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建设模式探究

2020-10-20黄涛

科技风 2020年27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案例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显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以某高校微信公众号为例研究,意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建设模式研究充实理论基础,且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建设模式充实研究案例。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建设模式;案例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出现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如何建立?建立怎样的平台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黏性等问题是研究重点。本文将以某高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官方微信公众号-E平台为例,研究平台建设的基本要素、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學生黏性等方面,探究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建设模式,为我校提升和优化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一、E平台基本情况介绍

为真正做到有效吸引大学生的网络需求,实现占领大学生思想“主阵地”,抢占意识形态和校园舆论“制高点”,2014年12月,某高校开设E平台。该平台是将新媒体与校园品牌活动相结合,开展与时俱进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大学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效把握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发展航道有序和通畅。E平台自上线以来,关注用户数已达6万余人,在校生关注度达100%,平台总点击量达4900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达2.9万人次。作为师生最关注、最喜爱的校园信息平台,该平台已成为与师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精神家园。

二、平台建设基本要素

(1)顶层设计。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是由校党委统一指导下,多部门配合、运行和维护平台。在顶层设计方面,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体意识,加强党建引领,丰富平台内容和活动设计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平台,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精神,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传播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宣传内容。

(2)团队建设。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的团队,一般是由学校党委集中领导,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监察审计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各院系等人员及学生团队,共同组建而成。团队人员的基本要求是积极、主动、愿意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一个好的平台,一定拥有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团队,因此团队成员的招募和人员选定至关重要。此外,队伍组建完毕后,应定期召开团队工作会议,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加强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项工作。

(3)制度保障。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应建立和运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团队绩效考核制度。其中,运行管理制度是保障平台日常运行和团队人员各司其职的有效途径,能够保证平台稳定、有序运行,制度保障应在讨论和沟通中不断调整和更新,以达到最优状态;团队绩效考核制度是激励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岗位职能、高效完成各项任务的保障,如果没有绩效考核制度,团队建设将逐步弱化,团队成员将会出现倦怠和疲惫。同时,要完善团队成员合理地进出团队制度,不断调整和更新团队血液,不断提交团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4)运行模式。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的运行模式,一般是充分利用第三方网络平台(或自行研发),丰富和优化平台结构,将推文、互动社区、线上活动、信息通知、宣传教育等完美融合在一起,根据日常工作计划有序开展各项活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行研发和学校其他部门技术支持,进行平台优化,推出更多、更具有特色的平台运行模式,进一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增加用户黏性。

三、平台组织架构

以E平台为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由校党委统一指导,组织架构大体分为6个组,分别为推送组、评论组、活动组、信息处理组、技术组、美编组。每组有指定负责人统一管理各组员开展工作。

(1)推送组:负责推送计划和内容撰写,按照一定的审核原则完成推文推送工作,根据当下最新颖的网络用语、时政热点、最新资讯等,不断创新出具有本土特色,同时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推文内容。

(2)评论组:针对互动平台上学生反馈的各类问题、提出建议等进行具有价值引领的评论和回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一次有意义地网络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网络素养,弘扬网络正能量。

(3)活动组:负责平台各类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工作,针对学生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降低舞台高度,引导更广大的学生参与活动,结合线下活动的同时,更进一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4)信息处理组:分析处理各板块的信息动态情况,及时研判舆情信息,进行有效处理,24小时监控平台各栏目网络安全情况,塑造网络清朗空间。

(5)技术组:做好平台的后台技术支持,维护平台日常稳定、统计平台实时数据,同时根据使用需求,对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优化平台使用效果,保持平台高效、稳定运行。

(6)美编组:做好推送的图文信息的编辑排版、预推送、正式推送,以及协助信息推送组设计原创图片等工作。

四、平台组织形式及开展方式

以E平台为例,主体分为三部分:一是网络推文部分;二是微平台部分;三是线上活动部分。其中,网络推文部分包含原创推文、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发布、相关工作通知、对外宣传推文等。微平台部分主要开设三个主栏目,分别是互动交流、校园信息发布、精品校园栏目。线上活动部分包含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亲情教育、节日活动等。

(1)网络推文部分。该部分主要涵盖原创推文、校园文化活动信息、通知公告、对外宣传以及其他类型推文,具有内容覆盖面广、学生关注度高、文章阅读量高等特点,注重原创和新颖吸引学生关注。推文部分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导向性功能[1],进一步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力度。

(2)微平台部分。①互动交流栏目。a.“小吐槽”:目前作为该校最受欢迎的平台栏目之一,小吐槽栏目承担了整个平台近30%的访问量。该栏目降低平台高度、贴近学生,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和诉求,紧紧围绕校园生活,以服务学生为切入点,搭建了心连心的交流互动平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b.“快乐假期”:该栏目在节假日时开展线上交流分享活动,让网络思政教育不断线,在假期也能开展有趣的线上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亲情作业等互动交流活动。c.“乐帮帮”和“赞一个”:该栏目为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学会感恩,鼓励学生线上互帮互助、团结友爱。d.“网上文化集市”:该栏目将线下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周末文化集市,同步线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②校园信息发布栏目。校园公告:发布校园动态和活动信息咨询,汇集校园重要信息。③精品校园栏目。a.e仔说事:发布针对校园学生吐槽的热点问题,并进行有效、积极的价值观引导,传递正能量的精华帖。b.两学一做:充分将党建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该栏目发布两学一做学习材料和相关报道。c.亲情作业:展示给学生布置感受亲情、感恩家人的“亲情作业”优秀作品集。

(3)线上活动部分。该部分充分利用平台,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每年寒暑假開展“亲情作业”“回家路费报销”等活动,开展亲情教育,倡导学生假期回家陪伴父母;为庆祝农历新年,开展“除夕抢红包”活动,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与校共庆新年;“中秋线上博饼”活动,传承闽南文化,让更多的外地学生感受闽南习俗;“微信歌手大赛”“网络文化集市”等活动,将线下校园精品活动线上同步开展,大大降低门槛,让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其中。

五、平台制度保障

以E平台为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需要以制度保障来维护平台稳定、有序、高效运行。

(1)工作制度:将平台的组织架构、人员分组安排及岗位职责做明确规定,并形成制度文件,以制度规范工作内容,达到有序、高效开展工作的效果。

(2)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按照年度组织开展考核,根据成员在e平台工作的岗位分工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承受压力、坚守状况综合评价其工作数量和质量,确定考核等级,在此基础上体现年度工作绩效,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补贴,以激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并创新。

(3)平台注册制度:根据平台运行情况,不断更新团队血液,建立平台注册制度,旨在将更多的真正有兴趣、积极主动、愿意奉献自己的人员,加入平台。同时,及时调整个人长期处于疲惫状态、需要时间调整自身的人员能够有条件地退出团队,最终保持团队成员的动态平衡。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如果能够按照以上介绍的建设模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平台建设行之有效、稳定运行。虽然不同学校学生管理理念不同,在平台建设上的观点和想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以学生中心,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平台建设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应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贴近师生关注热点和需求,拓展“微应用”,完善“微服务”,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功能,满足师生多元化需求,搭建学生教育管理新平台;通过强化“微保障”,从硬件条件、人员队伍、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实现信息高效传播、舆情有效监管和学生的立体化服务。[2]

参考文献:

[1]黄燕.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9.

[2]唐红波.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行管理策略初探--以“厦理工e起来”微信公众号为例[J].东南传播,2015,11.

[3]李亚青,王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

[4]张刚,吕鹏.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及应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7.

作者简介:黄涛(1987—),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厦门医学院辅导员。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案例研究
完善生态林建设模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布局及建设标准探索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案例研究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一物多用”的案例研究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