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携手助推融合教育的实践
2020-10-20余后燕
【摘要】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特殊性,需要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本文以南京市大厂实验幼儿园为例,介绍了家园携手助推融合教育的背景,重点分析了家长对待自闭症幼儿的态度和行为,提出了家园携手助推融合教育的策略和基本原则,以期对推动幼儿园融合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融合教育;家园携手;策略;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7/08-0094-03
【作者简介】余后燕(1983- ),女,南京人,南京市大厂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幼儿园一级教师。
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学习,主张通过适应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平等、参与、共享、支持是实现有质量融合的关键,也是融合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特殊性,需要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在幼儿园中实施融合教育,家园携手是关键,家长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有效的家园合作能够助推融合教育的实现。
一、家园携手助推融合教育的背景
在幼儿园融合教育中,自闭症儿童的融合较为普遍。自闭症的表现包括社会互动异常,语言沟通异常,狭隘刻板的重复行为及兴趣、感觉和调节系统异常等。我园是一所全纳教办园,一园三部近1000名幼儿中有5名自闭症幼儿(男幼儿3名,女幼儿2名),他们在集体中的表现有:攻击性行为,语言沟通障碍或不与人交流,对老师的呼名无反应,自理能力弱,不能自行进餐、如厕,不能按照一日生活的正常要求和流程活动,愿意独处或情绪冲动,等等。
自闭症幼儿的加入给班级、教师、其他幼儿及家长会带来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班级常规建设、集体教学、家长工作等方面,这样的情况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自闭症幼儿的特点,分析家长对自闭症幼儿的认识与接纳程度,提供有效的指导,获得家长的认可、支持与参与。
二、家长对自闭症幼儿的态度和行为
3~6岁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规律,幼儿的发展又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容易出现群体中难以发现自闭症幼儿的情况。班级中出现有自闭症表现的幼儿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会呈现多种样态。通常情况下,不论是自闭症幼儿的家长,还是其他幼儿的家长,会呈现两种态度和行为,一种是接纳和认可,另一种是不接纳和抗拒。
(一)自闭症幼儿的家长的态度和行为
接纳和认可:知道自己孩子的行为表现异于他人,能够主动与教师沟通,积极听取建议和意见,配合教师教育;知道孩子的情况,主动带孩子到专科医院诊断并积极治疗,主动向教师出示诊断报告;孩子长期由老人带,并不知道孩子有异于他人的表现,听到教师的反馈时无法接受,但能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并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
不接纳和抗拒:对自闭症的认识和了解很少,认为自己的孩子发育迟缓、内向或多动等;认为教师对孩子有偏见,拒绝沟通;知道孩子的问题,怕教师歧视,不愿告知实情,逃避问题;知道孩子的问题,不能接受,对孩子态度恶劣,置之不理;家中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是自闭症幼儿,家长将其留给家中老人抚养。
接纳和认可的家长能主动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这一类家长态度积极、谦虚、友好,能够与教师合作,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策略。不接纳和抗拒的家长则无法与教师达成教育共识,孩子随班就读中无法提供支持,不能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不利于幼儿的进一步融合。
(二)其他幼儿的家长的态度和行为
班级中出现自闭症幼儿时,家长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家长能够同情并接纳,态度友好;有的家长因害怕影响自己孩子的集体生活而反感;还有家长联名到幼儿园反映,要求自闭症幼儿转学。面对这样的问题,班级教师倍感压力,需要通过多次沟通、耐心解释以及园方的介入才能够维护班级的凝聚力。
幼儿园融合教育中,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认识,在家长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需要,这对幼儿园教师是一种考验。我们需要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更加耐心和细心地开展融合教育工作。
三、家園携手助推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家长敞开心扉,积极共寻良策
1. 主动交流幼儿情况。新生入园时,家长要主动向幼儿园及班级教师解释幼儿的实际情况,举例说明孩子的行为表现、就医情况、家庭教育措施等,便于教师掌握实情,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2. 敞开心扉接纳幼儿。家长要耐心聆听教师对幼儿在园行为表现的反馈,接受其在集体中的特殊行为,用平常心对待和接纳自己的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班级家长间要相互理解,团结一致,与教师携手合作,为幼儿的发展出谋划策。
3. 家园合作进行家庭练习。家长要放下身段和戒备,参与幼儿的半日活动,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孩子的情况。家长要熟知集体生活中幼儿要掌握的社交技能和遵守的规则,与教师一起梳理孩子的行为表现,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在家中带孩子熟悉和练习集体生活中要具备的能力,如和孩子一起玩排队游戏,教孩子轻轻取放物品,呼唤孩子的名字并要求孩子回应,鼓励孩子在交流中要有目光注视,教孩子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生理需要等。
4. 定期反馈幼儿情况。家长要坚持定期交流,反馈幼儿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并进行阶性段总结,发现新问题,找寻新办法。例如,凡凡社会性交往能力差,有攻击性行为,家园共育一段时间后,他产生了和另一位孩子交朋友的想法。凡凡爸爸主动与这个孩子的家长联系,利用放学后和周末的时间组织活动,让孩子们在一起玩,提供更多熟悉与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两个孩子建立了友谊,在班级中常一起游戏。教师总结了凡凡喜欢的朋友的性格类型,在同伴中找寻到五个孩子,与凡凡爸爸沟通,提出了创造交友机会的建议。凡凡爸爸主动联系这几位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公园郊游,并自行购买图书、玩具等,组织孩子们游戏。通过教师、凡凡爸爸和其他家长的努力,凡凡交到了更多的朋友,逐渐培养了与人交往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