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及政策建议

2020-10-20宋仁娟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经费幼儿园农村

【摘要】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对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促进教育公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选取甘肃省高台县10所农村“小规模”幼儿园,从总体分布、师资配置、教学模式以及经费方面探究了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再次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鼓励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形式办园,加大对混龄教学的学习与培训以及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三个方面为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幼儿园;总体分布;师资配置;教学模式;经费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9-0017-06

【作者简介】宋仁娟(1991-),女,银川人,宁夏工业学校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1年以来,甘肃省连续实施了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共新建、改扩建1616所乡镇和农村幼儿园[1]。随着一系列政策计划的实施,甘肃省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进程化加快,但是也随之出现了新问题。由于幼儿园数量增多,教师队伍缺口大,造成了严重的大班额现象。与之相对的,近年来受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大、农村生源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在大规模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时则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现象——大量的“迷你型”“小规模”幼儿园不断增多。本研究結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将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定义为:幼儿园班级在 3个以下,在园幼儿总数低于60人(含人数在 60内的学前班和混合班),有基本设施设备、玩教具以及生活设施,能够基本满足保教需要的农村幼儿园。

这些“小规模”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整体办园条件差,经费不足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同时教师总量过剩但专业师资匮乏,不仅造成了各方面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无法为农村幼儿提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与幼教工作者大量探究农村幼儿园大班额现象相比,农村“小规模”幼儿园作为新现象出现却鲜少得到关注,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和探讨价值。

本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在了解农村学前教育普及发展现状及小规模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查阅甘肃省各县“小规模”幼儿园的数据资料,发现高台县“小规模”幼儿园情况尤为突出、较为典型,因此选取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该县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其中农村幼儿园数量居多,占总数的78.5%。在园幼儿3623人,其中城区2220人,农村1403人,截至2016年,3~6岁学前儿童入园率达到99.5%以上。

鉴于此,本研究以高台县“小规模”幼儿园为样本,深入探讨“小规模”幼儿园自身成长的特点及规律,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本研究在了解高台县幼儿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目的抽样选取10所“小规模”幼儿园进行研究。调研过程中使用自编问卷《甘肃省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基本情况调查表》,向幼儿园相关负责人发放问卷,当场完成问卷填写。数据采用SPSS19.0以及Excel表格进行处理。

(二)访谈法

本研究访谈对象为“小规模”幼儿园教师、园长以及教育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本研究使用自编访谈提纲——《甘肃省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发展状况访谈提纲(园长)》《甘肃省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发展状况访谈提纲(教育相关部门人员)》。研究者与园长、教育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正式访谈,并与教师进行随机个别访谈。数据采用SPSS19.0以及Excel表格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总体分布

1.“小规模”幼儿园的数量分布

高台县“小规模”幼儿园集中在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笔者根据在园幼儿数的分布,以10人为一分界对“小规模”幼儿园进行划分,具体数量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发现,“小规模”幼儿园人数在20人以下及无幼儿的幼儿园偏多,比例高达80%。

2.“小规模”幼儿园地理位置分布

从图1“小规模”幼儿园的城乡分布来看,“小规模”幼儿园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小学附设园51所,占“小规模”幼儿园的92.7%;乡镇中心园4所,占7.3%。

3.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规模分布

幼儿园班级规模小,以3个班级为主,园均班级数为2.4个,园均幼儿为16.7人。农村“小规模”幼儿园不仅班级规模小、幼儿人数少,它的服务半径相对较小,服务人口也较少。“小规模”幼儿园的平均服务半径为3.4公里,服务人口2045人,辐射行政村2个。

(二)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师资配置

1. 教师数量

调查的10所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共有专职兼职教师40名。从表2中“小规模”幼儿园的班师比和师幼比来看,“小规模”幼儿园的教师资源充足且过剩。

2. 师资结构

从表3分析来看,10所农村“小规模”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以中专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另外在访谈中得知,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中以50岁以上的教师为主。而“小规模”幼儿园教师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特征,平均年龄为43.2岁。与正常规模的幼儿园以女教师为主相比,“小规模”幼儿园教师的性别结构中男教师数量居多,占总人数57.5%,甚至有的农村校区全是男教师。

(三)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受师资、教室、幼儿园班级规模等客观原因限制,教学模式以混龄无差异教学为主。10所“小规模”幼儿园中仅有2所幼儿园开展三班独立教学,混龄形式为两班混龄和三班混龄,其中6所属于两班混龄,2所属于三班混龄。

(四)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经费

1. 经费收入

据甘肃省推进免除学前幼儿保教费政策,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按每生每年1000元免除(补助)全省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保教费。农村“小规模”幼儿园以幼儿人数为划拨标准,每学期每名幼儿的补助为500元。由表4可知,标准化幼儿园只向家长收取差额部分的40元保教费,非标准化幼儿园不收取任何费用。具体讲,甘肃省是一年补助每名幼儿1000元,一学期是500元,标准化幼儿园一学期的收费是540元,所以是差额收40元。非标准化幼儿园一学期是450元,所以补助抵消不用交任何费用。表4中的合计是前面每生每月的收费标准乘以4.5个月。

2. 经费支出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经费性质为自收自支,日常经费支出项目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暖气费、水电费、小型玩教具、图书、设备修缮、维修、办公用品及节日活动。

四、分析与讨论

(一)存在的问题

1. 布点多,资源分散,效率不高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主要布局在各个乡镇的村级教学点,以小学附设园的形式出现。

高台县“小规模”幼儿园有55所,涉及了8个乡镇、54个行政村。由于幼儿园规模小、分布广、资源分散,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资源的浪费

農村“小规模”幼儿园专业师资匮乏,但班级规模再小,依然需要配置教师。“小规模”幼儿园平均每园有4名教师,从师幼比和班师比来看,每班有教师1.7名,师幼比为1∶4.2,这个水平已经远远高于高台县农村幼儿园教师配置标准1∶12。在幼教师资总体匮乏的现状下,师资总量过剩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物资的浪费

近年来,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生源逐年减少,教玩具、图书等总量过剩,但更新困难,多媒体计算机等软硬件设备受益幼儿人数少且利用率不高。高台县有21所幼儿园没有幼儿,园舍的空置及园舍内物资的搁置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不仅资源无法合理利用,还会产生一笔不小的园舍维修费用,加剧经费开支。

(3)经费的浪费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经费总量不足且使用效率低。以取暖为例,因每个幼儿园人数少,资源无法集中,13名幼儿规模的一个班级和30名幼儿取暖的费用均为3000元,对于农村“小规模”幼儿园来说就没有规模效益可言。

2. 混龄无差异教学模式

(1)混龄却无年龄差异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在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时很少考虑幼儿的年龄差异。三班混龄时课程的设置以大班为准,教师表示幼儿人数少,自己工作量大无法兼顾不同的年龄差异,教学内容设计以大班课程为准是为幼小衔接做准备。部分幼儿园采用一班教学一班玩玩具的形式,但幼儿之间的干扰比较严重,虽有统一的周计划和月安排,但是具体实施时随意性较大。

(2)“小学化”倾向严重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均附设于小学,专业师资匮乏,小学与幼儿园的教师之间互相代课,教师角色转换困难,且这些小学教师大多为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因而导致了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小学化”不仅表现在课表、座位等表面形式上,大多数农村“小规模”幼儿园为了便利而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年龄特征,将教学时间设置为40分钟(与小学设置一致),在教学方面,内容方法均小学化,游戏活动较少,俨然变成了小学模式。

3. 师资问题突出

(1)总量过剩但专业化程度低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调查中,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园均班师比为1∶1.7,师幼比为1∶4.2,仅从这点来看,师资总量呈现过剩。但其中兼任教师比例高达67.5%,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只有7人,仅占教师总数的17.5%,持有幼教资格证的教师只有2人,而且这些本专业教师毕业后都从事了3年以上的小学教育工作,再返岗进入幼儿园时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已经生疏。一方面,兼职使教师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力不从心,也导致了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都表示由于对学前教育工作缺乏专业理论及技能支持,陷入不知从何入手的无奈境地。

(2)师资结构不合理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地理位置偏僻、办园条件简陋及附设小学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① 年龄结构不合理,中老年教师居多。被调查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3.2岁,40~50岁及50岁以上年龄段教师占到42.5%。教师结构不合理且老龄化现象严重,部分幼儿园教师平均年龄达到55岁。② 性别结构失调,男教师偏多。调查中,男教师占到教师数的57.5%,甚至有一所农村园区全是男教师。这些教师表示相对于女教师的细致耐心及专业技能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男教师尤其是年龄大的是远不能及的。③ 初始学历低。虽然调查显示农村“小规模”幼儿园教师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占到52.5%,但这些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自考、大专升本科等形式获得本科学历,初始学历低。

(3)教师流动频繁,不稳定

高台县自行制定了支教政策,支教以城区或城郊教师到农村支教一年和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城区幼儿园跟班学习一学期两种形式来进行。调查的农村“小规模”幼儿园中有4所幼儿园由支教老师担任幼儿园班级的班主任,都是非本专业的教师且并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相关培训。除此之外,剩下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被分配到所在幼儿园进行教学,转岗入职仅仅一两个月。以其中一所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有三个班,大班和中班混龄教学,小班独立。小班班主任就是一位来自高台县三中的化学教师,她将在幼儿园支教一年,任教小学三个班的英语和小班班主任及教学。教师表示她从未从事过学前教育工作,入职仅仅一两个月很不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校长也反映这些支教老师刚刚适应并上手幼儿园的工作时又要流动,来年又得培训新教师,对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及幼儿的发展非常不利。因而,由于受幼儿园规模,地处农村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教师流动性大,不稳定。

4. 经费短缺

(1)经费收入来源单一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经费收入是按照幼儿人数每人每年1000元的补贴,标准化幼儿园会向家长收取差额的40元。这是幼儿园仅有的收入来源,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补贴性收入,收入来源单一。

(2)经费总量不足,收支失衡,出现“以校养园”的普遍现象

幼儿园经费的发放以幼儿人数为准,“小规模”幼儿园由于规模小、人数少,一学期经费收入园均9420元。以黑泉乡永丰校区幼儿园为例,13名幼儿一学期经费收入总量为7020元,但各项经费支出达到11000元,难以应付幼儿园的日常开销,出现了“以校养园”的普遍现象,校长反映因义务教育阶段有补贴,所以以小学的经费补贴幼儿园是正常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1. 潜在生源不足,生源流失严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出生率下降,村里年轻住户减少,“小规模”幼儿园的潜在生源日益减少。与此同时,受幼儿园办园条件限制,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很多家长容易产生“小规模幼儿园教学质量差”的想法,导致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对家长和幼儿的吸引力不断减弱,面临着“自然消逝”的困境。以黑泉乡一所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辐射一个行政村,服务人口1860人,其中适龄学前儿童74人,具体年龄分段如表5(见下页)所示。从图2(见下页)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幼儿园生源流向以随父母出外省、市打工搬迁及向乡镇、县城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为主,所占比例高达82.40%,留在本村幼儿园的幼儿仅有17.60%。

2. 教师的能力特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质量低及不规范

前述对农村“小规模”幼儿园教师群体的描述,农村“小规模”幼儿园教师队伍表现出如下特征:

(1)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整体较低。他们以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为主,职前未受过长期正式的专业化培训,优质的在职培训机会缺乏,导致专业自主能力发展不足。

(2)教师角色转换困难,混龄教学能力缺乏。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兼职教师比例高达67.5%,这些教师在幼儿园及小学教师的角色中进行转换,导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小学化”倾向严重。

(3)适应能力不足。他们年龄偏大,初始学历偏低,学习能力不足无法及时跟上教育变革的要求及家庭教育的需求。

3. 外部支持力度弱,制约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发展

(1)上级管理者对农村“小规模”幼儿园重视度不够,资源配置处于弱势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获取渠道单一,并且以人数为标准均等化划拨,未考虑到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基础条件差的特殊需求,导致其开支大于收入,“以校养园”现象普遍。

在管理方面,中心校负责向村级学校调派教师和各种教学资源。但由于农村“小规模”幼儿园规模小附设于小学内,上级管理者多认为优质教学资源在幼儿园难以发挥作用,致使更多的资源优先于中心学校及村级小学。因此,绝大部分农村“小规模”幼儿园资源不能得到更新,办园条件简陋。

(2)家庭无力为农村“小规模”幼儿园提供充足资源

家园关系的疏离导致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很难从家长那里获得有力支持。在“小规模”幼儿园教师主动召开家园联系活动的频率很少,有的甚至从来没有。调研中,许多教师提道:“小规模”幼儿园留守儿童很多,属于隔代抚养,这些隔代监护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无法到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家长会。即便来了,相互不是话家常就是睡觉,再不就是问教师为什么不教知识。而那些在家的年轻父母通常不愿意放弃一天的打工收入来进行家园互动。访谈中,有教师告诉笔者:“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的认知有偏差,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让老师看着,还搞什么家园联系,教育就是老师的事情,幼儿园开家长会就是在给家长找麻烦。”

4. 上级教育部门对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监管不力

上级教育部门对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关注重点多停留在硬件设施配备、园舍建设安全等方面,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些软性发展指标关注甚少。县教体局将农村附设幼儿园的发展托付给乡镇中心幼儿园管理,但乡镇中心幼儿园自身事务繁重,对于附设幼儿园的事务也是有心无力。因此,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由于教师及幼儿人数少,在教育质量的评估及教师考核方面形式化严重。据了解,县级教育部门对农村“小规模”幼儿园一年进行一至两次的考核,园内评估考核的方式以月考核、年考核、绩效考核及班主任考核四种方式为主。但校长反映幼儿园规模小,每个年龄段只有一个班,没有对比参照,评价标准也是由具体情况而定,没有具体的奖评机制,管理机制随意性大,因此无法衡量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之间缺乏教学竞争力,教研活動效果不大也无从提及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政策与建议

(一)再次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鼓励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形式办园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布点过于分散难以集中,导致各类资源利用率不高,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各县出现无幼儿的幼儿园,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使我们不禁反思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科学规划和再次的合理布局。因此,作为教育相关部门,在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时应当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流动趋势、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和建园设点的综合因素,不仅为农村幼儿提供学前教育机会,还应当保证他们享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目前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均为政府主导的正规办园模式,即使幼儿园班级规模再小依然需要正规的一日保教流程,但农村办园条件简陋及缺乏专业教师,不仅幼儿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而且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差。为此,我们建议:除了在布局上注重合理规划外,应充分发挥非正规学前教育形式的独特价值,借助多样的办园模式,通过适宜的形式推动学前教育发展,为适龄的学前儿童尤其是处境不利的儿童尽量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其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因而,政府需因地制宜地寻求丰富的办园形式来满足我国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际需求。对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偏远贫困山区、牧区,更应当探寻和尝试多样灵活的非正规的幼儿园模式。将以往探索出的如“马背学校”、混龄教学班、儿童活动站、巡回支教点、半日制、计时制的游戏小组等模式继续发扬光大,以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二)加大对混龄教学的学习与培训

目前农村“小规模”幼儿园虽然普遍都以混龄班的形式出现,但教师对混龄教学缺乏正确的观念及认识并从未接受过混龄教学的相关培训,导致混龄教学“表面化”“形式化”“同龄化”。因此,首先,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混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混龄教学价值。其次,希望幼教研究者能够关注农村混龄教学,为幼儿教师提供理论和技能上的支持和帮助。最后,教育部门管理者应当在正确认识混龄教学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实施混龄教学的有力支持,例如政策保障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混龄教学正确的理念及方法,以提高农村“小规模”幼儿园混龄教学的质量。

(三 )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甘肃省对农村幼儿园按照幼儿人数核拨经费,但由于“小规模”幼儿园幼儿人数少,经费总数容易出现短缺和不足,而且使用效率不高。一方面,政府经费划拨要根据幼儿人数分层划拨。以人数为依据,兼顾特殊地区的情况,促进教育资源适当向农村、山区的“小规模”幼儿园倾斜,弥补这些幼儿园基础条件差等缺陷。对规模较小、交通不便的幼儿园应给予特殊的经费照顾,每所“小规模”幼儿园都应当额外获得经费补贴,保证其幼儿园的基本运转,为学校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保证其全部用于幼儿园的发展和幼儿教育的同时,拓宽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经费来源渠道。提高社会力量如村委会、社会热心人士对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参与和支持力度,为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我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实现乡镇幼儿园全覆盖[EB/OL].http://www.gansu.gov.cn/art/2015/11/11/art_35_255025. html.2015-11-11.

猜你喜欢

经费幼儿园农村
爱“上”幼儿园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继续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
远东运动会募捐机制探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