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10-20刘玉春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问题

刘玉春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进入到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孩子接受的教育,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使三者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步调统一、相互促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它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进入到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下面本文就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大部分家长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是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调查,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15%,而85%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教育的责任主要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将来只要能挣钱,读不读书没什么关系,大学生不是也找不到工作吗?父母的这些错误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思想。而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有的未成年人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与己无关。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二)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由于农村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而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代理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较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使这部分学生出现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上网打电子游戏,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例如,2006年3月5日紫金县育新中学两名初二学生为打游戏入室盗窃杀人事件,就是因为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引发的。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賭博、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又的家庭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无法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部分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甚至从事非法活动,这部分家长虽然清楚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掩饰,反而认为这是一条生财的捷径;更有甚者,每当寒暑假来临时,就把孩子接到所务工的城市,让孩子耳濡目染一些非法行为,甚至让孩子直接做自己的帮手,做着一些违法的事情,这严重危害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亲情缺失致使孩子心理扭曲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还有一些孩子长期被寄托在“小餐桌”。他们缺少父母的关怀,成长中的亲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个别学生甚至产生仇视、敌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在给孩子花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等不良习惯滋长。在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部分单亲、贫困、残障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在他们眼中,分数往往代表着一切。他们过度看重考试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思想道德的养成,致使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少数学生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在农村小学生中,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五)教育方式传统简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家长忙于到地里干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有些家长对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不但不纠正,反而非常欣赏,倍加鼓励,助长了孩子不良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部分父母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只顾自己的尊严,不顾孩子的尊严,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有的甚至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好名次或完成了某件事情,就予以物质奖励,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就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胆小、退缩、冷漠。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果步调统一,相互促进,他们的合力就大,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为此,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社会方面

1.社会各界、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媒介,如广播、有线电视、宣传专栏、印发家教知识小册子。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孝敬父母好儿童、教子有方好家长报告会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2.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形成乡镇、街道、学校的三级家教组织网络,各级政府应建立家教领导小组、社区(村)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站、“母亲课堂”等家教组织,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3.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对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培训的投入,保障家长学校的培训经费,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从而保证家长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4.加大投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加强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之处。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提供场地和各方面的条件,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搭桥铺路,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加深道德体验,提高道德修养,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学校方面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配合社会各职能部门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传播科学教子知识的重要载体。家长学校要本着教学时间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新、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悄悄话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等等。家长学校通过上述活动,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真正达到普及家教知识,传授科学教子经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2.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校本学期的中心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的部署和安排,以及具体要求,根据学校的安排,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孩子。

3.建立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沟通作用。家访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似乎已渐渐的被人忽视了,但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一是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与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二是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消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像医生治病那样“对症下药”,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四是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五是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六是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为此家长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家长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要不断学习家教知识,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作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2.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地,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孩子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孩子逐渐形成乐观、开朗、向上、勇敢、自信、富有爱心、勇于担当等优良品质。反之,家庭环境欠佳,孩子则易于形成悲观、消极、孤僻、自私等不良品格与行为习性。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创造一个良好家庭环境,充分认识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3.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就是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要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观念,积极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要改变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4.转变教育方式方法。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要尊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要多鼓励,不要总是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较,要多看其自身的發展与进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强盛是扎根在家庭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齐抓共管,各界一心,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推进和发展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小学生问题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我是小学生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