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性视角下农村小规模民办园转型潜力、困境及建议

2020-10-20许升华龚欣何婧雅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普惠性教育公平留守儿童

许升华 龚欣 何婧雅

【摘要】在当前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具备一定质量基础的农村小规模民办园也具有向普惠园转型的潜力。本研究以湖北省的一所农村小规模民办园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等方法对其发展潜力及面临的“质量”问題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其在转型过程中面临资金不足、地方政府的民办教育用地管理不到位和家长教养观念存在偏差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促进该类幼儿园向普惠性方向发展的建议: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幼师队伍建设;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明确学前教育管理职责;出台并落实农村小规模民办园教育用地政策,支持园所扩建;转变家长观念,促进三方合作。

【关键词】普惠性;农村小规模民办园;留守儿童;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9-0012-05

【作者简介】许升华(1996-),女,山西临汾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龚欣(1986-),女,江西新余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何婧雅(1996-),女,安徽马鞍山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普惠性民办园概念是“受政府资助或委托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大众、办园规范、收费合理、有质量保证的民办园”[1]。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对于幼儿家庭来说应当主要具有“便利性、有质量、低价位、多样性、公平性”五个特点[2]。目前我国农村幼儿园的普惠性依然有待普及,尤其是农村小规模民办园,即小微幼儿园的一种[3]。此类幼儿园大都具备“便利性”“低价位”“公平性”的优势,在贫困农村地区有一定的生存土壤,预计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存在,但此类幼儿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易流动、政策落实滞后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儿园难以向普惠性方向转型。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小规模民办园进行调查,分析其转型过程中的潜力及困境,以期为该类农村小规模民办园的普惠性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 选取的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湖北省D县的W园为研究对象。

2. 研究对象及其被选取的理由

W园建于2009年9月,设在园长家中,教室与寝室为家中的闲置房间,户外活动场地为家庭院落,室内面积约100m2,室外面积约40m2。幼儿园外观较简陋,但室内、室外环境干净、整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育性、儿童性、艺术性与多样性。室内有电视、杯柜,供幼儿自由操作的阅读区、写作区、教学玩具区、拼图积木区等。由于室内空间有限,幼儿的教室与寝室相通,无独立的床,园内无独立的图书室、医务室与盥洗室。据调查,园内有3名教职工(2名专任教师与1名后勤员工),两个班级(一个小班与一个中班),两个班级分别有10名小班儿童与13名中班儿童。且23名儿童中有18名留守儿童,其中8名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祖辈抚养,10名留守儿童由单方家长抚养。收费方面价格低廉,每学期学费800元,生活费800元(包括两餐一点,一学期按4.5个月计算),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收费还会适当减免100~200元。

W园所属D县,是湖北省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且W园是该县L村内唯一一所幼儿园。该园因其服务弱势群体、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条件、收费低廉及接送幼儿便利等特点深受当地居民欢迎。该园园长具备一定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心怀教育理想,致力于践行“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园理念,深得入园儿童家长们的信赖。笔者在随团队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在小规模民办园十分常见的湖北省贫困农村地区,W幼儿园又以其轻盈利、重关怀的特点而突出。因此,提倡将此类幼儿园与重盈利、轻关怀的幼儿园加以区别,不能一味取缔。但由于大众和地方政府对相关政策存在认识误区,此类极具发展潜力的农村小规模民办园没有得到应有的扶持。总体而言,W园当前所面临的冲突,使其在湖北省贫困农村地区的小规模民办园中极具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湖北省D县的W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观察法用于考察该园的主要活动区域设置、园所设施及课堂实况;访谈法就相关问题对该园园长与教师作深入访谈;问卷法用于调查该园教学、管理、师资、家园合作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文本分析法主要分析了D县的教育督导通报与行为督导等文件。

三、研究结果

(一)转型潜力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普惠性幼儿园改革过程中,一些学者认为要坚决取缔不达标的薄弱幼儿园,对农村小规模民办园持“一刀切”态度。但也有研究表明,政府应当对此类幼儿园给予扶持,一味关停并转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张丽等人对中部农村地区小微型幼儿园办园模式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小微型幼儿园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而又具有独特价值的学前教育机构,它对保障留守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实现教育公平,引领乡村文明,实施留守儿童教育补偿,奠定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4]。赵晓尹等人认为:“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存在,对改革单一的办园体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大幅度地提高入园率,大力推进幼教事业的发展, 确实功不可没。”[5]目前W园的硬件条件及师资力量较薄弱,但相较其他小规模幼儿园又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若能成功转型为政府支持的普惠性幼儿园,将扩大其为当地学龄前儿童服务的范围与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1. 方便幼儿家长接送——便利性

以当地居民步行(包括大众的常规交通工具)为标准,农村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单程时间应以20分钟以内较为合理[6]。未创办W园前,距离L村最近的幼儿园路程为1小时(步行),这对于该村大多数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只留有老人与妇女居住的家庭而言十分不便。因此,W园的建立满足了“接送幼儿方便”的需求。这符合普惠性幼儿园“便利性”特点。

2. 保证幼儿“入得起园”——低价位

普惠性幼儿园的“低价位”性质,不仅要求园所收费与服务匹配,还应能使幼儿家庭接受[7]。W园月均收费约356元,处于当地绝大部分家庭的承受范围内。对于经济条件很差的幼儿家庭,园长表示会根据情况适当减免。这符合普惠性幼儿园“低价位”特点。

3. 重视教师软技能——多样性

普惠性幼儿园的“多样性”要求,并非单纯指质量的高低问题,而是重在体现不同幼儿园教育理念和特色的多样性[8]。笔者对园长访谈发现,W园在招聘教师时还格外关注幼师的软技能。软技能(Soft Skills)即非认知能力,其作为一种个体行为化的竞争性能力,包括个人影响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冲突解决与谈判技巧、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策略思维能力、团队融入能力以及个人推销能力等[9]。海克曼(Heckman)认为,在儿童接受小学教育之前的这一时期,是个人能力尤其是非认知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与关键期[10]。教师具备的软技能,将通过显性与隐性教学传递给儿童,既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其在未来工作中获得较大的教育回报。W园不仅关注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致力于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这种独特的教育理念,符合普惠性幼儿园的“多样性”特点。

4. 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公平性

“教育的普惠性要求政府在实践学前教育普惠性原则时,应优先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助,优先保障弱势家庭学前儿童的入园机会,使适龄幼儿都享有均等的入园机会”[11]。W园的办园初衷是为当地的留守儿童提供便利、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教育服务,保障当地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这符合普惠性幼儿园“公平性”的特点。

5. 保教质量有一定水平和提升需求——有基础

师幼互动质量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2]。自主游戏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13]。笔者通过观察发现,W园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时,教师会适时介入,对害羞、被动的幼儿给予语言、情感支持,对处于困难状况的幼儿给予材料与行为支持。这种良好互动模式有利于儿童自信心、观察力与探索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提高园所保教质量。

此外,笔者通过访谈发现,W园园长自我提升需求强烈。具体表现为,园长对自身并不是十分清楚的“五大领域”及相关保教知识积极学习,对该园幼儿课程、学习材料及教师教学方式主动寻求改善建议,且在园长问卷中提出:“希望地方政府能提供到公立园、示范园学习、交流的机会。”

综上,W园的“便利性”“低价位”“多样性”“公平性”“一定的质量基础”为其向普惠园转型提供了诸多必要条件。但目前,W园依然不完全符合普惠性幼儿园“有质量”的要求。该要求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师资力量、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材料、家长教养观念等。因此,W园在办园质量方面仍具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政府支持其转型。

(二)转型困境分析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对园长及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W园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下列问题,亟待解决。

1. 园所资金不足导致的转型困境

(1)教师去留状态不稳定

杜屏等人通过建立并分析二元Logit回归模型发现,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薪酬满意度等经济因素与其流动和流失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14]。问卷调查与访谈显示,W园的一名小班教师任职不足两个月,月均工资只有1500元,但选择在此任职的原因是该园对职工子女有免学费的优惠。这也极易造成该园幼师会随子女升学而流动的局面。

(2)师资力量薄弱

W园的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数量少和教师培训不足两方面:一是为保证收支平衡,W园仅能负担一名幼师与一名后勤职员。且对园长访谈了解到,该县政府每年分配的幼师编制名额,仅提供给当地发展规模较大的公办园,缺乏对此类农村小规模民办园的师资补充。教职工配备不足的现状,显然会影响其保教质量。二是近年来,随着国培计划的实施,大多农村民办园幼师已被纳入县级甚至省级的教师培训项目范围,但问卷结果显示,W园的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省级、县级组织的正规教师培训项目。这一方面是由于该园无充足资金为园长和教师创造培训机会,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资助培训政策在贫困农村地区落实滞后。

(3)无力支付辅助学习材料费用

问卷调查显示,W园经费来源渠道为自收自支,且收支勉强平衡,难以抽出多余资金为幼儿置办辅助学习材料。如园长希望为每位儿童订购一套绘本以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但由于缺乏经费,仅能为教师配备一套合适的绘本,在相关课堂上以读或画的方式教授儿童,课下以图片形式将相关学习内容发送至微信群,这显然不便于该园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2. 地方政府民办教育用地管理不到位导致的转型困境

W园所在的L村是一个占地面积6.6km2,有702户家庭的贫困村,且在未创办W园前,到达距离该村最近的幼儿园,需步行长达1小时左右的路程。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加强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辦园,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15]。可见,W园的发展有其政策依据。通过访谈得知,该园园长在2012年开始筹划幼儿园扩建工作,以保障当地更多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但到2018 年为止,先后选中的3处场地都由于各种原因被迫搁置。第一次选中该村小学旁边的闲置场地,被优先供给该村小学教师居住;第二次选中的场地,本已与土地所属村民签订置换协议,但由于村民临时提出异议,导致上级部门无法审批通过;第三次选中的场地,虽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审批,同意将其扩建为民办公益性的正规幼儿园,但又由于土管所要求土地置换的矛盾无法调和而搁置。这三次园所扩建搁置表明,地方政府虽对民办教育用地进行了管理,但却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3. 家长教养观念偏差导致的转型困境

单一的学校教育,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成长的要求,只有实现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才能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顺畅性[16]。以留守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W园,大多数幼儿的主要抚养人为祖辈或留守在家的妇女,他们的教养观念大多有偏差。如部分家长认为,家长与幼师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幼儿安全,幼儿只需在幼儿园学习一些基础的识数、拼音、古诗即可,忽视对幼儿心理与情感的关注。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家园合作仅仅是向幼儿园提供一些幼儿的基本家庭及个人信息,忽视与园方的深度沟通。家长教养观念的偏差,使得园方即使为促进家园合作做出诸多努力,依旧无法实现和谐的家园合作关系。

四、建议

(一)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幼师队伍建设

(1)完善师资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幼师待遇,稳定、扩大幼师队伍

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贫困农村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民办园的经费投入,对幼师给予工资补贴;扩大教师生活补助覆盖面,将贫困农村地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规模民办园幼师纳入受益范围;设立农村非编幼师的最低工资标准,如规定农村非编幼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农民收入的1.8倍[17];在保障农村民办幼师待遇的前提下,鼓励将幼师优先分配到此类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小规模民办园任职;还应继续完善农村幼师的社会保障机制,如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这将有利于留住优秀的农村幼师,同时吸引外部优质师资,稳定、扩大农村幼师队伍。

(2)完善农村幼师培训制度,提升农村幼师质量

政府及幼儿园自身都应积极创造机会,加强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小规模民办园教师的培训。政府应提供专项资金,组织针对此类幼儿园的“对口支教”“远程培训”“脱产进修”等活动;鼓励高校与农村小规模民办园合作,提供教学指导;同时,幼儿园应积极参加各项网络专题学习,组织园所内部教师进行园本教研活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到示范园、公立园学习并交流经验;还可以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优秀幼师及专家开展讲座等,以满足农村幼师自我提升的需求,提高农村幼师专业素质。

(二)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明确学前教育管理职责

当前政府虽出台了一些针对普惠性民办园的奖补政策,但对非普惠性的贫困农村小规模民办园缺乏经费补助政策,使其更无法纳入普惠园。因此,政府应给予与W园类似的弱势群体一定的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小规模民办园办园条件,积极引导其向普惠园发展。此外,政府应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学前教育管理职责,即坚持省级全面统筹、县级管理为主、乡镇共管为辅,同时带动村落参与管理的上下联动。

(三)出台并落实农村小规模民办园教育用地政策,支持园所扩建

W园的扩建将会服务于当地更多的留守儿童,保障弱势群体儿童受教育权,促进当地的教育公平。因此,在上述的财政支持与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应当给予此类幼儿园更多的园所扩建政策支持与优惠。首先,省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完善针对农村小规模民办园用地管理的政策法规,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多样化需求提供发展空间。其次,县级政府应做好与省级政府的衔接工作,积极落实用地管理政策并加强监管,对土地利用充分的园所给予适当奖励,对不合理利用的园所给予一定惩罚;同时,乡镇土管所管理人员可与上级政府沟通,主动为此类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小规模民办园寻求土地矛盾解决方法;村委会应优先将中小学闲置校舍,分配给该类幼儿园进行扩建。

(四)转变家长观念,促进三方合作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明确其监护人及主要抚养人的育儿职责。其次,W园需加强宣传工作,如2018年由湖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共同印发的《湖北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每年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加大科学保教宣传力度,加强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以及家长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家园共育”[18]。还可通过家访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逐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同时,幼儿主要抚养人应正确认识其角色定位,主动提高自身保教意识与能力,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不能回避三问[N].中国教育报,2015-10-11(001).

[2][7][8] 丁秀棠.“普惠性”目标定位下民办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3(03):16-21+32.

[3] 孙爱琴.质量话语下乡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04):95-102.

[4] 张丽,刘焱,裘指挥.农村小微型幼儿园发展的价值、困境及路径[J].教育学报,2016,12(05):91-96.

[5] 赵晓尹,王瑞捧.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03):16-20+45.

[6] 李彬彬,葛文怡,吴玲.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原则及路径[J].教育研究,2017,38(04):72-77.

[9] 牛长海.隐性课程视阈下“连带学习”、“软技能”与“场”效应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187-191.

[10] Heckman J J. Skill Formation and the Economics of Investing in Disadvantaged Children[J]. Science,2006,312(5782):1900-1902.

[11] 秦旭芳,王默.普惠性幼儿园的内涵、衡量标准及其政策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2(07):22-26+30.

[12] 李丽,魏玉华,张长英.幼儿园教师关于教学活动中高质量师幼互动特征的内隐观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7(10):38-48.

[13] 徐海燕.幼儿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现状与有效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19):87-88.

[14] 杜屏,朱菲菲,杜育红. 幼儿教师的流动、流失与工资关系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06):59-65.

[15]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0-11/24/content_5421. htm.2010-11-21.

[16] 蒙鴻飞.浅谈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8(16):107-108.

[17] 夏婧. 我国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4(07):35-41.

[18] 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湖北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EB/OL]. http://jyt.hubei. gov.cn/fbjd/tzgg/201807/t20180725_444861.shtml.2018-07-0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贫困农村幼儿教师的来源和流动情况研究”(项目编号:16YJCZH02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普惠性教育公平留守儿童
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加快破解普惠性学前教育难题
北京:发布普惠性幼儿园认定新规
北京:发布普惠性幼儿园认定新规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