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实习助产士带教方法探讨
2020-10-20朱程
朱程
【摘 要】本文探究的目的是如何更加高效的带教实习助产士,以便于他们能够在实习期间更好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提高他们相关的助产学习效率。本文重点介绍了“配对带教”“循序渐进”“师生合作”这三者相结合的代缴方式,通过带教方式的创新,带来助产士的操作能力的进步。
【关键词】产房护理;实习带教;实习助产士
【中图分类号】R275.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0--02
护理专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专业,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需要护生加强临床实习,通过有效的临床实习,来了解各个科室护士需要具备的素质,同时锻炼和提升自身护理技能和工作素养。因此,临床上需要更加重视护生的实习带教[1]。而相对于其他科室来说,助产士需要比较强的专业知识且技术性高,所以实习助产士临床带教非常重要,带教老师还需要更加重视实习助产士护理带教,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给实习助产士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从而更好的锻炼和提升实习助产士助产技术,保证临床带教效果。
1 带教准备
在实习助产士的带教准备阶段,带教老师要做好教学准备,实习助产士要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
1.1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首先要挑选道德、理论素养、专业技术等方面具有出众表现的助产士担任带教老师。其次带教老师需要提前确定教学目标,了解阿囧学流程,并且结合教学目标做好相关准备,包括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器材等。
1.2 学习准备
首先是理论准备,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之前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了解助产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产程、并发症、新生儿突发事件以及抢救措施等,同时了解产房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掌握无菌操作相关注意事项,保证理论知识充足。其次是心理准备,如果无法适应,轻则实习助产士的实习过程无效化,重则分娩途中产妇出现意外。带教老师还需要结合护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护生更好的做好心理准备。
2 教学方式
2.1 一对一教学 带教老师与学生一对一,学生全程跟班作业。一对一教学能够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个体化,也能更好的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具有较高针对性,而且助产人员数量少能够缓和产妇的紧张情绪。
2.2 循序渐进
任何工作的学习过程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和步骤,助产士工作的学习也是如此,从工作环境到工作流程再到实际操作,实习助产士的实习工作也要一步一步的进行[2]。
2.2.1 工作环境 产房不同于普通病房,实习助产士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带教老师应该先给学生介绍产房需要用到的各种无菌包、器械使用方法、器械摆放位置、抢救药品使用方法、抢救药品摆放位置等,让学生对产房的布置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无菌观念,耐心讲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并且讲解相关注意事项。最后,认真的为学生答疑,帮助消除学生心中疑惑。
2.2.2 工作流程 助产工作兼具手术和护理的双重性质,这也就意味着,助产士的实习工作需要产妇的积极配合。产妇在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她们在生理上会遭受生产带来的巨大疼痛,使得她们在心理上对整个生产过程充满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此时,助产士需要在注意产妇产程的时候与产妇的语言沟通交流,而且语言要亲切,并且嘱咐产妇如果出现不适,大胆的说出来,为了帮助产妇对分娩过程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助产士还需要及时将分娩的情况与进程告知产妇,多鼓励产妇。结合产妇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同时产妇在宫缩的时候,如果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可以在宫缩间隙及时给产妇喂食,帮助补充体能,也能让产妇更好的继续分娩。最后指导护生一些简单的操作,并且让护生尝试去完成那些简单操作,培养护生的责任心。
2.2.3 实际操作 对实习助产士的带教工作,应该对护生实操能力进行培养,比如让学生观察催產素引产以培养他们对催产素剂量的敏感度,通过关注生理状况与心理状况,了解产妇当前的情况,同时对产妇宫口打开程度、阴道流血情况、羊水性状、胎心音、宫缩等进行观察,指导护生掌握各种不同现象代表的含义,并且示范好各种基本操作,让护生现场观看接生流程,并且有意识地引导护生去尝试安抚产妇,培养护生实践能力。
2.3 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的带教模式,重点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3]。带教老师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且直观[4]。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指导护生配合完成。
3 体会
通过上述调查,表明良好的带教方法能够更好的提高护生专业技能,带教效果也会更高,护生走上岗位后,经过一定培训,能够更快适应岗位[5]。
参考文献
游云华,江一凡.产房实习助产士的带教方法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136-137.
黄剑,张芳.产房新助产士带教的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7):202-204.
邓仁丽,王世平.影响临床护理老师与护士沟通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 (6):70.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53.
宋春燕,吴欣娟.护生对临床护理教师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4,(0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