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江传歌》:与川江号子来一次真实的航行

2020-10-20杨艳

重庆与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川江船工号子

杨艳

“天色蒙蒙亮,江面雾茫茫……一声号子喊起来,扬帆要起航。嘿咗、嘿咗,起航、起航……”

随着洪亮的号子声响起,极具巴渝特色的川江号子原生態互动体验剧《大江传歌》于今年1月在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剧院首次与观众见面,又于8月1日在四川成都电视台演播厅进行建军节慰问演出。川江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与重庆川江号子传习所老船工艺术团的演员们,以激昂的船工号子、气势恢宏的现场演出,再一次向观众演绎了长江边上催人奋进的生命之歌,让人们领略了川江号子无穷的魅力。

60分钟原生态互动体验剧

舞台上,身着蓝色马褂、白色短裤,扎着红腰带的曹光裕,握拳振臂,发出有力吟唱,身后的船工跟着他的节拍齐声和唱,他们向世界讲述着长江边的人们战胜激流险滩的故事。这是原生态互动体验剧《大江传歌》的现场,是川江号子的崭新亮相。

《大江传歌》不是以往川江号子短短3到5分钟的表演,而是一个全新的剧种,名曰:原生态互动体验剧。全剧60分钟,分为5幕和尾声,包括《朝天门起航》《歇梢又打望》《纤痕落魂腔》《船歇大三峡》和《生死鬼门关》,尾声《大江传歌》更是荡气回肠。该剧通过木船航运时代的一次航行经历,真实再现一艘从朝天门长江边出发的船只,途经三峡,屡遇险滩,船工与江水搏击抗争,勇闯险阻,最终抵达目的地。全剧情节起伏震撼,讴歌船工们征服自然的勇气及和谐自然的智慧。

这台剧的领唱、领舞兼总导演,川江号子国家级传承人、56岁的曹光裕,说起川江号子,眼中有光,声色洪亮。

“原生态互动体验剧”的命名颇有讲究。曹光裕称,在木船航运时代,无论是划船还是拉纤,船工们既是表演者,也是欣赏者,所以演出现场,观众即是演员,演员也是观众。更有意思的是“原生态互动体验剧”的英文字幕并非按字面意思来翻译,而是被翻译为“Chuanjiang Haozi: A Real Boatman's Voyage”(川江号子:一次真实的航行)这对国外观众来说,就是一次奇妙的中国旅行、川江航行和三峡出行。

该剧是根据川江号子“一人领、众人和”的艺术形式、演员与观众可用歌声和肢体深情互动的特点,而量身打造的一个全新剧种。曹光裕说,这是一次全新尝试。“演出时,我首先出场,用喊川江号子与观众进行互动,激活观众参与进来的热情,随着剧情发展,还邀请观众投入到拉纤绳的环节当中,并与舞台上的老船工们共同和唱川江号子。”曹光裕称,从观众参与的积极态度上看,这样的互动设置无疑加深了观众对川江号子的理解,观众切身体会了当年船工、纤夫与风浪搏击、与命运抗争,凝心聚力、负重前行、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为传承和发展探寻新路子

“将川江号子搬上舞台并形成剧种,并不是一时兴起的想法,其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曹光裕说。

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的川江号子,是川渝地区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传统民间歌唱形式,被誉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国际国内享有极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重庆本土文化品牌,既是重庆地方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国宝。

据曹光裕回忆,当年是他的师傅重庆川江号子“一代宗师”陈邦贵将川江号子原汁原味的曲牌收集整理后搬上舞台,原有的20多种曲牌浓缩后变成11种,形成一首5分多钟的号子歌,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但随着时代更迭,人们审美提高了,5分钟的表演难以满足不断丰富的舞台,创新迫在眉睫。于是,他拉上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毕业的儿子曹羽一起,为川江号子的传承和发展探寻新路子。

传承不离古,创新不离宗。曹光裕说,《大江传歌》原生态互动体验剧虽然是一个新剧种,但却严格遵循原生态占比70%、艺术加工占比30%的原则,保护非遗的本真性。“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我们规范了声部和小节线,融入了合唱和伴舞等,将川江号子原生态的元素进行叠加,形成既有特色又和谐的羽调式交响,还有现代舞美灯光与超大LED屏、声光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力求还原当年船工的生产生活状态,以诠释人类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及和谐自然的高度智慧。”

传承与传播并行 走向世界的重庆名片

1987年至今,在两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川江号子的足迹已经迈出国门,在法国阿维尼翁大河歌会、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德国威尔宁格罗德音乐大厅等多场大型国际国内演出和比赛响唱惊艳四方。

而此次《大江传歌》大获成功,再次令曹光裕父子备受鼓舞。该剧首演成功之后,受疫情影响,暂告一段时间,而接下来将陆续推出驻场演出。曹光裕称,未来会将其打造成重庆文化旅游的精品,并逐步创造条件推进在全国巡演。

与川江号子相伴38载,在曹光裕看来,川江号子在声声传唱中蕴含着的核心精神与重庆这座城市向上的精神标签相契合。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保证非遗传承的延续与品质,这是他不断思考的问题。2012年起,川江号子走进小学,开设传承班,如今传承的步伐又迈进了高校,曹光裕已与市内多所高校达成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江号子”的传承与传播,进一步储备川江号子艺术人才。

曹光裕还曾受邀为重庆旅游的导游、翻译人员专授川江号子,他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华文化瑰宝,知道这段气壮山河、充满张力的重庆故事。

图片/受访者提供

猜你喜欢

川江船工号子
赞船工
吼出来的非遗绝唱
我家的“号子”
沱江船工号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武汉码头号子的艺术特征探析
《川江往事》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长江8号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