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勾连 涵泳诗文
2020-10-20柯延凤
【摘要】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涵泳诗文,要从多方面多维度入手。如:结合诗歌体裁品味诗文音律美,联系人文地理知识感悟诗歌主题,联系历史背景体悟作者心境,扣住诗眼发散式体会中心等。
【关键词】勾连;涵泳;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7-0094-02
【本文著录格式】柯延凤.巧妙勾连 涵泳诗文——深度学习诗歌例谈[J].课外语文,2020,19(27):94-95.
新课改增加了基础教育階段让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诵读诗文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值得我们探讨。下面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浅谈运用“勾连”之法让学生涵泳诗文的一些方法。
一、感悟体裁特点,感受音律美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小学阶段教材中学到的一篇七律诗歌。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这首诗歌,应该可以通过查资料、朗读感悟等多种途径体会七律的特点。
学生读过诗歌以后,让他们观察:有几句?每句几个字?一目了然,学生马上能发现这首诗有8行8句,每行7字。由此,可以得知,七律由8句组成,每句7个字。有些学生通过预习查资料获知:七律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让学生在本首诗歌中找一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再让学生找出对仗的两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联果真是中间两联。再让学生探究一下第二、四、六、八句的押韵——“闲、丸、寒、颜”,不难发现,本诗押的是“an”音。由于七律诗讲究字数相等,句式整齐,还讲究对仗、押韵,所以读上去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在了解七律诗歌特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歌教学可以结合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节拍教学,让孩子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读出诗歌的语言美。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孩子们是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把音乐知识迁移到诗歌教学中的。通过老师范读、学生练读的实践体验,学生们都能读出抑扬顿挫来。
二、联系人文地理,感悟远征难
长征的故事离孩子们的现代生活时代有些遥远,诗歌中的很多内容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为了帮助孩子深入文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帮助孩子们。
从地图上,孩子们了解到了红军长征路上主要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如:从江西瑞金出发,沿途血战湘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到甘肃会宁会师等。通过看地图,学生体会到红军的前行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最后获得胜利是非常不容易的。再让学生猜一猜,红军长征总共二万五千里,把这条路线拉直, 有多长?有的学生说相当于到美国的路程;有的学生说相当于到全欧洲的路程;还有的学生说相当于到澳洲的路程……最后老师告诉孩子们,还要大胆猜,大家都没有想到这条拉直的路线竟然可以绕地球一周。在孩子的惊叹的语气中,在孩子惊讶的眼神中,不难发现:他们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路线之“长”,过程之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中,我立马让他们围绕文中“万水千山”一词,找一找文章中列举了红军翻过了哪些山,涉过了哪些水。学生很快找到了:翻过的山有五岭、乌蒙山、岷山等;涉过的水有金沙江、大渡河等。进而,可以感悟出诗歌里出现的“山”与“水”是作者列举的几个典型场面。
三、关联历史事件,体悟作者心境
这首诗歌的理解难点在于一个“暖”字和一个“寒”字。为了突破难点,我把红军长征路上真实的历史事件引入课堂,以便帮助孩子们学习。在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这个“暖”字时,我引入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一位学生把这个故事讲述给其他同学听,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家一听,这么难渡的金沙江,竟然不费一兵一卒,还巧用了敌人的渡船渡河,真是令人惊喜。所以,大家体会到毛主席当时听到这样的喜讯时的心情是非常高兴的,所以用上了一个“暖”字。
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更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教学时,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观察图片,感受“铁索寒”。课件出示大渡桥的几根铁索,孩子们看了之后感到毛骨悚然。大渡河水流湍急,走这样的桥,一是不是人可以走过的,二是万一掉入河中生命不保。大家从图片中,感受到了铁索的寒。
第二步:观赏视频,感受过桥难。课件播放红军渡过大渡河的电影镜头,孩子们从实际战斗过程中,耳濡目染红军渡过大渡桥的艰险。这个过程中也不免有战士牺牲。同学们很快就能感受到:毛主席当时的心境,为战斗的艰险感到“寒”。
第三步:引用名家评论,全面感受“寒”意。在孩子们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我引出了郭沫若先生的一段评述:1965年7月31日,郭沫若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文章,对“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作了如下解释:“大渡桥横铁索寒”,寒字固然是为了韵脚的关系而选用的,然而当我们了解到夺取泸定桥的经过时,似乎可以体会到主席的心境。主席在过桥时很可能抚摸过桥栏的铁索,“寒”字便是实感。但通过这个“寒”字也充分表达“战术上重视困难”的思想。那是说:辉煌的成功,得来不易。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解释,这“寒”字,一是表达“实感”,二是表达“心境”,实感是铁索的寒凉,心境是惊心动魄的感觉。
四、扣住文章诗眼,弘扬红军精神
这首诗的诗眼是“不怕”,全诗表现的就是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围绕“不怕”,让学生展开深度学习,透过语言文字来体会这样的精神。
有的学生抓住“只等闲”来体会,因为红军把走过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常事来对待。通过对比的方式,学生知道了“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对平常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对于红军来说却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充分展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的同学抓住文中的两个夸張手法来体会:把蜿蜒崎岖的五岭山脉当作起伏的微波细浪,把雄伟壮观的乌蒙山当作小小的泥丸,体现了红军的“不怕”。通过展示五岭和乌蒙的图片,学生形象地感知到五岭和乌蒙都是很难逾越的山脉,但是红军却感到非常轻松。在体会夸张手法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被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震撼了。有的同学抓住了“更喜”“尽开颜”来体会:因为红军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还能保持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体现出了“不怕”。尽管到了岷山,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但是一路过来的艰辛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而红军却是那样的喜悦,由此也进一步展现了其乐观的境界。
五、前后文勾连,感悟点面结合写法
新编部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有重点阅读方法指导。《七律·长征》这一课,位于六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阅读方法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在学生充分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前后文,体会“点面结合”的方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找找哪句话是“面的”描写。这首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话,就是从整体上表现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不怕”。“万水千山”一词,概括了红军一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诗的第一句话,就是“面”的描写。再让学生找一找,下面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学生能很快找到文中列举了长征途中最典型的事件作为“点”来描写。如:越五岭、翻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这样既有整体描写,又有局部描写,让大家既感受了红军长征困难的总体情况,又具体感悟了红军战胜千难万险的革命乐观主义英雄气概。
借助这样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把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达到“读写结合”目的。
六、随文深度学习,体会表现手法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感悟诗歌“对仗”的表现手法。学生可以很快从文中找到采用对仗手法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屏幕出示这句话“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再去探索一下,这句话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很多学生不一定能马上找出来。教师就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来感悟“夸张”的手法。“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描写出了山的连绵起伏、高大雄伟,翻越时困难很大。接着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腾细浪”“走泥丸”的感受,很多同学都觉得很轻松、很愉快。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了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也让学生从中感悟了“夸张”的手法,不仅可以夸无限大,也可以缩无限小的表现方式。
这首诗的内涵非常丰富,在学生一次次反复研读,一次次反复推敲、琢磨中,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也一次次得到升华。学生不仅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到了文学的知识,同时也随诗歌受到了历史、地理、音乐、品德等方面的熏陶。
课后,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这一节语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来,教会孩子深度学习,会激发孩子求知欲,会发挥其自主学习潜力。
如何开展小学生的诗歌教学,此课为一例,通过“勾连”方式,做了一次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