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理问诊式教研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2020-10-20李静文何玲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王老师青年教师小男孩

李静文 何玲

一、教学现象:童言无忌

在观摩大班区域活动时,游戏刚开始,只见一个男孩搬着自己的椅子急不可待地冲向面包房游戏区,这里有教师制作好的各种仿真面包,还有一张相对应的海报,上面注明各种面包的价格。男孩放下椅子,环视并摆弄了一下教师提供的材料,三分钟不到人就跑了。我想他椅子在,就等他回来,研究一下在这样的游戏环境中幼儿能玩多长时间。但等到游戏结束男孩也没有回来,这引发了我的关注。

紧接着是语言活动。全班幼儿坐成半圆形,年轻的小王老师双手背在背后,环顾了一下全班幼儿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你们猜是谁?”幼儿纷纷举手发言,但得到小王老师的回应都是摇头否定。这个小男孩不猜,他翘着椅子。小王老师发现了,像空姐一样露出八颗牙朝他微笑,看到小王老师向他笑,小男孩翘椅子的幅度更大。为防止出现危险,我移坐到此男孩身后,用手顶住他的小椅背。此时全班幼儿几乎没有人举手了,小男孩回过头朝我笑了笑,用小手捂着嘴低声告诉我说:“老师的朋友都不是‘人。”男孩话音刚落,小王老师从背后拿出一个绒布玩具说:“今天老师带来的朋友是——小兔子。”小男孩冲我得意地笑了笑。

二、问题探究:灵魂三问

望着聪慧可爱的小男孩和年轻貌美的小王老师,我们不由地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幼儿的童年有意义?教研员面对青年教师,区域教研工作应该怎么做?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思考教育的目的,事关我们下一代的成功或失败,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小事。”《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怎样才能让幼儿的童年快乐而有意义?首先要读懂幼儿,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

1.幼儿不领情,为什么?公正地说小王老师工作认真且是爱幼儿的。她为幼儿创设了游戏环境,提供了自己精心制作的仿真游戏材料,为何幼儿希望而去,却失望而逃。因为教师提供的都是成品材料,无半成品材料,游戏材料没有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游戏中的面包价格也是教师“定”好的,幼儿在游戏中被教师提供的环境和材料操控。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无法达到游戏应有的状态:自由、自主、愉悦和创造,因此就选择了逃避。

2.幼儿猜不出,为什么?长期以来,因幼儿稚小使得幼儿教师在知识领域常会居高临下。一般在活动开始的激趣环节教师会故作神秘,没有任何逻辑推理线索就让幼儿猜,但幼儿跳一跳还是够不到,怎么努力都是以失败告终,直到最后失去兴趣教师才出示答案。聪明的小男孩经过小班、中班到大班,弄懂了教师的套路,归纳出教师出示的朋友中,动物概率高,一言而猜中。但他也不屑举手发言,心里清楚这不是教师要的标准答案。

3.幼儿翘椅子,为什么?刚开始聪明的小男孩对老师的教学套路已经不感兴趣,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用翘椅子的方式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平时这样违纪的行为,老师一个否定的眼神、一个制止的手势或敲声小铃,大班幼儿就会心领神会,改变自己不遵守纪律行为。而年轻的小王老师见后面有教研员在看活动,为保持良好的教态,传递给孩子一个微笑作为警示。小男孩接到这个信息,感到小王老师很反常,因此椅子幅度翘得更大,产生不安全因素。

三、解决策略:病理问诊

基于以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组织区域青年教师进行病理问诊式教研。病理问诊式教研是以医生诊病原理为模型,以解决参研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研方式。教研前我先与执教的小王老师做好沟通,还给所有参加教研的教师讲明,此问诊只是对教育问题而不针对教师个人,因此不能借此对执教者个人进行评判。

教研开始首先播放我录制的这个真实的病理片段录像,让参研青年教师三次研看。教研员不急于指出问题所在,而是以问题为驱动,抛出两个问题,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幼儿的童年快乐而有意义”。青年教师自主组成10人一组,形成若干学习与发展小组。小组内迅速进行分工合作,有的查找文献、有的记录、有的分享实践经验、有的汇集关键词为代表小组发言准备。小组研讨30分钟。

然后进行大组分享交流。第一组抢先发言分享“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青年教师说,我们查了文献,最认同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幼儿的学习特点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幼儿的学习方式是要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因此教育教学中的提问目的不应追求既定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幼儿从事多样化的活动获得经验。如案例中的猜测环节,教师可以让幼儿用手去触摸袋中物体后猜测,用触觉感知,或出示物体的某局部特征,让幼儿用眼观察后推测,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用各种感官去获取新经验。第一组的观点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同。

第二个问题“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幼儿的童年快乐而有意义”,老师们发言更踊跃。第五组抢先说:“我们青年教师缺乏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能力,缺乏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过程的实践性知识。我们加班加点制作游戏材料,自认为是爱幼儿,其实是不了解幼儿,爱是以了解为基础的,所以我们需要好好学习什么样的环境和材料利于幼儿的深度学习。”第三组接着说:“看了这个案例我发现,有时我们了解幼儿还没有幼儿了解我们多,我们的教学套路太守旧,专业能力必须要提高,否则都对不起可爱的孩子……”

最后由教研员深入分析,引领青年教师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病理,大家以平等的协商对话为手段,有效矫正实践中不规范的教学行为。整个教研过程充满了活力与张力,望着乐在研中的青年教师,不由产生三点感悟。

四、教研感悟:三个第一

1.教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第一硬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都会悬挂高空,不能落地生根,学前教育改革的实践也只是“穿新鞋走老路”。如案例中青年教师加班加点创设游戏环境,制作精美的仿真面包,幼儿还“不领情”。当我问幼儿这是什么时,幼儿对此环境和材料的反应是与己无关,回答道:老师搭的、老师画的、老师挂的。教师费力创设的游戏环境是给成人看的,因为这样的环境和材料没有蕴含发展的机遇和能力的挑战,无法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并获得新经验。

要想做到“以生为本”必须要做到“以师为本”。幼儿园要爱护教师,不要让教师做“无用功”,费时费力制作大量的仿真游戏材料,而是应引导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提高学科教学知识(即PCK)水平。真正理解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是一种学习模式。幼儿的学习就是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有益的经验。当幼儿玩游戏的时候,他们要用自己的认知技能建设想象的场景,扮演角色,并制定游戏规则。幼儿在游戏中的物体替代过程是一个有助于学习的高级思维活动,案例中青年教师给幼儿提供全仿真材料,剥夺了幼儿抽象的表征行为。让幼儿的童年快乐而有意义教師是关键。

2.专业成长是青年教师的“第一要务”。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国家没有编订统一的幼儿园课程,幼儿教师需要依据《指南》所确立的目标体系,结合本班幼儿发展状况和幼儿园所拥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本园课程进行建设和发展,使幼儿园课程更具有适宜性和有效性,因此幼儿园课程具有园本化的特点。课程建设是教师创造劳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说,“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青年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有幼儿视角、基于幼儿经验,了解幼儿学习规律、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在课程实施中要根据每一个幼儿的个体需要和不同天性进行调整,既考虑幼儿的个体需要和兴趣,又要有机地融入早期学习经验,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有挑战地发展,体验好奇和喜悦并有新的发现;在课程评价中要运用到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等方法,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这些教育能力和智慧青年教师必须在实践中通过反思逐渐积累和完善起来。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儿童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学前教育持续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3.教研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路径”。本区域践行“以人为本,以需为本”的教研理念,着力理论扎根于实践,使青年教师获得不断更新的教育理论,并能将其合理运用到课程实践中去,进而在反思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采用“病理问诊式”教研方式,问诊作为一种本区域化教研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普适性需求,深受青年教师的欢迎。它让“问题即教研”这句话落地生根,让“研究即成长”这句话开花结果。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职初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支持性研训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c/2016/06)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王老师青年教师小男孩
奇妙的旅行
扶起小男孩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有趣的动物
青年教师“赴考”
小男孩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谁救了比丘国里的小男孩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