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锅包肉,东北三省的“老味道”

2020-10-20超狭

风流一代·青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兴文东北三省肉片

超狭

要问什么是最能代表东北三省的招牌菜,想必当地人能说出好几桌,不过这其中,锅包肉却是人人都会向你推荐的经典菜肴。

我第一次去东北,就被这道菜迷住了,老式的、新式的,加番茄酱的、醋汁儿的,总之酸甜脆爽,让人齿颊留香。但我也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黑龙江,当地人会自豪地称这道菜为龙江菜,到了吉林,它又荣登十大吉菜之一,辽宁人也不甘落后,称之为辽菜。

锅包肉到底什么来历?实际上,“锅包肉”原名“锅爆肉”,亦称“焦烧肉片”,由最初的鲜咸口味改进为甜酸口味。这道菜起源于北京,成名于黑龙江哈尔滨,盛行于东北地区,逐步流行于北方,如今已风靡大江南北。

据说,1907年,京都名厨、“真味居”饭店老板郑兴文出任哈尔滨滨江关道膳长,开始了官厨生涯。焦烧肉片当时是郑兴文的拿手菜,源自于清朝宫廷的风味名菜“黄金肉”。这道菜相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原创,清代皇家每临大典,第一道菜肴必上此菜。

地处北方重镇哈尔滨的道台府衙官员,经常与外国使节往来,为适应更多外国人的口味,郑兴文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变换口味适应来客。在为外国使节做焦烧肉片时,他发现,无论他的厨艺多么精湛,俄国客人对这道菜就是不感兴趣。经过了解,郑兴文得知俄国人喜欢甜酸口味,经过一番改良,他创制了甜酸口味的焦烧肉片,取名为“锅爆肉”。

一时间,“锅爆肉”名声大噪,俄罗斯客人来哈尔滨必点此菜。由于俄国人发音不是很标准,“爆”读成了“包”音,久而久之,锅爆肉就成了锅包肉。

1911年,在沈阳召开国际“万国鼠疫研究”大会期间,郑兴文以高超的厨艺端出锅包肉,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赞誉,大会颁发给他一块“滨江膳祖”的荣誉牌匾。如今,历经郑氏四代薪火相传,锅包肉已经成为哈尔滨珍贵的饮食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东北三省的“老味道”。

走進东北饭店,无论店大店小,有锅包肉这道菜,才算是正宗东北菜馆。但是细细品尝,会发现锅包肉在东北三省的烹饪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辽宁人重用番茄酱,锅包肉中的番茄味道很浓。吉林人不放番茄,直接放浓缩橙汁。哈尔滨人讲究酸甜口味,酸为主,甜为辅,选用当地米醋,而且浓度恰好在30度左右。

但是无论选用什么样的做法,除了色、香、味、形之外,这道菜都要有“声”,即咀嚼时会发出类似吃爆米花时的那种声音,这是酥脆的标志。我和同事在店里吃得正香时,店老板介绍说:“锅包肉是个火候菜,讲究‘人等菜。它采用烹汁法,调好的汁和肉要一起下锅,迅速翻炒,立马上桌,吃的时候,入口才有清脆之声。”

锅包肉也是东北人的家常菜,入秋后,我去当地的一位朋友家做客,他就给我露了一手。取鲜嫩里脊肉一块,切片,放少许盐和料酒腌制半小时,然后在七成热的油锅里炸一下。炸过一次的肉片,已然习惯了煎熬,再将火开到最大,进行第二次烹炸,这时肉香瞬间被激发了出来,朋友介绍说:“这也是做锅包肉最重要的一步。”

在炸肉片的同时,在另一锅中加入少许油,放白糖、米醋、适量盐,中小火熬到稍微粘稠,再将事先准备好的姜丝、葱丝、蒜片、香菜梗加入其中翻炒几下,接着放入胡萝卜丝,再倒入调好的酱汁煮至沸腾,最后把炸好的肉片倒入锅中,改大火快速翻炒。当酱汁均匀地裹在肉片上时,酸甜酥脆的东北锅包肉就出锅了。

酸甜适口,外表香酥,内里肉质却又柔嫩到不行,丝毫不腻!一盘小小锅包肉,包含了浓浓的东北“老味道”。

(编辑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

猜你喜欢

兴文东北三省肉片
一个放羊娃成就的“书香之家”
数字经济赋能东北经济增长的效应测度与路径研究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火红的日子
扔出去的球
兴文农商银行中干竞聘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障碍因素分析
炒肉
白肉片掺尿更好吃
他的执着,让自身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