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调查与思考
2020-10-20范李明郭平宁
范李明 郭平宁
【摘要】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本研究自编调查量表,对江西省赣州市150名中班幼儿及其母亲进行调查,发现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总体水平较高;在幼儿群体生活适应、遵守规范意识、集体归属感等层面上,中班幼儿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地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幼儿的集体归属感比农村幼儿更强;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幼儿遵守规范意识越强;母亲的性格特征对幼儿的社会适应并没有显著影响;中班幼儿参与意识、遵守规范意识与群体生活适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存在显著的多重线性关系。
【关键词】母亲参与;幼儿园;中班幼儿;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7/08-0084-06
【作者简介】范李明(1990-),男,江西赣州人,赣州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硕士;郭平宁(1990-),女,江西赣州人,赣州市黄金岭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教师,本科。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判断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标尺。现代人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教育阶段是其脱离襁褓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一方面,家长逐渐淡出幼儿的一日生活;另一方面,教师和同伴逐渐进入幼儿的生活。这种“一进一退”构成了幼儿社会适应的公共场域。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精神,中班幼儿已经经历了一年的幼儿园环境适应,理论上在群体生活适应、遵守规范意识、集体归属感等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上有较为显著的发展。在母亲参与幼儿园活动的背景下,中班幼儿是否会因为母亲的参与,而影响自身逐渐形成的群体生活适应、集体归属感及规范遵守意识?基于上述假设和疑问,本研究创设了为期一个月的母亲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实验情境。本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教学研究室为依托,赣州市15所幼儿园协助开展。研究人员从每所幼儿园抽取10名中班幼儿,并与所抽取幼儿的母亲签订研究合作协议,规定母亲每天在园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一个月后,母亲和幼儿共同完成本研究自编的调查量表。
二、研究对象和工具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15所幼儿园共计150名中班幼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由于种种原因,10名孩子的母亲退出研究,9名孩子的母亲未按照要求参与研究,被判定为无效被试。研究共发放调查量表150份,回收140份,回收率93.33%。其中,有效量表131份(男幼儿65份,女幼儿66份),有效率为93.57%。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林桢等编制的《3-6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问卷》[1]和陈国权编制的《组织学习能力测量问卷(OLCQ)》[2]的基础上自编《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调查量表》。本量表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在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检测数据是否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判断的标准为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KMO小于0.5则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调查量表KMO=0.637,大于0.5,表明本研究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627.429,相伴概率为0.000,极其显著(p<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过多次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删减项目,保留了23个项目,共提取出5个公共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37.935%,分别命名为:幼儿群体生活适应、幼儿人际交往、幼儿参与意识,幼儿集体归属感和幼儿遵守规范意识。总测评α系数为0.72,幼儿群体生活适应的α系数为0.78,幼儿人际交往的α系数为0.69,幼儿参与意识的α系数为0.62,幼儿集体归属感的α系数为0.57,幼儿遵守规范意识的α系数为0.46。调查结果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总体特征
调查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中数为3。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具体见表1。就各维度之间比较而言,母亲参与视域下幼儿人际交往得分最高(M=4.46),其次是幼儿参与意识(M=4.30),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得分最低(M=3.40),幼儿群体生活适应次之(M=3.50)。
(二)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性别差异
如表2所示,在幼儿群体生活适应层面,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5,p<0.01);在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层面,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0,p<0.01);在幼儿集体归属感层面,性别差异显著(p=0.021,p<0.05);在幼儿人际交往和幼儿参与意识层面,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
(三)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城乡差异
分析表3(见下页)可知,不同家庭所在地的中班幼儿在群体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参与意识、遵守规范意识等四个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在集体归属感层面上差异显著(p=0.03,p<0.05)。针对集体归属感层面进一步做LSD检验(经方差齐性检验p=0.28,即各组方差齐性),发现地市中心城区的幼儿和县城、乡(镇)村的幼儿集体归属感平均得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县城的幼儿与乡(镇)村的幼儿集体归属感平均得分差异显著(p=0.03,p<0.05)。通过比较幼儿集体归属感层面的家庭所在地平均得分,发现县城幼儿得分(M=11.52)高于地市中心城区幼儿(M=11.32),而乡(镇)村幼儿得分(M=10.55)最低,表明地市中心城区和县城的幼儿比农村的幼儿集体归属感更强。
(四)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母亲文化程度差异
如表4所示,在群体生活适应层面,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其幼儿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t=-2.72,p=0.007,p<0.01),且母亲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幼儿(M=22.03)比母亲为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幼儿(M=19.95)在群体生活适应方面平均得分更高,可知母亲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幼儿群体生活适应能力比母亲为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幼儿更强。在幼儿人际交往、参与意识、集体归属感和遵守规范意识层面,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幼儿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五)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母亲性格特征差异
性格特征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本研究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见下页)所示。性格特征不同的母亲,其幼儿在群体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参与意识、集体归属感和遵守规范意识等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六)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结果
运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具体见表6),发现幼儿参与意识与幼儿群体生活适应呈极其显著正相关(r=0.303,p<0.01),表明幼儿群体生活适应状况越好,参与意识越强烈;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和幼儿群体生活适应呈极其显著正相关(r=0.412,p<0.01),表明群体生活适应状况越好,幼儿遵守规范的意识越强烈;幼儿人际交往与幼儿参与意识呈极其显著正相关(r=0.345,p<0.01),表明幼儿参与意识越强,人际交往状况越好;幼儿集体归属感与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呈极其显著负相关(r=-0.228,p<0.01),表明幼儿集体归属感越强烈,幼儿遵守规范的意识越弱。但考虑到幼儿群体生活适应与遵守规范意识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需要控制变量,做进一步分析。
通过偏相关分析(具体见表7),把幼儿群体生活适应作为控制变量,再比对幼儿集体归属感与幼儿遵守规范意识的相关关系,发现幼儿集体归属感与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呈显著负相关(r=-0.207,p<0.05),未受到幼儿群体生活适应的干扰,这说明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和集体归属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冲突。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在母亲参与的大背景下,幼儿感性体验更为直接和强烈,相应的集体归属感也趋于强烈。同时也要意识到,多数中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对规则的理性认识原本就相对欠缺,在母亲参与的背景下,不做思考的依恋行为胜过对规则的自觉遵守。
(七)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及参与意识对幼儿群体生活适应的回归分析
由表6可知,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和幼儿参与意识分别与幼儿群体生活适应存在極其显著正相关,为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和幼儿参与意识经过逐步回归,都进入了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为0.485,校正之后的判定系数为0.223,说明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和幼儿参与意识能解释幼儿群体生活适应得分变异的22.3%。通过方差分析,模型的F值为19.708(p<0.01),说明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及参与意识与幼儿群体生活适应的线性关系是极其显著的,可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模型内各项回归系数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发现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和幼儿参与意识得分的回归系数均呈极其显著水平。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是判断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的重要指标,VIF值越小,自变量共线性可能性越低,一般来说,VIF值小于10,说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此处VIF值为1.014,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具体见表8。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及参与意识与幼儿群体生活适应存在显著的多重线性关系,自变量解释了因变量变异程度的22.3%,建立回归方程为y=0.957x1+0.536x2+2.952,其中y代表幼儿群体生活适应,x1代表幼儿遵守规范意识,x2代表幼儿参与意识。这表明幼儿自身的规范遵守意识和参与集体活动意识都对群体生活适应有直接影响。
四、讨论
(一)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总体特征
研究显示,现阶段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较高。表明母亲参与幼儿园活动作为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各层面的性别差异来看,女幼儿比男幼儿具有更强的幼儿群体生活适应及幼儿集体归属感,而男幼儿具有比女幼儿更强的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另外从地域来看,县城及地市中心城区幼儿的集体归属感比农村幼儿要高,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更高,有更为丰富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会,而农村则缺少这样的机会。
在母亲文化程度方面,母亲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孩子的群体生活适应比母亲为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孩子更强。这表明母亲的知识越广博、社会阅历越丰富,对于提升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意识就越强。在母亲性格特征方面,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意即母亲的性格不论是内向还是外向,均不会对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造成显著差异,这也与当前的幼儿教育契合,即不管外向还是内向的母亲,都得接纳自己的孩子,并接受一定的幼儿教育。
(二)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幼儿参与意识与幼儿群体生活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参与意识越高的幼儿,其群体生活适应就越好。幼儿遵守规范意识与幼儿群体生活适应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幼儿越遵守行为规范,其群体生活适应越好。幼儿人际交往与幼儿参与意识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人际交往程度越高的幼儿,其参与意识也越强。这与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实际相符,因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往往把游戏参与和集体生活内容放在一起。对这几对相互关系进一步作回归分析,发现幼儿遵守规范意识和幼儿参与意识对群体生活适应有重要影响。
五、教育建议
母亲参与对于提升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也显示,母亲参与视域下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水平总体较高,但就本研究揭示出的一些问题而言,幼儿园有必要采取相应举措来提高母亲参与幼儿园活动的质量,以提升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一)创设母亲参与的社区幼儿活动环境
社区是幼儿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的公共场域之一。一般来说,社区的主要特征有:明确而真实的活动目标,适应真实的社区需要,学生做决定以及分析性反思[3]。本调查揭示的男幼儿比女幼儿群体生活适应更差,女幼儿比男幼儿更缺乏遵守规范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而得以改善。因为社区包含了各种社会适应的要素,母亲参与也更加方便,参与社区幼儿活动实质是一种合作共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发展,社会责任感也能逐步形成。另外,通过社区活动,幼儿也能初步了解一些社会规范和要求,进而增强自己遵守规范的意识。
(二)定期举办家长论坛
幼儿社会适应是多元主体观照下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师和家长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加强家园合作,健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是提升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可以完善家园合作机制,定期举办家长论坛,就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建设性交流。
家长论坛作为重要的交流平台,参与的主体有教师和家长,有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参加。总体而言,家长论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举办模式。第一种为主题式,即家长论坛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经由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共同磋商确定。第二種为案例式,即家长分享孩子在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的问题,或由教师分享自身在幼儿园观察到的幼儿社会适应方面的案例。第三种为课题研究式,即家园共同围绕幼儿社会适应展开课题研究,通过论坛的形式,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都可以就育儿和幼儿教育发表看法,以期形成科学保育的共识,进而增强家长群体对幼儿社会适应的关注与思考。
(三)加强幼儿参与和母亲参与的深度融合
从字面意思看,“社会适应”带有被动的话语色彩;但从学理上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社会适应固然要适应社会的群体生活、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甚至对社会产生一种归属感。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主动参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幼儿参与和母亲参与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幼儿参与群体生活是幼儿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幼儿参与意识与母亲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意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只有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才能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具备较强的集体归属感,遵守幼儿园乃至社会的相关规范。另一方面,母亲作为幼儿家庭教育的主体,熟悉幼儿的身心状况和行为习惯,在社会适应的现实情境中,加强幼儿参与和母亲参与的融合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桢,陈奕荣,林永乐,林其羿.3~6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问卷的编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10).
[2] 陈国权.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绩效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9(1).
[3] 张华.论“服务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7(5A).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对4-5岁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18PTYB145)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