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晰选文价值 传承文化精神

2020-10-20俞霞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文言文

俞霞芳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14篇文言文,旨在让小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要领会编写意图,从比较中明晰选文的价值,设计以读为主、推动以传承文化为重的学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感知文言文语言的模式,产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传承文化精神。

关键词:文言文;选文价值;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A-0059-04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就编入了文言文。统编版与之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相比,关于文言文的编写有两大变化:一是从无到有,并且数量不少,3~6年级教材中共有14篇文言文;二是教学年段提前,文言文的教学正式出现在三年级上册。这样,文言文的学习,自小学中年级开始,贯穿整个初中、高中。选编这些文言文旨在让小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模式,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小学教师应该重视、领会编写意图,明晰文言文价值,扎实开展文言文这一模块的学习活动,有效实施文言文的启蒙教学,为学生持续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一、领会编写意图,明晰选文价值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14篇文言文(见表1)。从选文上看,14篇文言文都是非常经典的,富有代表性,体裁多样,有神话、寓言、传记和议论;时间跨度从先秦一直到民国初年,上下几千年;思想多元,涉及历史人物勤勉、机智和善思的品质,古人谈论读书方法以及辩证思考的方法等等。从教材编排可以看出,这些文言文散落在中高年段,比较均匀地分散到各个学期,编者意图让孩子们从第二学段正式开始接触这一类文本,逐渐感受文言文特点,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产生阅读兴趣,提升思维能力,传承中国文化,从而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师要关注这些选文的特点以及编排序列,领会编写意图,遵循体系,开展教学。表1呈现了教材中14篇文言文的分布、单元中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和体裁等信息,有助于教师进行比照、联系和贯通,明晰小学阶段文言文例文的教学价值,从而建构起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模式。

(一)单元呼应,明晰教学之“核”

统编教材注重整体性,每个单元都有自己较为核心的语文要素,单元导语明示要素,每篇课文教学落实要素,口语交际、语文园地梳理巩固要素。分散在各个单元中的文言文,同样也承担着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任务。教学前,应从单元整体出发,明晰单元核心要素,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以《两小儿辩日》为例,单元前面导语中的阅读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重点应探究“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而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思维方式。单元后面《口语交际》中安排了“辩论”,《语文园地》中也安排了词语理解,这些练习都是巩固《两小儿辩日》所学,让单元语文要素落地的。因此,教学要注重单元间的呼应,《两小儿辩日》应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与单元间的其他组成部分共同落实单元语文核心要素。

(二)前后比照,明晰教学之“序”

编入3~6年级的文言文,篇幅逐渐变长,内容逐渐深奥,教学要求呈现出一个逐渐递增的序列。我们不妨把14篇文言文的课后习题前后比照着来看,会发现在朗读、理解和鉴赏等方面能力都呈阶梯式提升。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为例: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课后要求“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孩子们来说,读好词句间的停顿是学习的难点。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课后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这就要求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读好停顿,再继续练读,达到“把课文读通顺”的要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课后都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这就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做到“声断气连”,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此文还可以进行诵读表演[1]。所有文言文课文,课后均有“背诵课文”的要求,目的是积累一些文言文语言,初步构建文言文语言的模式。前后间比照,明晰这样的教学序列,能避免教学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整体贯通,明晰教学之“联”

14篇选文,细辨课后练习要求,不仅呈阶梯式提升的样态,彼此间也是紧密关联的。每篇选文的课后练习基本有3~4个。这些练习第一个指向“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第二个基本指向“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讲一讲故事内容;第三个指向根据课文回答相关问题。这些互相关联,又比较统一的课后练习,无形中给教师们指出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模式与策略:读通课文、读好节奏—知晓大意、体会内涵—积累语言、积淀情感;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感知到理解再到积累运用,这样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学生能逐渐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养成诵读积累文言文的好习惯。

二、设计有意义的活动,实现选文多元价值

教师在系统的学习中领会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入文言文的意图,明晰选文的价值后,需探索教学文言文的基本模式与策略,建议设计以读为主、推动以传承文化为重的学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感知文言文语言的模式,传承祖国文化精神。

(一)创设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

文言文作为古典文学作品,因年代久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虽然语言凝练,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文言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通读,读好节奏。文言文教学要用充分的时间带领學生朗读。学生缺乏对文言文书面语言的感觉,教师就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范读、自读、领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等,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如教学首篇文言文《司马光》,课后练习就明确指出“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有教师设计了跟读、自读多遍后,出示节奏,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不画线的部分,学生读画线的部分:“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多遍朗读后,让学生说说发现,点拨:都是写“谁干什么”,读“谁”的时候要停一停,适当拉长些音调,更有古文味道。这样的朗读指导,孩子们会感受到朗读文言文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2.悟读,知晓大意。学习文言文需在通读的基础上进行感悟,知晓大意。这一过程应避免逐字逐句串讲,不然会出现支离破碎、味同嚼蜡的不良效果。统编版教材中的文言文,文后都有一些注释,有的是对文中人物的介绍、有的是对选文的出处加以说明,更多的是对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注解,凡有注释的字词可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教师应予以关注的是古今义不同的字词和一字多义。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尝”“走”两字可以让孩子们交流发现:“尝”在文中表示“曾经”的意思,现在指尝试、品尝;“走”在文中指“跑”,也可以联系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来理解。又如《囊萤映雪》一文中,题目中的“囊”和文中的“练囊”意思不同:一个是动词,用口袋装;一个是名词,口袋。又如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后,教师可以打通课文间的联系,把相关联的知识进行融通,如“光持石击瓮破之”“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很多选文中都有“之”字,聚焦“之”字在不同语境中有着相同或不同的具体含义,由此学生对“之”字的认识建立起新的学习图式。悟读中,教师通过在学生不懂之处、不明之处点拨引导,使学生能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半自助地学习起来,知晓大意,体会内涵,向学习更深处迈进。

3.诵读,积累语言。每篇选文都要求背诵课文,讲讲故事。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的兴趣。如可以通过“给图画配文字”的方式,逐一配上文字,练习朗读,最后隐去文字,背诵或者看图讲故事。也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积累更多相关的文言文,如学习了《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以后,尝试诵读文言文《曹冲称象》《王戎观虎》,体会少年的智慧;学习了《囊萤夜读》,可以尝试诵读《欧阳修苦读》《凿壁借光》,感悟历史人物勤学苦读、持之以恒的精神。还可以进行课本剧表演,统编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都是完整的故事,而且富有儿童情趣,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如学习了《少年中国说(节选)》,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朗诵。

(二)推动以传承文化为重的学习活动

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说:“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了解几个字词,阅读几篇古文,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2]教学时,教师既要看到文言文选文阅读欣赏的价值,又要重视文言选文文化传承的价值。

1.捕捉意象,触摸文化灵魂。意象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范畴,是古诗文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诗歌“情志为本”,然而往往“言不尽意”,于是“立象以尽意”。意象就是古诗文的灵魂,抓住意象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该古诗文。《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第2自然段中,全是四字一句,而且押韵:“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语意凝练,气势如虹。“红日、大河、潜龙、乳虎”是作者所用的意象,选择这些充满生机和力量的事物形象,来象征创造少年中国的力量在于“中国少年”——富有创新精神和爱国志向的一代民族新人。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捕捉到这些意象,加以诵读,进而感悟到作者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振奋民志的画面:美哉我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词语一旦与深沉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建立联系,就会成为“精神化的物质”。

2.含英咀华,赋予文化内涵。14篇文言选文“言简义丰”,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会发现其中的内涵经过时间的积淀,早已形成文化。如《囊萤夜读》一文,教学中以课题“囊萤”切入:谁“囊萤”?为什么“囊萤”?怎么“囊萤”?咀嚼品味中,看到车胤“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恭勤不倦的动人画面,从文字到画面,从人物到品质,建立起“囊萤”与“勤学”的象征关系。提到勤学,学生不禁会如数家珍“凿壁偷光、苏秦刺股、孙敬悬梁、孙康映雪、李密挂角”等等“勤学”故事与人物。这些故事也已成为我国代代相传,勉励青少年的经典。今天的學习赋予了“囊萤”勤学的文化内涵,又一次丰富了学生们的语言文化。又如《伯牙鼓琴》一文赋予知音以深刻的文化意蕴,可以说它是中国知音文化的滥觞。伯牙、子期因音乐相知相交,因音乐相见恨晚,定下来年中秋再会之约。伯牙如期践约,当得知子期因病早逝,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教学中可安排探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祭奠自己的知音”的看法。在学生充分的阅读与讨论后,引导他们感悟知音文化的灵魂是知心重情与诚信。教师还可充分发挥课后编排的资料袋的功用,或补充历朝历代传扬感叹知音的诗句,让学生受到更多知音文化内涵的熏陶。

文言文语言古朴雅致,凝结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承载着丰盈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学殿堂中璀璨的明珠。小学文言文教学,既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认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明晰这些选文功能,深度挖掘其价值,学生们定能传承其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志建.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拓展训练[J].小学语文教师, 2020(4):37.

[2]赖翩京.文言文教学的三个视角:文字·文学·文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7(1):42.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文言文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
浅述中国太阳神话的文化精神
《史记·刺客列传》刺客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