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0-10-20黄志远

科技资讯 2020年2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思政

黄志远

摘  要: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医学教育直接关系着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关系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结合医学生的教育特点,着重论述了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诉求、意义以及途径。

关键词:医学院校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  实施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8(c)-0178-0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requirements for medical service level,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people's desire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It is an urgent need for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tuden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mands, significance and ways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課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非思政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把“树德立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身系人民的生命健康,其思想政治觉悟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1]。所以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其他学生意义更为重大,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之一。而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必要在医学院校进行深入探讨,让课程思政成为推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动力。

1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诉求

1.1 政治诉求

虽然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1.2 职业诉求

自古以来医者就被赋予更多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所谓“大医精诚”,“精”是对医术的要求,而“诚”则是对医德的要求。当代医学生在入学时与一般的大学生并无差别,需要在入学后加强培养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超越一般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要完成一般的价值引导的任务,还要培养医学生对医学职业崇高性的追求,教育学生不是把医学职业仅仅当作生存的手段而是当作事业、不是把医学职业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而是救死扶伤的责任。当下,医学生选择学医考虑的还是职业而不是理想和兴趣,思想政治素质与良医相较甚远、亟待提高[1]。

1.3 社会诉求

新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飞速发展。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与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医疗需求与健康需求的转变,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供给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3],比如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医疗资源分布结构性失衡与医患关系紧张问题,这两者是人民反映最突出的医疗系统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与医学生、医务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密切相关。大城市良好的医疗环境和科研氛围使其对医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一旦医学生的奉献精神薄弱,就业取向则更易倾向于大城市,从而导致医疗资源分布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加剧。医学院校曾经的重技术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则会使医学生缺乏医学人文情怀,从而形成只见病不见人的冷漠态度,容易引起医患关系紧张。要解决这些问题,更多的是有赖于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促进医德医风全面好转、促使医患关系全面恢复到应然状态。由此可见,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民需要息息相关。

2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意义

2.1 政治意义

课程思政通过非思政课程的参与,全方位无死角地在学生学习期间将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贯穿于学习各阶段的始终。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中国梦、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的大我目标,树立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为个人价值的小我目标。各种课程的加入,使多个学习领域都能体现思想政治的指导意义,多角度、多视野的审视有助于学生根深蒂固。

2.2 教育意义

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一种教育手段,必然体现出其教育价值。

2.2.1 完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育人目标的完整性

作为行业类院校之一的医学院校,医学生身系人民的生命健康,自古以来就被赋予更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因此,医学教育既是科学教育又是人文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两种重要途径,前者是通识课程,受众群体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学生,具有普适性。其教育内容几乎没有针对医学生这个特定的教育对象、反映医学教育特色的个性内容,其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后者则更加具有行业特征,医学专业领域中真实的代表人物和具体的先进事迹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对思政课程的内容做了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完善了对医学生育人目标的完整性。

2.2.2 弥补了思政课程的不足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普遍采用传统而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带有强烈的说教特点,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并产生逆反心理,而课程思政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这种长期的浸润式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思政课程的不足。

2.2.3 通过课程思政,提高教师教改的能力

课程思政需要将意识形态的内容融入到非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这种融入不是简单粗暴地将思政内容在课程中照本宣科,而是要以春风化雨、羚羊挂角的方式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课程时,要考虑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政内容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如何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能触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教师要针对所授课程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思政内容,使思政内容与所授课程相辅相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融入的方式则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既不能使思政内容喧宾夺主,又要对学生的思想有所触动,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做好充足的资源准备,甚至重新构建教学环节、变换授课方式等,相当于对原有课程进行了一次教学改革,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教改能力。

2.2.4 促进医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医学生学习任务重、标准高,实验实训及实习时间长,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支撑,很容易在繁重的课业中迷失自我,甚至厌学。课程思政中所传递的“正能量”对医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行业先驱的人格、思想和行为更为医学生“近距离”“接地气”地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投射到日常行为中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自我约束力的提升,这就使学生能更积极地面对专业课的学习,从而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

2.3 社会意义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源在于医护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只有医护人员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为医疗领域后备军的医学生,其思想政治素质对医患关系的恢复意义十分重大。课程思政中所渗透的奉献的道德观、敬业的职业观以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医生以病人为中心、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为患者着想的职业精神目标是一致的。经过持续的、全方位的课程思政的浸润,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建设。

3  在医学院校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

3.1 制定政策,为课程思政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政策的制定及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首先,党政部门要提高统一协调能力,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作用。其次,教务部门要统筹教育资源,制定课程思政改革细则,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作用。人事部门要健全监督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热情,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监督作用。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并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3.2 组建新的教学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组建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的改革中,专业课教师仍然是课程设计的主体,但思政教师可以作为“顾问”指导或者参与到改革中去,帮助专业课教师制定合理可行的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使课程思政能更加精准地完成思政育人目標。

3.3 提高教师思政教育工作意识和思政理论水平

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责任淡化、课程中缺失育人环节,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消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4~5]。因此,要提高教师思政教育工作意识,一方面使教师时刻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改变部分教师推卸育人责任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使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会破坏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课堂节奏,不仅有助于提升课程的情感性、艺术性,符合医学的“人本性”,也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2]。

在原来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这种跨专业的操作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对教师进行前期培训和指导,提高其思政理论水平。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政理论水平,教师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开发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将思政融入课程中。

3.4 结合思政理论内容,挖掘整合专业课程内容资源

课程思政作为隐性的思政培育方式,要充分挖掘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教师首先要了解思想政教育包含了哪些内容,从而将这些资源上升到理论高度。

武汉大学熊建生教授在专著《内容结构论》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教育、主导性教育及拓展性教育3个部分,具体内容见表1。

将这些思政内容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才能做好课程思政。

3.5 设计教书育人优质课程的教学环节

课程思政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学的实施与质量保证。教学方法应该区别于常规课程,特别是融入思政的教学阶段,选择引导性、启发性、激励性、反思型的教育方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6~8]。教学手段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在线课程、微课、自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便于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思政信念,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全面教育。利用手机APP开辟师生交流热线,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帮助学生解答学习及思想等方面的困惑,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教育领域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在医学院校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素养,也能促进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丽红.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王川,肖龙华,陈琳,等.临床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医患关系认知调查与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36(12):177-181.

[4] 程舒通.職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诉求、价值和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72-76.

[5] 崔佳佳.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J].职教通讯,2019(4):44-48.

[6] 于英霞,陈辉,朱艳红.高职课程思政深入研究的思路及学报平台搭建——基于《辽宁高职学报》所载课程思政研究论文综述[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6):9-13,42.

[7] 周浩波,赵立成.新时代高校党委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4):1-7.

[8] 路涵旭.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思政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