体知识知之甚微,同时对垃圾分类的积极主动性不足。
(2) C高校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问卷将影响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因素分为学校垃圾分类管理执行力度不足、设施不全、校内垃圾分类宣传不充分、环保知识储备不足、道德素质偏低等方面,综合分析表明,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是学校的垃圾分类管理力度不足、设施不完善以及缺乏宣传教育。
二、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问题分析
由于高校垃圾分类相关规定不完善、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不足等诸多原因,垃圾分类推广一直难以深入并陷入了管理不善的困境当中。垃圾分类管理包括分类投放、有序储存、无害化处理三大环节,是一个层次分明、次序严密的体系,贯穿于学校责任主体、学生被管理主体、市场化企业中介主体三者之间。[4]目前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垃圾分类投放标准不明确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自身素质较高,有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主观意愿,但在缺乏系统分类方法和认为自己的分类行为无实质意义情况下,多数可能就会放弃分类行为。
(二)宣传力度不足,垃圾分类管理不强制
高校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普遍停留在表面,对垃圾分类意识教育不重视,并未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有关垃圾分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较少,缺乏分类管理的奖惩措施,并未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强制。
(三)资金投入少,分类技术及设施陈旧
高校垃圾分类管理的资金有限、投入不足,导致高校掌握的垃圾分類技术老旧,缺乏与垃圾分类相适应的功能性分类垃圾桶等完善的基础设施,硬性条件跟不上,垃圾分类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实践。
三、其他高校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探索
(一)半自动全封闭式垃圾箱——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生针对垃圾分类设计的半自动全封闭式垃圾箱,是高校学生将环保创意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的一次探索。学生通过扫描垃圾箱定制的“垃圾分类”App 二维码之后,会出现“可回收垃圾”或“不可回收垃圾”的选项,对应的垃圾投入口开启并将垃圾袋投入即可(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袋设置不同颜色),筒身后侧的铁门便于清洁工人将垃圾取出[5]。
(二)“互联网+”垃圾分类管理——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创建的垃圾分类公众号,包含签到、记录、反馈和统计的多种功能,并利用积分系统对学生宿舍垃圾进行收集管理,实现了与线上公众号结合的垃圾智慧分类系统。此外,学生宿舍使用的不可降解垃圾袋被更换成了印有每间宿舍的专属二维码环保型垃圾袋,垃圾袋的使用也更加环保。使用时,需将垃圾进行分类打包,不同类别的垃圾不能存放在同一个垃圾袋内。该模式借助各项体系机制,结合运用,无需通过开发App、智能垃圾桶等复杂技术,也能实现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模式化系统化运行[6]。
四、高校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界定垃圾分类投放标准
垃圾只有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存储、投放和搬运,才能实现其资源价值与经济价值,物尽其用。细化明确垃圾分类标准,有利于让学生有章可循、遵照标准进行垃圾投放。因此,高校应严格界定垃圾分类的具体标准,建立校内大件垃圾回收箱,设置新型智能分类回收箱,方便垃圾分类投放。
(二)实现垃圾分类管理与“互联网+”有机结合
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推广,将现有的互联网技术结构化运用,实现“互联网+”垃圾分类创新模式在高校中的普遍推广,有利于将垃圾分类教育渗透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设立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网站、创建校园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等。
(三)加大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
高校应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要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实践活动,润物于无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创造耳濡目染的环保意识教育氛围,逐步建立起和谐的高校环保大环境。
五、结语
随着绿色生态可持续经济的发展,高校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互联网+”与垃圾分类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现代化管理。总之,创新高校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新模式,对垃圾分类的未来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7〕26号.
[2]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发厅〔2018〕2号.
[3]张林伟,何佳乐,赵怡,陈禹光.高校校园外卖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20,39(16):89-90.
[4]翟虎祥,范英梅,边佳怡,乔金雯,王景孝,王巍霖.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管理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9(7):131-132.
[5]金上然,滕霄,毛向前,张知瑶.校园垃圾分类收集创新模式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1):69-70.
[6]曾金陵,曹耘心,邢威等.高校“互联网+”垃圾分类创新模式研究 ——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J].青年时代,2019(13):145-146,149.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9年安徽财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计划项目(S201910378819)。
作者簡介:方雅静(1998—),女,安徽铜陵人,安徽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7级在读本科生;吕孟楠(2000—)女,河南洛阳人,安徽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18级在读本科生;王 珂(1999—),女,安徽
淮南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17级在读本科生;缪菲玥(2000—),女,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7级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