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中有语文 语文中有生活

2020-10-20王海燕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5期
关键词:识字阅读作文

王海燕

摘 要:让识字走进生活,让阅读走进生活,让作文走进生活。

关键词:生活;语文;识字;阅读;作文

从教二十多年,感触颇深:当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不管你对学生说些什么,学生都特别感兴趣;一段时间后,如果不采取新的方法,无论课上得多么精彩,语言多么生动,有一部分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如果能让语文与生活同在,将会出现另一番景象。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让识字走进生活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让识字和生活联系起来,识字教学将会变得趣味盎然。一年级第一学期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识字本,每天回家进行生活识字。识字的范围很广,可以是报纸上的、广告牌上的、店铺名称、食品的包装袋、课外书上的等,也可以是电视上的,《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程表,同学姓名等都是识字的教材,让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收集,随时随地进行识字训练。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字带到学校,和小朋友交流,识字的量就加大了。同时,讲究识字的“趣”字,借助识字思维操,编口诀、儿歌等识记生字,学生尤其喜欢。如学生编口诀:“口和十是好朋友,口中坐十是个‘田,十字上移变个‘古,十字右移变个‘叶。” “三人众,三口品,三日晶,三木森”。为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每星期进行“识字大王”评比,给优胜者发喜报。一年下来,学生的识字量肯定达标了,有的同学还超过了要求的识字量。

二、让阅读走进生活

让阅读走进生活最好的方法是“表演课本剧”。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提前带领学生读三遍课文,提出要求:这一课要表演课本剧,布置学生课间组合成小组,在小组内定角色,回家后准备道具,编台词,试演,让学生做好准备。正式上课时,只用了10分钟,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回答“阅读提示”中的要求,在了解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钻狗洞”“齐国没有人”“齐国人没出息”的故事情节,评价出晏子是一个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的人后,迅速进入了表演课本剧的情境中。有一个小组表演“钻狗洞”时,从楚王派遣晏子出使齐国开始对话(课本上这部分内容是略写),还专门用一大张纸板制作了一道和真门一样大小的门,在旁边还有一个狗洞,表演得入情入境。还有一个小组表演“齐国没有人”时,故意让晏子穿上一件很宽大的衣服,抬起手让大袖子遮住天空,把“摩肩接踵”“连袂成阴”“挥汗如雨”这三个成语表演得栩栩如生。这一次表演课本剧非常成功,出乎老师的预料,台词对白比课本上丰富精彩,道具制作形象有趣,人物表演有喜有乐。这样是把语言文字进行加工再创,然后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课堂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决文章篇幅长,占用学习时间长的难题,把“要求学生读”变成他们“自己要去读”,以此来缩短课文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胜于教师讲解。二是学生在表演中,不仅可以培养听说读写等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平时课堂上一些“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表演中也非常活跃。

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进行课本剧编排、表演的课文很多,比如《乌鸦和狐狸》《将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赛马》《矛与盾》《两小儿辩日》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学思想中“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我认为学生演课本剧就是“做”的一种具体表现,在编演的过程中,学生都要去做一做。课堂上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变成了“主角”,教师则成了“配角”,这种新的学习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切实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三、让作文走进生活

进行作文教学时,如能让作文走进生活中,也将会出现另一番洞天。小学语文课本有一单元的作文是写夏天中一次有趣的活动,我组织同学用收集废旧物品卖的钱买来了两个大西瓜,用一节课的时间,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吃西瓜大赛”。当然,教师应精心组织,宣布比赛规则,分组选男女生代表各一名,分两次进行,男生一次,女生一次。比赛时,整个教室激动、活跃成一片,个别学生还冲到了讲台上大叫“加油、加油”。这样的活动趣味盎然,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结束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这些有趣的活动写出来告诉全校同学和自己的家长,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结果全班有五分之四的同学作文写得很好。另外,我还组织学生在班上开展“商品交易会”,让学生把自己的一些小物品,如玩具、好书等拿到教室进行交换。开展“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让学生带8个水杯、一支筷子、一个水盆,通过调节水杯中水的多少,用筷子敲水杯,进行乐器表演。开展“成语表演赛”,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表演,其他学生来猜这个成语。

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特殊日子,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母生日”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或送父母一件礼物;或者利用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把每次活动的过程写下来,并加上自己的感悟。

这些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欢乐中感受整个活动过程,原来我们的學习是多么有趣。语文来源于生活,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教师再在开头、结尾上简单加以指导,将会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无话”“假话”“空话”与“套话”的作文难题。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有这样几句话:“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我想,学生在经历了这些活动后,一定会“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唤起了对习作的兴趣。

让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生活,会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语文这门学科其实是充满乐趣、充满智慧的;让语文与生活同在,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眼、口、脑、手全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学生从此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3]《写作杂谈》(叶圣陶)

[4]《细说汉字》(左民安)

猜你喜欢

识字阅读作文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