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助力大学生和谐寝室文化建设研究
2020-10-20贾鑫淼郭晓蓓
贾鑫淼 郭晓蓓
摘 要:大学寝室文化是一些文化层次相当但性格迥异的大学生在相互适应与冲突中所形成的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客观的宿舍环境,核心是舍友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寝室中的人际关系不良,那么建设和谐的寝室文化就无从谈起,文章旨在从小组工作视角出发,探索建设大学和谐寝室文化的方式及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文化;小组工作
寝室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客观的宿舍环境,核心是舍友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如同一张网络,宿舍成员可以说是这张关系网的主要结点,如果寝室内的人际关系不良,那么建设和谐的寝室文化就无从谈起,甚至影响整个校园文明建设的推进,也会对大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造成大学生寝室矛盾的原因可分为两方面:首先就环境来说,大学生从原来的熟悉环境到新的环境后,尚未适应,面对陌生的一切事物总会和原来熟悉的进行对比,有落差后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从而心生不满。带着情绪,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有摩擦,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其次就个人来说,因为学生往往来自五湖四海,各自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再加上个人不同的性格等因素,容易导致冲突加剧。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寝室文化建设造成恶劣影响。
不同学科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大学寝室文化塑造进行过探索,而社会工作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助人,并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的专业学科,其主旨就是助人自助。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比个案工作更有效率,与社区工作的宏观层面相比又更加具体细化,易于统筹兼顾,因此其专业性更加匹配,方式方法也更为全面。
一、从小组工作专业理论看大学生
和谐寝室文化建设
“人在情境中”理论注重从环境的角度分析看待问题,重视人与环境间的互动,提升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目的,其中这个情境包括客观环境的因素。作为寝室文化的辅助,优美的宿舍环境可以带来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使舍友彼此间心情愉悦,更利于相互帮助与激励,共同学习与进步。良好的寝室环境会促使不同背景的学生更愿意在寝室中交流与生活,从而助推和谐寝室文化建设。
场域论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会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也并不是仅仅指环境,还包括他人行为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反应。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一个构型或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同理,寝室也是一个场域,就氛围来说,温馨的寝室氛围会让学生感到温暖和有归属感,从而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
互动沟通理论认为,沟通作为人类互动中的信息部分,所有的行为本质上都是沟通,人际关系就是个人通过沟通互动形成的,进而组成社会的复杂系统。寝室的和谐可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征,风格迥异的人格特征会有不同的交往风格,造成不同的结果与效果。工作者应根据理论让小组组员知道什么样的性格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什么样的性格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从小组工作服务方式看大学生
和谐寝室文化建设
从宏观模式上说,小组工作分为社会目标模式、发展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四种,其中发展模式和互惠模式最适合本文主旨。发展模式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注重个人社会功能的提高,重视自我实现,应用发展模式提高小组成员应对寝室矛盾的能力,符合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一内容。在该小组里,可以让组员宣泄个人负面情感,得到工作者及其他组员的接纳和关心,提升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归属感,并通过小组的归属感为组员提供支持发掘的内在能力。其理论基础为社会角色论,可以让小组成员真正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知道如何去演好它。生命周期论则让组员明白作为大学生,寝室生活必不可少,既然无法避免不妨换种心态去面对,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大家一起建设和谐的寝室文化。
互惠模式注重关注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在小组成立初期,组员之间尚未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工作者应协助小组成员彼此认识,明确小组目标——如何应对并解决寝室矛盾,因此互惠模式应运而生。而且在小组形成阶段,建立信任关系后的小组不会一直停留在客气阶段,不满意彼此只表露公众我,要想完成目标就要往深处发展,表露真我,这也需要通过沟通加强彼此的互动来实现,应用的理论基础为互动和沟通理论。
此外,小组工作类型有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治疗小组四种。支持小组的小组成员都具有某一共同性,组员之间可以交流沟通,支持鼓励,比较符合本文主旨。就寝室矛盾这一问题而言,在小组类型上,支持小组涵盖了教育小组的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改变看法的途径。小组成员因寝室矛盾这一共性有共同话题,可以建立信任关系,减少彼此间陌生感,为小组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当然,任何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或多或少都会有局限,发展模式和互惠模式也是如此。发展模式下的评估尺度很难去具体衡量,组员前后的改变的这个量,不好把握;而互惠模式则对小组成员个人的关注度不够,容易重整体忽略个体。但是,当二者结合后,很好地弥补了各自的缺陷,既注重了整体又关注到个体,突出了助人自助的信念。这样有助于组员发挥能动性和培养自觉意识,增强对外界干预的能力,在面对宿舍矛盾时,不自乱阵脚,沉着应对。
三、从小组工作具体活动看大学生
和谐寝室文化建设
不和谐的寝室文化往往源自于矛盾的产生。解决寝室矛盾的措施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预防矛盾,二是有了矛盾后及时解决。其中,预防矛盾的措施有统一作息时间,不搞小团体,平等对待任何一个舍友,不可厚此薄彼,尊重彼此的隐私,建立卫生制度,声明底线等。这样在人际交往中成员彼此间会很轻松。而有了矛盾后的解决措施应注重矛盾双方自行解决,不可牵扯到其他舍友,切忌让舍友评价对错,防止矛盾扩大复杂化。成员应学会宽容,及时沟通,听取双方的矛盾重点,冷静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促成双方一起解决。
此外,寝室的客观环境也要优美。一个清、新、洁、美的宿舍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感到舒适安全,还可以稳定其思想情绪,增强其归属感。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学校往往会以寝室文化为主,举办一些寝室环境美化的评比活动,这些手段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为和谐寝室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下面具体到小組工作的开展层面:在开始阶段,小组成员或许面临着矛盾冲突的状况,组员间安全感与真诚的互动尚未实现,工作者需要帮助组员进行自我肯定,满足小组成员的需求,使其自愿留在小组内,这一阶段对激发小组凝聚力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在转化阶段,小组组员间的互动开始增多,且在性质上也较为真诚,以真我进行互动,小组并不再是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整体,大家有一致目标,彼此信任和接纳,拥有同理心,组员之间相互关心,小组内氛围和谐,小组凝聚力有所提高。在工作阶段,这一时期的小组成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敢于坦然面对自己和他人,主动关心别人,需要理论可帮助工作者更好地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进而把握小组方向,明确小组目标。在结束阶段内,小组内离情依依,小组成员既怀念小组过去的美好时刻,又担心离开小组后无法像在小组内一样。对此工作者需要处理好离别情绪,协助小组成员适应外面环境,减少担心,并协助成员整理学习成果,做好结束时期未完成工作,评估小组效能。在结束后的一周内,给组员发放问卷,检验小组成效,完成小组评估。
四、结语
和谐的寝室文化会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在其中的人,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学习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因此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彼此的缘分,营造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以便在异地感受家的温暖,助力学习,推动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吕新萍.小组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卢玲.小组工作在构建高校和谐心理氛围中的实践与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7):106-108.
[3]史立伟.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7(3):117-120.
作者单位: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