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2020-10-20张微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农村

张微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种现象。留守儿童在农村地区更为普遍,这些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现很多问题,如性格孤僻、不善交际等。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的话,很可能引发恶劣的社会问题,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本文探讨当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几条改进策略,希望对缓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批多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由于农民工走出家乡务工或创业,工作环境大多不稳定,居住条件比较差,相当多的父母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

一、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类型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其所处的家庭类型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只有父亲(母亲)一方的家庭,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接受的家庭情感不完全。第二类是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因为缺少父母的管教而成为别人眼中的“野孩子”。第三类也就是最严重的一类,就是父母都出去打工,而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家里就自己一个人或是几个兄弟姐妹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

农村留守的教育大多数由祖父母负责,而祖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和现代教育的理念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教育的方式上,隔代教育也出现众多的误区,要么溺爱,要么粗暴放任,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各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应引起社会以及家庭的重视。

(二)父母角色参与度不高

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孩子与父母聚少离多,孩子对父母的亲密度会大大降低。当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成长的问题时,祖父母因为年龄较大,察觉不到孩子幼小心灵上的变化,而孩子因为和父母比较疏远就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在最关键的心理干预期的时候,没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再有,无论是父母因各种原因选择离婚,或是因为长期的分开导致父母感情疏远带来的貌合神离,对孩子而言都是一个不完善的家庭。这样的家庭里出来的孩子,会更加容易自闭,不爱说话,时间久了会积压很多的心事。

(三)学校与社会配合力度不足

很多学校教学任务大多还是以完成学习计划为主,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教育同样不足。当家庭教育存在重大的疏忽漏洞的时候,学校教育也没有进行积极的干预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一旦遇到问题时,自己也很难解决。同时,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气,没有及时引导家庭教育走向正规轨道,这些都是潜在的因素。

(四)家庭教育理念缺乏科学性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虽然逐渐被重视起来,但整体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在家庭教育思想已经形成的环境下,无法高速推进,归根结底是因为家庭教育理念缺乏科学性。

农村居民由于自身水平的制约,无法利用好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工作的体系特点,然后再对自身家庭教育理念优化设计。

三、解决农村留守兒童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首先,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老师,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去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活动和学习成绩的波动,及时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释放焦虑不安、抑郁的情绪,并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困难与挫折。

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活动,一是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来组织艺术团、各种兴趣小组等。二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联谊、主题班会、读书沙龙等活动。三是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受挫力,使他们敢于直面困难。

最后,可以通过开展“我为家庭做些什么”“假期结束后,我该怎么办”及“父母外出务工的目的是什么”等个性化专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对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高度重视,严重情况要及时报告学校并联系家长。

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家校联系。第一,学校应为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发展档案,以便及时发现并诊治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发展档案中的记录要详细,包括他们的家庭情况、家庭住址、父母的联系方式以及学习、品行、生活情况等,以方便心理教师及时进行疏导。第二,建立专门机构,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联系的工作,规范留守儿童管理,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认识自己,健康生活。第三,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的力度,开通“家庭热线”,使外出务工的父母定期与他们的孩子保持联系,以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开通“教师热线”,使在外工作的家长随时与班主任沟通联系,并在第一时间了解他们孩子的情况。

(二)家庭层面:提高父母的参与度,转变父母的教育理念

想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强化家长对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经济条件和时间允许下,将孩子带到身边,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接受教育,或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如果出现不良的行为或者心理问题,也可以及时的疏导和矫正。其次,定期回家探望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等到放寒假、暑假把他们接到务工所在地生活,尽可能地去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孩子接触,拉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让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得到慰藉,感受父母的爱与重视。

父母对留守儿童要全方位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方面,而忽视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情况,要去教会孩子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怎么协调与同学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学习与生活的矛盾,如何与老师沟通交流,如何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

(三)社会层面:地方政府加大帮扶力度

父母选择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地的就业环境不好,就业薪资待遇不够理想等诸多因素。如果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的就业环境,并且发展当地经济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留在家乡发展,而不是去外地发展。这样一来,孩子可以跟随在自己的父母身边,感受到健全家庭带来的温暖,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政府应该意识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动各个乡镇的相关负责人全面关注各村各户的实际情况,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一是建立村級图书馆、青少年关爱基地、活动中心等,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在关注留守儿童公益事业的同时可以有偿购买教育服务,以第三方运行机制为代表,去推动留守儿童服务平台的发展。

二是向留守儿童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发挥法律的作用,进一步健全法律援助机制,对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

三是政府提高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提升住宿环境,配备生活老师等。

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很多孩子如果跟随父母生活,到了入学年龄后也会因为户籍问题面临入学的困扰。公立学校对于户籍有着严格的规定,而私立学校的学费又过于高昂,一般的务工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在两难抉择间,父母只得选择把孩子送给孩子的祖父母看护。所以,能够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建立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立学校,对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尖锐问题也能够有很好的帮助。

首先,加快户籍改革、消除差距,保障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享有和城市人口平等的权益。

其次,大规模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与中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紧密相关,目前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成为了限制人口流动的障碍,扩大了城乡差距,限制了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在城市工作的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到都市生活之中,导致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忙于适应城市生活,分散了对子女家庭教育投入的精力。综上,要想彻底结束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需要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协同作用。

当下因为诸多客观因素,导致留守儿童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因留守儿童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尖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首先第一步就是应该从家庭出发,让父母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从错误的教育观中走出来。除此之外,学校和社会的功用也同样不能忽视。学校和社会应该经常通过一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受到“爱”,也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看待父母外出务工这件事。让儿童明白父母离开自己不是因为不爱自己,反而是因为太爱自己,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父母,并且把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动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郭晓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2(02)

[2]牛娟.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J].平安校园.2015(04)

[3]丁林霞.小学语文教学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

[4]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08)

[5]李敏,李娜.小学语文教学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J].学周刊,2017(34)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