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的建设
2020-10-20欧晓云
欧晓云
摘要:劳动教育不但是人生的第一教育,而且是伴随人一生成长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成了改造现代社会的强有力手段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也是促成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今,贯彻全面教育方针,劳动教育成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部分之一。
关键词:劳动教育;全面教育;小学
马克思曾经对人的全面发展做过详细而明确的论述。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能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充分表现出来,并在劳动中考察人的发展。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生产劳动从人的发展问题中除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还创造了人本身,所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进行劳动教育,学校要让劳动教育渗育每一个孩子,并为孩子树立好劳动价值观。
一、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劳动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溢美、以劳促创新”等多重教育目的。学生参与劳动,在劳动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友爱美德、吃苦耐劳精神、遵守纪律道德等。还能增强他们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劳动又是体力与脑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
通过劳动,能够使体质得到增强,对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灵活性及耐力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能不重视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在校园中生根
学校是儿童成长的平台,是培养儿童成为未来接班人的基地。小学阶段更是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最好时期,学校应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生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劳动课,安排劳动老师。课堂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劳动创造世界”。没有劳动,我们人类也无法生存,更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果实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等等。价值观的形成需要老师的润化,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学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会自觉履行集体和老师交付的任务。所以在小学生中进行劳动教育是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觀:懂得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最美的道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主动关心学生,给予他们正确的劳动教育和思想上的指导,确保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班集体的劳动更是有利于学生劳动观的形成,通过共同的劳动,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劳动技能,在劳动中促进团结友爱,在劳动中锻炼学生的吃苦能力和意志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例如,学校举行的大扫除,可以安排任务给各个小组,再让组长们进行组内分工,学生们分工擦窗,扫地,拖地,擦桌子,抹凳子,倒垃圾等。目标明确后,学生们会干的就鼓励他们积极的去做,对于不懂做的学生,老师可以在一旁指导,也可以让学生一对一地教导。经过这样一次大扫除,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会了劳动技能,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互助,同时也收获了友爱。这样更有利于一个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这样的班级是一个积极的班级,是一个融洽的班级。
学校的劳动教育要按阶段来进行。如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他们知道劳动光荣,自己会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要学着做,在学校积极参加班里的劳动,做好值日生职务。如低年级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教育学生们不要忘记毛主席与乡亲们的辛勤劳动,要学会饮水思源,学会感恩。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知道劳动可以增强才干和品德素养,中年级课文《幸福是什么》,通过三个牧童的亲身经历,印证了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通过劳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教育他们懂得社会财富,幸福生活要靠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去创造。使他们认识劳动和知识的关系,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劳动技能等。如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中,残疾青年看到了“我”对知识的渴求,不计得失让我看书,但憨厚的父亲用一记耳光教育“我”不白占别人便宜,让“我”扯马草换钱看书。也只有真正付出劳动,才能坦然看书,安然获得知识。
三、劳动教育在家庭中成长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劳动力都被机器代替了。智能科技的应用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便捷,许多家务、农劳、厂工都通过机器简化了。
1、从家中小事抓起
科技的进步,首先体现在家庭中,随着各种各样电子产品的问世,人们生活也越来越方便。电饭煲取缔了人工生火煮饭,洗衣机释放了人们洗衣的劳累,智能扫地机器人代替了人工打扫。科技的发展使人仿佛长了三头六臂,家务基本一人就能胜任。现在的孩子凡事都依赖父母,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甚至连简单的打扫都不会。更有甚者,即使是上一年级,也要父母一口一口喂饭,如果不喂就坚决不吃。对于这样的儿童,家庭中不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这样只能养出一个废孩子来。因此,家庭中应对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从小爱动手,勤动手。小学阶段,孩子们在学校已经接受过劳动的启蒙教育,家长在家中让其多参与家务,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中的家务分担做。例如家中的打扫,洗衣服,擦桌子等,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手让孩子们做。这样才能把理论也实践联系在一起,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从实践中锻炼
现阶段的农村,农田多数荒芜,有的只种一季水稻或花生。其余的时段,农田上都是杂草丛生。以往还会有一些牛在吃草,现在连牛的影子也没有了。学生在家不用干家务,更不用提进行农务劳动了。随着农村向城镇转化,学生的劳动观念更淡化了,因此加强劳动教育是家庭中势在必行的。
家长可根据学校的指示,带孩子们去体验一下农活。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家中院子或附近的空地开垦一小块地来,让孩子种植一些植物,体会劳动的过程,体验收获的喜悦。如《落花生》一文中讲到种花生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也体验一下种花生的感受,把收获到的劳动果实带回校与同学享用,分享劳动过程的喜与忧,笑与泪。让他们多些社会实践,增长他们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文化知识的积累,更能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劳动教育在社会中结果
马克思在论述机器和大工业发展历史过程时,论说了职业技术学校和工艺学学科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知,学校的劳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随年龄的增长,个人技能也不断提升,他们在学校的劳动锻炼后,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在实践中应对挫折能力也提高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讲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娇养的条件,许多事情都是孩子们从小自己动手做的,经过时间的沉淀,他们的动手能力自然比娇生惯养的孩子强。一旦他们吃苦耐劳的耐力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强,就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劳动可以锻炼意志力,劳动可以培养承受挫折能力,劳动可以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因此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失的教育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军瑾.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09):6-11.
[2]. 王昱凯. 现代教学观念的理论基础分析 [J]. 智库时代,2019(37):176-177.
[3].重视劳动教育做到“六个到位”[J].学科教育,1995(0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