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2020-10-20陈景瑜
陈景瑜
摘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合,是一项教学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许多教师仍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不能有效地渗透和解读传统文化,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解,使得传统文化没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传统文化教学与小学语文融合的意义、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学科融合的薄弱点、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策略展开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 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 融合
将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過程中学习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科教学融合的一项重点工作。现阶段,把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学科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需要及时纠正。
一、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对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促进作用。而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学科相融合,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不分彼此,教师更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它们割裂开来。
在小学阶段,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教学。
二、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学科融合的薄弱点
现阶段,小学传统文化与语文融合教学还存在多个误区。
首先,学校和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满足现阶段传统文化教学的需求,导致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融合中的渗透度不够。笔者认为,对这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定期审核考查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选拔出高品质、高素养的语文教师。
其次,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小学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浅薄。有些传统文化以古诗文形式出现,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解读,导致小学生理解古诗文的难度加大,鉴赏能力不足,缺失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最后,许多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教学与学科教学是分开的,喜欢将传统文化教学作为独立的个体,将它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分开进行教学。由此看来,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了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知识融合的失败。
三、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策略
学校和教师都应提高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要坚持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如在教学传统文化中的“博文约礼”时,有一篇《勿施于人》的文章,旨在告诉人们做事要推己及人,凡事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也学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警句。因此,教师可以从语文课程中的名言警句延伸到传统文化教育上来,找到这些警句的来源,让学生学习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合,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学校和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传输与融合,激发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认清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薄弱点,有效实现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红.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基本途径[J].基础教育论坛,2015(12).
[2]孙小波.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