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闲暇教育的内涵、价值及路径选择
2020-10-20苗琰
苗琰
关键词:老年教育;闲暇教育;老年大学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物质需求的相对满足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其中,老年人也不例外。 按照国际标准,如果一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7%,该国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达到14%即是老龄社会;该比例达到21%则称为超老龄化社会。从1953~2015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百分比从4.4%上升至10.5%。与此同时,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从1953~2015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占比每年上升0.04个百分点;从2006~2015年年均增加0.29个百分点。[1]可以看出,我国的老年人数量以较快的速度在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下,对老年人的闲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今,我国对闲暇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大学生群体,对老年人群体的闲暇教育研究甚少。所以,分析老年闲暇教育的内涵、价值以及实施路径尤为重要。
闲暇教育与老年闲暇教育
闲暇的英文leisure源于拉丁文的licere,意为“被允许的”或“自由的”。对于“闲暇”的陈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是“可支配的时间”和“不受约束”,即不受拘束使人们有时间去沉思、去思考,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在我国,对“闲暇”的表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这里的闲暇指“平安无事”。
对于闲暇教育的含义,我国目前对其有三种定义:[2]第一种定义是闲暇教育是指导人们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第二种定义是闲暇教育是丰富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第三种定义是闲暇教育是教会学会休闲和生活的活动。但是这三种含义的表述仍旧不全面。目前,国际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之中。”[3]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在受教育方面有其特殊性: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所以利用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去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尤为重要。在本文中,将老年闲暇教育界定为:“老年闲暇教育指使老年人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种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通常发生在老年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之中。”
老年闲暇教育的价值
倘若闲暇教育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放松心态、追求快乐,那么对于老年人来说,闲暇教育意味着养成良好的闲暇习惯、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和完成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最后一环。
老年闲暇教育有助于老年人养成良好的闲暇习惯。一个人的闲暇素质是通过闲暇习惯显示出来的,闲暇素质是内化的,闲暇习惯是外显的。它不是一时的表现,而是稳定的且经过长期形成的。众所周知,习惯有好坏之分,所以闲暇习惯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从而影响个人的发展。[4]老年人在年纪逐渐增长时,对自己的闲暇时间无法进行合理的安排,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认为自己的闲暇习惯局限于观看电视节目、出去散步和睡觉。这时,我们需要引导老年人去形成一个良好的闲暇的习惯,提升他们在闲暇习惯上的认识,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闲暇教育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发展。传统教育学认为教育功能有两种:一种是教育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一种是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到,人的发展有八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提到老年期(65周岁以后)面对的危机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如果前面七个阶段中积极多于消极,那么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这一生会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多于积极,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很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开展老年闲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更是有助于老年人可以积极的生活,使自己的晚年过得更有价值,使自己的暮年生活更加多彩。
老年闲暇教育有助于完成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最后一环。“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5]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年增长,无论是出于个人意愿或兴趣爱好,还是出于环境因素,老年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家庭、社区、学校或社会等场所中进行提升自己的活动。所以,老年闲暇教育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学会健康的休闲生活,而且也可以通过老年人的不断学习实现终身学习的最后一环。
老年闲暇教育的路径选择
营造多渠道保障老年闲暇教育的实施。“改变了某个民族的闲暇品性就可以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个性和这个民族的 效率。因此,闲暇教育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不是一个附带的任务”。[6]首先,在社会方面,营造一个对老年闲暇教育重视的氛围,增强老年人对老年闲暇教育的理解。同时,开发多种闲暇教育的渠道,使渠道为人所知、为人所用,从而提升老年闲暇教育的普及率。其次,在家庭方面,很多家庭认为老年人在“照看孩子”和“做家务”上可以发挥作用,但是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关注度较少。所以,在家庭层面上,要加大宣传对老年人兴趣爱好的重视,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并且要充分利用家里的物质条件,例如电视机、电脑、照相机等,去丰富老年人的生活,陶冶老年人的情操。最后,在個人方面,个人是老年人接受闲暇教育的主动参与者。但是很多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老年生活仅局限于家庭,被家庭束缚,久而久之,会产生消极心理。这样的消极情绪对老年人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们要积极转变老年人的观念,给予老年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对精神层面的关注。
建立健全老年闲暇教育保障制度。“制度,一般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建立健全相关老年闲暇教育的制度是实施老年闲暇教育的保障。首先,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指导并规范老年闲暇的实施,同时,在国家教育议程中,制定详细的老年教育发展计划。其次,在政府层面,政府要在老年闲暇教育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等方面积极建设、积极引导并促进其发展。最后,社区方面也要积极筹划老年闲暇教育的计划和方案,例如娱乐设施的建设、健身设施的建设、绿化比例的增高等。
加强老年大学及其师资队伍的建设。老年大学是老年人增加知识的课堂、结交朋友的平台、舒缓身心的园地。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20世纪80年代,老年大学在我国各地逐渐兴起。顾名思义,老年大学面向的群体就是老年人,但是从兴起年份来看,老年大学在我国的时间只有30余年,对于老年大学的建设还缺乏经验的推广和对理论的探究。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多实践,逐渐摸索出建设和发展老年大学的经验路子;另一方面,我们仍需总结发展老年大学办学理论,从而在学术高度上对老年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对于教育老年人的教师来说,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了解并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从而保障与他们的零障碍沟通;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等等。此外,可以通过对学位的进修和自主学习的方式,积极促进老年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珂.老龄化人口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J]经贸实践, 2016(24):22-23.
[2]刘金玉.试论闲暇与闲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02):2-5.
[3]刘海春.休闲教育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 2005(07).
[4]谢志明.论闲暇教育的价值取虚[J]教育学术月刊(10):64-66.
[5]保尔朗格朗. 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25-26.
[6]汤舜.试论我国高校闲暇教育的开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0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